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刘秉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 [1],祖籍瑞州。大蒙古国至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 刘秉忠出身世宦之家,自幼聪颖,十三岁时入都元帅府为质子,十七岁为邢台节度府令史。
  • 之后一度弃官隐居,拜虚照禅师为师。后入大蒙古国忽必烈幕府,以布衣身份参预军政要务,被称为“聪书记”。
  • 至元元年(1264年),升任光禄大夫、太保,领中书省政事。
  • 至元八年(1271年),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 [2]
  • 至元十一年(1274年),刘秉忠逝世,年五十九。累赠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谥号“文正”。
  • 刘秉忠活跃于蒙元初期政坛,对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他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
  • 刘秉忠兼擅诗文词曲,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经》等传世。

基本信息

姓名    刘秉忠  
别名    刘侃、子聪、聪书记、刘文正、刘文贞      
字号    字仲晦,号藏春散人      
民族    汉族      
官职    光禄大夫、太保  
爵位    赵国公(赠)→常山王(赠)  
追赠    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     
谥号    文贞→文正     
出生地   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
出生时间  1216年  
去世时间   1274年 
所处时代   大蒙古国→元朝   
主要成就   对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规划北京城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刘侃,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秉忠。他祖籍瑞州,世为辽朝官宦大族。曾祖父任金朝邢州节度使,家居邢州,所以从他祖父刘泽始为邢州人。
  • 刘秉忠自幼聪颖,八岁入学就能日诵文数百言。十三岁在帅府做人质,十七岁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便于就近奉养其亲。刘秉忠为令史时常郁郁不乐,一日感叹道:“我家世代为官,难道我宁愿沦为书记小吏吗?大丈夫生不逢时,只有隐退以待时而起。”便弃官隐居于武安山中。若干年后,被天宁寺虚照禅师收为徒弟。后又云游云中,留居南堂寺。
  • 元世祖即位之前,海云禅师奉召,路过云中时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邀与同行。刘秉忠拜见元世祖后,元世祖甚为称赞,多次垂询。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其深入研究《易经》及宋邵雍《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元世祖甚是宠爱,留其身边供职。后数年因父亲去世奔丧回家,元世祖赐金百两为治葬之用,且遣使送至邢州。服丧期满,便召还至和林。刘秉忠至和林后上书数千百言。元世祖对他的这番议论,甚为赞赏,均加采纳。刘秉忠又上言道:“邢州户口原有万余,自兴兵以来都不满数百,若派真定的张耕、洺水的刘肃这样的良吏去治理,必定能恢复旧日盛况。”于是朝廷派张耕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副使。不久流民复业,升邢州为顺德府。 [3]

从旁建言

  • 元宪宗三年(1253年)、元宪宗四年(1254年)和元宪宗九年(1259年),刘秉忠随元世祖两次征伐大理和伐宋时,力劝元世祖勿滥杀,所以每克一城都没有妄戮一人,所至人民全活者不可胜计。
  • 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即位,采纳刘秉忠的建议,下诏建元纪年,设立中书省和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隐士都被录用。刘秉忠虽居于皇帝左右,但仍着旧服,当时人称他为“聪书记”。 [4]

诏命还俗

  • 至元元年(1264年),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奏言:“刘秉忠早在陛下即位前,就参与军国大事,有劳有功。今陛下即位,万象更新,而刘秉忠仍着旧装,我等于心不安。应正其衣冠,给以厚爵。”元世祖采纳,当天便下诏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太保,参与领导中书省政事,又将翰林侍读学士窦默的女儿嫁给刘秉忠为妻子,在奉先坊赐他宅第,“以少府宫籍监户给之”。[5]

功勋卓著

  • 刘秉忠受命后以天下为己任,凡国家大小事务,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得皇帝宠信。所推荐和提拔的人,后都为名臣。
  • 至元三年(1266年),刘秉忠又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新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在刘秉忠和张柔、段桢等主持下,进展很快。
  • 至元六年(1269年),刘秉忠订立朝仪,制定官制,朝见皇帝礼节、百官的服饰及俸禄等。
  • 至元八年(1271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忽必烈采纳了,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来。
  • 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 [6]

