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顺帝」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 元惠宗 妥懽 睦尔'''<ref name="源流、罗">见《[[蒙古源流]]》、罗氏《黄金史》。</ref>;{{bd|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7日|catIdx=B孛}}),清刊《[[元史]]》、清修《[[续资治通鑑]]》改译'''托欢特穆尔''',[[元朝]][[庙号]]为'''惠宗'''<ref name="惠宗" />,[[蒙古语]]称号'''乌哈噶图汗'''{{NoteTag|“乌哈噶图汗”见《钦定[[蒙古源流]]》,是经由[[满语]]转译而得。清《蒙古世系谱》作“乌哈哈图汗”。民国《[[新元史]]》作“乌哈图汗”,《[[蒙兀儿史记]]》作“乌哈客图可汗”(妥懽帖木尔汗纪)、“乌哈噶图”(宗室世系表)。现代学者译作“乌哈噶图可汗”、“乌哈笃皇帝”(见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等}}({{mong|m=ᠤᠬᠠᠭᠠᠲᠤ <br />ᠬᠠᠭᠠᠨ|Ppp=uqaγatu qaγan|k=Ухаант хаан}}<ref name="源流、罗" />{{NoteTag|「乌哈笃」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明智」。}};或{{Mong|m=ᠤᠬᠠᠭᠠᠨ ᠲᠤ <br />ᠬᠠᠭᠠᠨ|Ppp=uqaγan-tu qaγan}}<ref>《[[黄金史纲]]》</ref>),[[明朝]][[諡号]]为'''顺皇帝''',又称'''至正帝'''{{NoteTag|元惠宗年号“[[至正]]”,《元史·明宗本纪》中又称之为“至正帝”,具体记载如下:“是岁夏四月丙寅,子妥懽帖睦尔生,是为至正帝。”}},'''庚申帝'''{{NoteTag|因为元惠宗生于元朝延祐七年(庚申年,公历1320年),叶子奇的《草木子》中,称元惠宗为“庚申帝”。}},'''庚申君'''<ref>《[[三垣笔记]]》</ref>,[[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他是[[元朝]]北逃前的最后一位[[皇帝]],之后以他为首的[[北元]]继续与[[明朝]]对峙。在位时间是从1333年7月19日至1370年5月27日,在位37年
+
''' 孛儿只斤· 妥懽 睦尔'''<ref name="源流、罗">见《[[蒙古源流]]》、罗氏《黄金史》。</ref>;{{bd|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7日|catIdx=B孛}}),清刊《[[元史]]》、清修《[[续资治通鑑]]》改译'''托欢特穆尔''',[[元朝]][[庙号]]为'''惠宗'''<ref name="惠宗" />,[[蒙古语]]称号'''乌哈噶图汗'''{{NoteTag|“乌哈噶图汗”见《钦定[[蒙古源流]]》,是经由[[满语]]转译而得。清《蒙古世系谱》作“乌哈哈图汗”。民国《[[新元史]]》作“乌哈图汗”,《[[蒙兀儿史记]]》作“乌哈客图可汗”(妥懽帖木尔汗纪)、“乌哈噶图”(宗室世系表)。现代学者译作“乌哈噶图可汗”、“乌哈笃皇帝”(见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等}}({{mong|m=ᠤᠬᠠᠭᠠᠲᠤ <br />ᠬᠠᠭᠠᠨ|Ppp=uqaγatu qaγan|k=Ухаант хаан}}<ref name="源流、罗" />{{NoteTag|「乌哈笃」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明智」。}};或{{Mong|m=ᠤᠬᠠᠭᠠᠨ ᠲᠤ <br />ᠬᠠᠭᠠᠨ|Ppp=uqaγan-tu qaγan}}<ref>《[[黄金史纲]]》</ref>),[[明朝]][[諡号]]为'''顺皇帝''',又称'''至正帝'''{{NoteTag|元惠宗年号“[[至正]]”,《元史·明宗本纪》中又称之为“至正帝”,具体记载如下:“是岁夏四月丙寅,子妥懽帖睦尔生,是为至正帝。”}},'''庚申帝'''{{NoteTag|因为元惠宗生于元朝延祐七年(庚申年,公历1320年),叶子奇的《草木子》中,称元惠宗为“庚申帝”。}},'''庚申君'''<ref>《[[三垣笔记]]》</ref>,[[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他是[[元朝]]北逃前的最后一位[[皇帝]],之后以他为首的[[北元]]继续与[[明朝]]对峙。在位时间是从1333年7月19日至1370年5月27日,在位37年。
 
