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戰而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搜狐網 的圖片

不戰而勝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1]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2]

名詞解釋

不用交戰就已戰勝敵人。源於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孫武提出,最高明的用兵方略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方法有二:其一「伐謀」,挫敗敵方的計謀,使敵人無計可施;其二「伐交」,破壞敵方的外交,使敵人孤立無援。由此造成敵必敗、我必勝的戰略態勢,最終迫使敵人屈服。這是一種融政治、軍事、外交於一體的大軍事觀,為歷代有作為的軍事家所推崇。時至今日,這一思想被廣泛運用於國際關係、企業「商戰」等眾多領域。其核心是:做好自己,搞好聯合。

引例1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孫子·謀攻》) (百戰百勝,並不是最高明的用兵謀略;不用交戰就使敵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用兵謀略。所以用兵的上策是挫敗敵方的計謀,其次是破壞敵方的外交,再次是攻打敵方的軍隊,最下策是進攻敵方的城邑。攻城是不得已採取的辦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