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兵不血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兵不血刃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东周列国志》,读音是 bīng bù xuè rèn。意思是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出处

《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三国志·钟会传》:陛下圣德,侔踪前代,翼辅忠明,齐轨公旦,仁育群生,义征不譓,殊俗向化,无思不服,师不逾时,兵不血刃,万里同风,九州共贯。

《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闻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陛下离京纔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北举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大军一拥而入,兵不血刃,得了涪关。

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论之,岂不为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八回:“王贲兵不血刃,两月震之间,尽得山东之地。”

清·张春帆《宦海》第七回:兵不血刃,就平了广西省多年的乱党。

也写作“兵无血刃”。如:

《晋书·武帝纪》:“兵无血刃,扬越为墟,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

解释

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词语辨析

近义词:不战而胜所向披靡旗开得胜乘风破浪所向无敌

反义词:血流成河血流漂杵浴血争战尸横遍野望风披靡

正音:血;不能读作“xiě”。

辨形:刃;不能写作“刀”。

用法

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形容未经交战就取得胜利

例句:①北平的解放~以和平方式解决。

②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兵不血刃”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兵器上没有血。表示未经作战就取得胜利。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侃传》,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陶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东晋的屯骑校尉郭默作战勇敢,曾与后赵的建立者石勒等作过战,石勒等都很怕他。但此人一贯骄横跋扈,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因为泄私愤竟然杀死了平南将军刘胤。

事后,还大胆伪造诏书,诬谄刘胤谋反,向各州郡通报。这件事暴露后宰相王导怕朝廷无力惩处他,不但不向他问罪,反而加封他的官职。

陶侃知道这件事后,一方面上书朝廷请求讨伐郭默,一方面写信给王导,要求他采取果断措施。信中有两句话写得非常有力:“郭默杀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当州官。难道他杀害宰相,也就让他当宰相不成!”

王导读了这封信,受到很大的触动,便派陶侃率军去讨伐郭默。郭默深知陶侃领兵作战十分厉害,听说他亲自来讨伐,非常焦急,打算率军离开江州南下。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还未离城,陶侃的大军就已经将江州团团围住。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已不是陶侃对手,怕城破后难逃性命;想开城门投降,又怕朝廷要杀他的头,真是左右为难。他手下的一名叛将见大势已去,将他逮捕后开城门投降。陶侃终于不战而取得胜利,平定了这次叛乱。 [1]

视频

动画成语故事 兵不血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