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化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化境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汉字是用于记录汉语,进行书面交流,传承民族文化的书写符号系统[1],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书法艺术[2]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内涵。

名词解释

指最佳的艺术境界。“化境”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中的重要命题,与“化”“化工”等具有相似内涵。庄子(前369 ?—前286)《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化境理论的源头。已臻化境的作品,呈现出物我两忘、人天合一的审美情态,无论诗画,皆浑涵天然,无雕琢斧凿之痕迹。化境生发的机制,是创作者自身的修养积累、心灵体悟与艺术技巧,已到极高境界,然后笔随意动,机缘巧合,方能达成,其效果恍若天工,无法勉强得到。

引例1

不知变主格,化主境,格易见,境难窥。变则标奇越险,不主故常;化则神动天随,从心所欲。如五言咏物诸篇,七言拗体诸作,所谓变也。宋以后诸人竞相师袭者是,然化境殊不在此。 (胡应麟《诗薮》内编五) (人们不知道“变”主要体现为“格”,“化”主要体现为“境”,“格” 容易看出来,“境”难以窥见。“变”就是标榜奇特险怪,不主张故旧平常;“化”就是神气自然动而天性随之,可以随心所欲。如杜甫的五言咏物、七言拗体等作品,是“变”的体现。宋代以后的人争着效法学习,然而杜诗的化境根本不在这些方面。)

引例2

诗家化境,如风雨驰骤,鬼神出没,满眼空幻,满耳飘忽,突然而来,倏然而去,不得以字句诠,不可以迹相求。 (贺贻孙《诗筏》) (诗的化境,如同暴风雨忽然来到,鬼神出现隐没,满眼看到的都是空虚幻影,满耳听到的都是飘忽不定的声音,突然而来,倏然消失,无法解释它的字句,无法探求它的行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