 
==家世背景==
 
*高祖父:明孝太子[[真金]],[[元世祖]]嫡子,高祖母[[阔阔真]]王妃。
 
*曾祖父:[[答剌麻八剌]],忽必烈太子[[真金]]之次子,曾祖母[[答己]]王妃
 
*祖父:[[元武宗]]海山,祖母亦乞烈妃子。
 
*生父是[[元明宗]],生母是[[葛逻禄]]人[[迈来迪]]。
 
*[[延祐]]七年四月十七日(1320年5月25日),生于北方草原,[[元惠宗]]顺帝是[[元明宗]]的长子、[[元武宗]]的长孙
 
  
 
==生平==
 
==生平==
行 14: 行 7:
 
===流放===
 
===流放===
 
[[至顺]]元年(1330年)四月,[[元明宗]]皇后[[八不沙]]被杀,妥懽帖睦尔被驱逐,首先被驱逐到[[高丽]][[大青岛]],后来到[[湖广等处行中书省]]静江(今[[桂林]])。
 
[[至顺]]元年(1330年)四月,[[元明宗]]皇后[[八不沙]]被杀,妥懽帖睦尔被驱逐,首先被驱逐到[[高丽]][[大青岛]],后来到[[湖广等处行中书省]]静江(今[[桂林]])。
 
===弟[[元宁宗]]逝世===
 
至顺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332年12月14日),[[元宁宗]]逝世,太后[[弘吉剌·卜答失里]]坚持弃子立侄,下令立妥懽帖睦尔为皇帝,受到左丞相[[钦察]]人[[燕帖木儿]]反对,在燕帖阻拦下,一直未能回大都即位。
 
 
 
===继位===
 
===继位===
 
*至顺四年(1333年)五月左丞相[[燕帖木儿]]病死。
 
*至顺四年(1333年)五月左丞相[[燕帖木儿]]病死。
行 66: 行 55:
 
 此后科举取士三年一次,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最后一次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1368年八月元朝退回草原后,不再有科举取士。
 
 此后科举取士三年一次,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最后一次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1368年八月元朝退回草原后,不再有科举取士。
  
== 宪台通纪与至正条格==
+
== 家世背景==
[[ 至元 (元惠宗)|至元]] 二年(1336年) 在增订元仁宗年间的监察法规《[[ 风宪宏纲]] 》的基础上 将有关御史台的典章制度汇编为《[[ 宪台通纪]] 》{{NoteTag|元人[[ 潘迪]] 所撰《[[ 宪台通纪]] ·后序》称:“洪惟世祖皇帝,肇建宪台,慎简端士,任以耳目 职,规模宏远,法制详备,纶音炳焕,见诸简册,其所以肃清风化,昭示彝典,儆于有位者至矣。列圣相承,咸守成宪,今圣天 作新风纪 ,祖 训是式,宪臣思所以上体宸衷,下振纲维,以为《[[ 风宪宏纲]] 》虽已颁布,然事之首尾,制之因革,犹未尽举,至若因事处,宜随时立制者,苟不备载沿革,无以详其本末,考其先后,乃命宪属赵承禧稽之简策,参以桉牍,旁询曲采,汇集成书。”<ref>《[[ 永乐大典]] 》卷2608 中华书局印本。</ref>}}
+
*高祖父:明孝太子[[ 真金]],[[ 元世祖]] 嫡子 高祖母[[ 阔阔真]] 王妃。
 
