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伯延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目录

历史记载

伯延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研究开发以徐家庄园和王顺庄园为代表的一大批古民居建筑,为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和谐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获得河北历史文化名镇等殊荣。深挖掘 历史文化现异彩 伯延建村于北宋元年间,因村形如大雁,故名伯雁,后将“雁”写作“延”。初始几户人家迁居此地,垦田稼穑,后人丁陆续迁入,繁衍生息,明、清时逐步发展成为集镇,为武安八大镇之一。清乾隆年间,伯延人大批外出经商,出现了房、徐、朱、程、翟等富商巨贾,大兴土木,营造房舍,颇具影响。建国后,伯延镇一直为区乡(镇)政府所在地,1996年,庄晏乡并入伯延镇相沿至今。

历史名人

伯延历史上曾出现诸多名人,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至今仍具相当影响。房锦云,伯延开明士绅,民国时期曾捐巨资于北京大学,并将中国大学第一宿舍修葺一新,北大校长蔡元培亲书“育我菁莪”匾额,悬于房家门楣。抗日民族英雄武伦佩,该镇龙泉村人,曾任八路军冀豫边区游击大队长,其纪念碑由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题词,八路军一二九师撰纪念碑记。 1945年10月30日,高树勋将军率部在邯郸起义,后赴伯延镇改编。11月1日,在伯延召开欢迎高树勋归来暨民主建国军成立大会,11月2日,毛泽东朱德等致电祝贺。 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军区、边区政府曾驻伯延镇。 1961年5月3日至6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伯延。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他了解到集体食堂、大公社、供给制的严重弊端,于5月7日凌晨3时向毛主席电话汇报并提出了解散集体大食堂的建议,之后不久全国取消大食堂[1]

建筑特色

伯延民居建筑,较著名的有徐家庄园[2](九门相照)、房家庄园、徐家二兄弟庄园和王顺庄园等。综观伯延民居建筑,别具一格,特点显著:一是多为一个或数个相连的四合院;二是“村村有阁,无阁不成村”;三是建筑装饰极为讲究;四是布局科学合理;五是街巷布局浑然天成,自成体系。 为弘扬历史文化,伯延镇利用两三年时间,展开拯救文化遗产行动。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组成的保护历史文化遗存领导小组,相关村成立了房家庄园、王顺庄园、龙掩寺等20余个保护小组。他们邀请邯郸市规划设计院的学者专家制定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规划,绘制了地理位置图、远景规划图、现状图和传统民居保护图。按照科学统一的规划,在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伯延镇筹款600多万元,修缮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全镇发现并登记造册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邯郸市级7处,待公布8处。寺垴遗址为省级文保单位,面积10.5万平方米,有仰韶、商、西周战国四种文化类型,文化层厚2米,出土有石器、陶器等文物多件。省级文保单位王顺庄园,面积2780多平方米,有古民居80多间,木雕30多处,砖、石雕精美,为典型的民居式建筑。邯郸市级文保单位龙掩寺,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悬山布瓦顶,正架梁,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镶嵌在伯延小学墙壁上的晚丰碑,记载了清同治六年(1867年)伯延亢旱不雨,立秋前13天始降大雨,虽节气太晚,但所播之种皆有收获,有的甚至喜获丰收的奇迹,昭示后人要有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勇于同大自然抗争的顽强精神。植于明代的伯延元宝坑老槐树、南文章关帝庙古槐至今仍郁郁葱葱,生长旺盛。古镇伯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居规模宏大,建筑精美,传统民居建筑面积达27000平方米。

相关影视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就是讲述周总理在伯延考查的故事。

视频

伯延镇 相关视频

《记住乡愁》第四季第五集-伯延镇
武安市伯延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