无疾而卒

  •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月,刘秉忠忽然无病而逝,享年五十九岁。元世祖闻耗惊悼,对群臣说:“秉忠为朕尽忠三十余年,小心谨慎,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学问之深,惟朕知之。”下令出内府钱将其安葬于大都。
  • 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世祖追赠刘秉忠为太傅、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元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7] 有元一代,汉人位封三公的,仅有刘秉忠一人而已。

人物成就

  • 刘秉忠学问功底深厚,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散曲家,自号藏春散人,每以吟咏自适。
  • 刘秉忠的词、曲在元代都称名家。杨镰的《元诗史》就用了相当篇幅评价其诗,认为“他是元初北方诗坛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张文谦《刘公行状》则称其“诗章乐府,又皆脍炙人口”。人们谈元词,无例外地要举出《藏春词》,清人编《历代诗余》,选刘秉忠词五首(两首误收,一首《沁园春》非刘秉忠所作,一首《干荷叶》虽为刘秉忠作但属曲而非词)。清顾嗣立《元诗选》小传称其“以佐命元臣,寄情吟咏,其风致殊可想也”。顾奎光《元诗选》录其诗三首,评价在耶律楚材上。今人论元词,刘秉忠也居重要位置。前人论刘秉忠词,最有影响的文献有二:一为王鹏运《藏春乐府跋》,二是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之《藏春词》。王鹏运“谓雄廓而不失之伧楚,酝藉而不流于侧媚”二语,为刘秉忠词风格评论定调。后人研究,多由此二语生发。

人物纪念

  • 庆寿寺墓塔:大庆寿寺里有两座砖塔,一座七级,一座九级。那座九级的砖塔是元朝开国功臣怪僧刘秉忠师傅的墓塔,寺里还保留着刘秉忠写的赞文。
  • 卢沟桥墓地:刘秉忠墓位于北京卢沟桥北不远处。明代姚广孝来到北平后就去拜谒了,而且先后去了两次,并作《春日谒刘太保墓作》以表敬佩之情。

人物评价

  • 察必:汝汉人聪明者,言则帝听,汝何为不谏?[8]
  • 王鹗:秉忠久侍籓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崇。 [9]
  • 阎复《藏春集序》:当云霾草昧之世,天开地辟,赞成文明之治……至于裁云镂月之章,阳春白雪之曲,在公乃为余事。
  • 柯劭忞:刘秉忠、张文谦、窦默、姚枢,皆世祖潜邸宾僚,赞帷幄之谋,以成大业。
  • 查洪德:刘秉忠诗文词曲兼擅.......可以肯定地说,在元代诗史和词史上,其成就是不可忽视的,并且具有他自己的个性特色。他的散曲还不具备元散曲的典型风格,但写得也不错,所以才赢得后人的注目。在元好问耶律楚材之后,郝经姚燧卢挚刘因之前,因为有刘秉忠的创作,北方文坛便不寂寥。

史料记载

  • 《元朝名臣事略·卷第七·太保刘文正公》
  •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四》
  • 《史传三编·卷四十一·名臣传三十三》
  • 《新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四》

相关视频

  • 邢台人刘秉忠

参考资料

  1. 加快开发利用邢台历史名人资源的思考 .河北省人民政府.2017-01-01
  2. 《元史·列传第四十四》: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
  3. 《元史·列传第四十四》:世祖嘉纳焉。又言:“邢州旧万余户,兵兴以来不满数百,凋坏日甚,得良牧守如真定张耕、洺水刘肃者治之,犹可完复。”朝廷即以耕为邢州安抚使,肃为副使。由是流民复业,升邢为顺德府。
  4. 《元史·列传第四十四》:秉忠虽居左右,而犹不改旧服,时人称之为聪书记。
  5. 《元史·列传第四十四》:帝览奏,即日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诏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妻之,赐第奉先坊,且以少府宫籍监户给之。
  6. 《元史·列传第四十四》: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 15. 《元史·列传第四十四》: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闻惊悼,谓群臣曰:“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出内府钱具棺敛,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
  7. 《元史·列传第四十四》:十二年,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
  8. 《元史·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国学网.2017-11-25
  9. 列传第四十四.国学网.201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