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元帥

於 2020年1月22日 (三) 11:23 由 Two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元帥(英語:marshal)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兩種含義:一是官職名稱,二是軍銜稱號。「元帥」一詞源自上古德語中的「馬」和「僕人」。


元帥用以表示最高軍銜,始於16世紀的法國軍隊。有的國家還將元帥區分為不同種類。一般分為陸軍元帥、海軍元帥和空軍元帥三種;前蘇聯在陸軍中又區分為炮兵元帥、裝甲兵元帥、工程兵元帥、通信兵元帥等。


目錄

歷史淵源

元帥,這個地位顯赫的頭銜,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兩種含義:一是官職名稱,二是軍銜稱號。在最早的時候,元帥是宮廷里管理國王馬窖的官。從中世紀開始,法國軍隊開始用元帥這個稱呼,不過那時候等級不高,是軍隊中的一般官職,他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工作。


在中國,元帥一詞是歷史上的一個古老官職名稱,如《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所載晉文公的「謀元帥」,南北朝以後歷代曾設置的天下兵馬元帥、兵馬大元帥、兵馬元帥、行軍元帥、行營元帥、都元帥、元帥、副元帥等。宋靖康時以康王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以拒金兵;金侵宋時亦設都元帥、左右副元帥,多由親王任職,權位極重,非定職。元代外省和邊疆常設有都元帥、元帥府或分元帥府及置達魯花赤、元帥等,為地區軍事長官。元末地主武裝首領多稱元帥。明代在樞密院之下設諸翼元帥府,任命元帥、同知元帥等官職,統軍征戰。元、明兩朝的元帥職權較前減輕,僅為二、三品官職。[1]


元帥一詞用以表示最高軍銜,始於16世紀的法國軍隊。1559年—1560年,法蘭西二世首次授予四名高級將領元帥軍銜,至19世紀拿破崙一世,法國先後有44人被授予這一軍銜。繼法國之後,元帥軍銜先後被許多國家採用:16世紀有日耳曼各國,17世紀有奧地利俄國,18世紀有英國,19世紀有西班牙土耳其意大利日本,20世紀有阿富汗印度泰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中國、前蘇聯波蘭羅馬尼亞、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芬蘭埃及蘇丹扎伊爾烏干達等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1955年2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的決議,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條例》在第二章第七條「軍官的軍銜等級區分」中規定,我國的元帥設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這是立法文件規定的軍銜稱號。

1955年9月27日,毛澤東於「下午四時半,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集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彭真、彭德懷、鄧小平開會,商談軍隊授銜、授勳問題。會後於五時一起參加授銜、授勳典禮。毛澤東將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狀依次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這是授銜典禮宣布的軍銜稱謂。[2]



蘇聯元帥

蘇聯的元帥軍銜共分四級,「蘇聯大元帥」為第一級,「蘇聯元帥」(狹義)和「蘇聯海軍元帥」同為第二級;「軍兵種主帥」為第三級;「軍兵種元帥」為第四級。「軍兵種元帥」與陸軍步兵的軍銜「大將」為同級軍銜,所以軍兵種元帥不應歸入蘇聯元帥級軍銜,而應歸入將官軍銜。但蘇聯一度將大將軍銜圖案改為一顆大星,類似元帥的肩章圖案布局,和軍兵種元帥肩章圖案布局類似,且大將也佩戴元帥星,故也有人認為大將也應屬於蘇聯的元帥級軍銜。


蘇聯存在期間,蘇聯政府共計授予1人「蘇聯大元帥」軍銜,40人「蘇聯元帥」軍銜,3人「蘇聯海軍元帥」軍銜,13人「軍兵種主帥」軍銜(空軍主帥7人,炮兵主帥4人,裝甲兵主帥2人),60人「軍兵種元帥」軍銜(空軍元帥25人,海軍元帥9人,炮兵元帥10人,裝甲兵元帥6人,工程兵元帥6人,通信兵元帥4人)。蘇聯大元帥為斯大林元帥,著名元帥有朱可夫元帥、布瓊尼元帥、勃列日涅夫元帥、阿赫羅梅耶夫元帥,等等。


 
蘇聯元帥肩章(左為蘇聯元帥肩章,右為軍兵種元帥肩章)原圖鏈接圖片來自百度知道


德國元帥

德國是崇尚皇權的國家,他們有着悠久的皇權歷史,而權杖就是身份、地位和權力的象徵,因此二戰德國軍銜製作時,將權杖作為元帥的標識,綴在了元帥軍銜上。德國不同軍種的元帥軍銜大致是相同的,可以通過軍銜底板的顏色來區分,例如鮮紅色代表陸軍,深藍色為海軍,白色為空軍。

二戰德國軍銜中最高等級是帝國元帥,此軍銜只授予赫爾曼·戈林一人,他是德國納粹黨的重要頭目,擔任德國總理兼內政部長,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犯。戈林早在1935年就被授予空軍元帥軍銜,但是後來因為有很多將軍被授予元帥軍銜,為了顯示戈林的特殊地位,1940年希特勒又授予他帝國元帥的軍銜,地位高於其他元帥。[3]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元帥 

1953年2月7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發布政令,為紀念朝鮮人民軍成立五周年和表彰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副司令官崔庸健在指揮「祖國解放戰爭」中的功績,設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元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次帥軍銜,並分別授予金、崔二人。1992年,朝鮮設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並在金日成80歲壽辰時,將這一最高軍銜授予金日成。


值得一提的是,朝鮮擁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次帥」軍銜,其地位類似於蘇聯的軍兵種主帥,低於元帥,但高於大將。與元帥類似,次帥也分為「共和國次帥」和「人民軍次帥」,而崔庸健是至今為止唯一的「共和國次帥」。[4]



法國元帥

法國元帥(maréchal de France)是法國的一種軍事頭銜,由腓力二世為艾伯里克·克列芒所設。它不同於「maréchal」,這個法語詞來源於法蘭克日耳曼語「馬」和「僕人」。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maréchal」是軍隊中的一般官職,他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工作。 在隨後的幾個世紀,法國元帥成為了國王的重要軍事長官,由陸軍統帥領導。1624年紅衣主教黎胥留撤銷了陸軍統帥的稱號,法國元帥就成為了陸軍的最高統帥。[5]



世界各國元帥統計

中國:共10人;1955年9月27日,毛澤東主席向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0人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英國:共74人(陸軍34人,海軍21人,空軍19人);


德國:共27人(帝國元帥1人,陸軍19人,海軍2人,空軍5人);


日本:共30人(陸軍17人——全稱為元帥、陸軍上將,海軍13人——全稱為元帥、海軍上將,「上將」日文作「大將」,其他國家的「大將」日文作「上將大將」);


朝鮮:截至2012年共17人(大元帥1人,元帥4人,次帥13人);


蒙古:共3人;(霍爾洛·喬巴山1936,格勒克道爾吉·德米德1936,尤睦佳·澤登巴爾1979)


印度:共3人(薩姆·馬內克肖,1973;蒂邁雅,1983;阿爾瓊·辛格,2002)。


韓國:共1人(白善燁,200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