+
*曾祖父:[[ 答剌麻八剌]] ,忽必烈太子[[ 真金]]之 子, [[ 答己]] 王妃
[[ (元惠 )|至元]] 四年(1338年)三月 命中书平章政事阿吉剌根据《[[ 大元通制]] 》编定条格,至元六年(1340年)七月,命翰林学士承旨腆哈、奎章阁学士崾崾等删修《大元通制》,[[ 至正]] 五年(1345年)十一月书成,右丞相[[ 阿鲁图]] 等入奏,请元惠宗赐名《[[至正条格]]》{{NoteTag|《至正条格》是元朝的法律之一。《至正条格》1346年4月26日颁行天下后,一共在全国范围内使用22 ,至正二 八年农历八月二 (1368年9月14 日), 明军攻克元大都,元朝退回 北方草原 《至正条格》逐渐失传。 初修《永乐大典》,将《至正条格》收入,但只是残本,原书卷数已不可考究,根据《永乐大典》记载,残本共23卷,分祭祀、户令、学令、选举、仓库、捕亡、赋役、狱官等27目。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得23卷 残本。但是,《四库全书》只把残本的《至正条格》列入存目,导致此书后来在中国最终失传。
+
*祖父:[[ 元武宗]] 海山 祖母亦乞烈妃子
 
+
*生父是[[元 宗]], 生母是[[ 葛逻禄]] [[ 迈来迪]]
期以来,国内国际元史研究者均认为《至正条格》已经失传。
+
*[[ 延祐]] 四月 (1320年5月25 日), 生于 北方草原,[[元惠宗]]顺帝是[[元 宗]] 的长 [[ 武宗]] 长孙
 
 
2002年在韩国东南部的庆州发现其元刊残本《至正条格》两册,包括“条格” “断例”各一册。由于年代久远,书籍破损严重,经过数年的修复整理,庆州残本《至正条格》在2007年8月由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正式整理出版,分影印本和校点本两册。
 
 
 
以下内容节选自北京大学历史系 张帆教授的论文:《重现于世的 代法律典籍 ——残本<nowiki><至正条格></nowiki><!--Syntax highlighter补丁-->》:
 
 
 
据残本《至正条格》所存断例目录,包括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11门,除缺少唐、金律 第一门“名例”外,其馀篇目、次序皆与唐律和金律完全相同。《至正条格》的断例共30卷,现存者是其前半部分,依次为第一卷《卫禁》,第二至六卷《职制》,第七、八卷《户婚》,第九至十二卷《厩库》,第十三卷(后半阙)《擅兴》。残本《至正条格》没有全部条格的目录,但通过《四库全书总目》为《至正条格》撰写的提要,可知其条格篇目分别为祭祀、户令、学令、选举、宫卫、军防、仪制、衣服、公式、禄令、仓库、厩牧、田令、赋役、关市、捕亡、赏令、医药、假宁、狱官、杂令、僧道、营缮、河防、服制、站赤、榷货,共27门,与现在知道的唐令、金令篇目亦大多相同。残本《至正条格》的条格部分依次为第二十三卷《仓库》,二十四卷《厩牧》,二十五、二十六卷《田令》,二十七卷《赋役》,二十八卷《关市》,二十九卷《捕亡》,三十卷《赏令》,三十一卷《医药》,三十二卷《假宁》,三十三、三十四卷《狱官》。大概可以推断,其条格的总卷数应有40到50卷。
 
 
 
以下文字出自《四库总目提要》:
 
 
 
“元惠宗至正年间官撰 凡分目二十七:曰《祭祀》,曰《户令》,曰《学令》,曰《选举》,曰《宫卫》,曰《军防》,曰《仪制》,曰《衣服》,曰《公式》,曰《禄令》,曰《仓库》,曰《厩牧》,曰《田令》,曰《赋役》,曰《关市》,曰《捕亡》,曰《赏令》,曰《医药》,曰《假宁》,曰《狱官》,曰《杂令》,曰《僧道》,曰《营缮》,曰《河防》,曰《服制》,曰《跕赤》,曰《榷货》。桉《元史·刑法志》载,元初平宋,简除繁苛,始定新律。至元二十一年,中书省咨各衙门,将原降圣旨条律,颁之有司,号曰《至元新格》。仁宗时,又以格例条画,类集成书,号曰《风宪宏纲》。英宗时复加损益,书成,号曰《大元通制》。其书之大纲有三:一曰《诏制》,二曰《条格》,三
 

於 2019年2月2日 (六) 10:14 的修訂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1];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7日),清刊《元史》、清修《續資治通鑑》改譯托歡特穆爾元朝廟號惠宗[2]蒙古語稱號烏哈噶圖汗[註 1]蒙古語ᠤᠬᠠᠭᠠᠲᠤ
ᠬᠠᠭᠠᠨ
鮑培轉寫CAT:可能含有拼寫錯誤的蒙文uqaγatu qaγan西里爾字母Ухаант хаан[1][註 2];或蒙古語ᠤᠬᠠᠭᠠᠨ ᠲᠤ
ᠬᠠᠭᠠᠨ
鮑培轉寫CAT:可能含有拼寫錯誤的蒙文uqaγan-tu qaγan[3]),明朝諡號順皇帝,又稱至正帝[註 3]庚申帝[註 4]庚申君[4]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他是元朝北逃前的最後一位皇帝,之後以他為首的北元繼續與明朝對峙。在位時間是從1333年7月19日至1370年5月27日,在位37年。

生平

幼年

延祐七年四月十七日(1320年5月25日),生於北方草原,生父是元明宗,生母是邁來迪

流放

至順元年(1330年)四月,元明宗皇后八不沙被殺,妥懽帖睦爾被驅逐,首先被驅逐到高麗大青島,後來到湖廣等處行中書省靜江(今桂林)。

繼位

  • 至順四年(1333年)五月左丞相燕帖木兒病死。
  • 至順四年農曆六月初八(1333年7月19日)妥懽帖睦爾最終得以繼位。

任內大事紀

  • 1333年六月,惠宗登基後不久,任命伯顏為太師、中書右丞相。
  • 元統三年(1335年)六月,欽察燕帖木兒的兒子唐其勢陰謀推翻元惠宗,另立文宗義子答剌海。右丞相伯顏粉碎唐其勢叛亂。粉碎唐其勢叛亂後,伯顏的勢力大增,把持着朝政,史稱伯顏專權
  • 1335年七月,惠宗被迫下詔罷除左丞相,專命伯顏為中書右丞相,伯顏開始專權,他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裡。伯顏採取排擠漢人的政策,如禁止漢人參政、取消科舉、不許漢人學蒙古語等,這些做法加深了漢兩族之間的不和,也使得元惠宗更加不滿。
  • 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在伯顏之侄脫脫的幫助下,元惠宗罷免並流放伯顏。
  • 至元六年(1340年)六月,廢黜文宗子燕帖古思的太子地位並將之流放。
  • 至元六年(1340年)七月,燕帖古思在放逐途中被殺,從而消除了奪權隱患,控制了政局。伯顏的一系列排擠漢人的政策也全部被廢除。
  • 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初四日,詔命賈魯工部尚書、充總治河防使。徵發民工15萬,軍士2萬,興役治黃河。賈魯回朝,向順帝上《河平圖》。
  • 至正十三年(1353年)五月,身為中書左丞的賈魯,突然病卒,享年57歲。

任內民變

  • 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天完朝,陳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
  • 至正十五年(1355年)2月,劉福通迎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皇帝,稱小明王,國號宋,定都亳州,建元龍鳳。他為樞密院平章,旋改任丞相。
  • 至正十七年(1357年)二月,龍鳳將領毛貴浮海破膠州;三月,陷萊州,據益都。龍鳳將領李武、崔德繞過潼關,奪七盤,進據藍田,直趨奉元。六月,劉福通自帥一軍攻汴梁,余軍分三路北伐:關鐸、潘誠、沙劉二等攻懷慶,深入晉冀,白不信、大刀敖等西取關中;毛貴自山東北上。
  • 至正十七年九月,陳友諒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 至正十八年(1358年)二月,毛貴攻占濟南。三月,毛貴北攻薊州、漷州,進逼棗林,距大都一百二十里,戰失利,退回濟南。五月,劉福通攻破汴梁,自安豐(今安徽壽縣)迎韓林兒,定為國都。龍鳳政權中央分設六部、御史等諸官屬;在山東、江南等地分設行省。
  •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關鐸、潘誠、沙劉二東攻全寧,焚魯王府宮闕。再破元上都,焚之。進破遼陽,入高麗境。八月,汴梁被察罕帖木兒攻破,劉福通韓林兒退據安豐(今安徽壽縣)。
  • 至正十九年,陳友諒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
  •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攻陷太平路,命死士刺殺徐壽輝於至太平路採石(今安徽省馬鞍山市)五通廟,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隨即與張士誠合攻朱元璋。朱元璋金陵應天府被圍,只好遣胡大海進攻信州,迫陳友諒回師救援,朱元璋一面離間張士誠,張按兵不動。陳朱雙方在金陵城西北的龍灣展開惡戰,不巧江水退潮,百艘巨艦擱淺,陳友諒大敗,敗走江州(今九江)。
  •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呂珍圍攻安豐,殺劉福通朱元璋前往救援,打敗呂珍,迎韓林兒滁州
  • 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朱以水軍二十萬親征,是為「鄱陽湖之戰」。陳友諒自恃巨艦出戰,採用炮攻,差點捕獲朱元璋。隨後,朱元璋採納郭興的建議,利用東北風而改用火攻,致使陳友諒部隊大量受損。之後朱元璋利用鄱陽湖水位降低便於小舟活動,改為分兵水路圍攻陳友諒。陳友諒突圍時起霧,陳從船艙中探頭出看,竟中流箭而死,漢軍潰敗。隨後朱元璋圍攻武昌,並盡佔湖北各地。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登基為帝,改元德壽。
  •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
  •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9月14日),明朝軍隊從元大都齊化門外攻城而入,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對長城以南的區域統治結束。

北逃

至正二十八年閏七月二十八日(1368年9月10日),徐達率領的軍隊逼近大都,元惠宗夜半開大都的健德門北奔,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后妃、臣僚等逃離大都。八月初二日(1368年9月14日),明朝軍隊從大都的齊化門攻城而入,元朝正式退出中原,回到北方草原。八月初四日(1368年9月16日),元惠宗到達上都

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1369年7月16日),明軍逼近上都,元惠宗離開上都,當天到達應昌。六月十七日(1369年7月20日),明軍將領常遇春攻克上都

元惠宗在上都應昌那裡曾兩次組織兵力試圖收復大都,但都被明朝軍隊擊敗。

駕崩

1370年5月27日(庚戌狗年五月二日,即元惠宗至正三十年、明太祖洪武三年),惠宗因痢疾崩於應昌,享年50歲。死後得廟號惠宗[2]蒙古語稱「烏哈噶圖汗」。明太祖認為他「順天應人」,上諡號順皇帝

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在應昌繼承了皇位,史稱元昭宗,並於1371年改元宣光。至正三十年五月十六日(1370年6月10日),明軍將領李文忠攻克應昌,元昭宗逃往和林延續北元,繼續和明朝對抗。

至元廢科與至正復科

至元元年(1335年)十一月,專權的右丞相伯顏使得惠宗下詔停止科舉取士,因為伯顏專權到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原本定於至元二年(1336年)和至元五年(1339年)在大都舉行的兩次科舉取士都被迫停止,史稱「至元廢科」。[註 5]

1340年二月,伯顏去職,脫脫被惠宗任命為知樞密院事;1340年十月,惠宗任命脫脫為右丞相。

至元六年(1340年)十二月,惠宗下詔恢復科舉取士。至正元年(1341年)八月,全國範圍內恢復鄉試,至正二年(1342年),會試殿試相繼在大都舉行,史稱「至正復科」。

此後科舉取士三年一次,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最後一次在大都舉行會試和殿試。1368年八月元朝退回草原後,不再有科舉取士。

家世背景

  • 1.0 1.1 見《蒙古源流》、羅氏《黃金史》。
  • 2.0 2.1 王世貞《北虜始末志》(載於《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十):「元主開門北遁,至應昌,二年殂,其國人諡曰惠宗,而高皇帝……尊之曰順帝。」清《蒙古世系譜》卷四也有類似記載。
  • 黃金史綱
  • 三垣筆記

  •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註"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註"/> 標籤,或缺少 </ref> 結束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