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十字路口行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十字路口行动英语:Operation Crossroads)是美国在于1946年在比基尼环礁进行的核试行动[1]。此次行动一共进行两次核试,包括代号Able的空中核试及代号Baker的水下核试。测试目的是调查核武对水面军舰的打击威力。

十字路口行动的筹办,与美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有莫大关连。早在一战结束后,美国陆军航空勤务队及其沿革组织均主张以制空权为战争首要打击力量,并以此为由,要求成立独立空军。然而陆航主张以远程轰炸机取代水面军舰作海上防卫,并将海军航空兵及其航空母舰置于空军管辖之下时,却因此与美国海军产生极为严重的军种摩擦。是次军种竞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再次加剧:陆航意欲证明核武及战略轰炸将是未来战争的王牌武器,且只有空军远程轰炸机能作有效打击;而海军则欲阻止陆航垄断核武投射权力,并引证水面军舰能够有效抵御核爆。更有甚者,二战后美国军费面临紧缩,美国总统杜鲁门意欲成立美国国防部,统一三军拨款,以裁减冗费,使陆航与海军的矛盾延伸至军费之争。十字路口行动正是双方角力以争取美国国会以至民间支持的结果。

在美国军事史以外,十字路口行动在世界历史上同样有重要影响。大众媒体在是次核试获邀在现场采访,使世界公众首次获得核试现场的资讯及片段,而比基尼泳衣更因此而名。不过,十字路口行动同样首次曝露了放射性污染的危害。核试后比基尼环礁自此不再适居,岛上土著因而迫迁,部族生活陷入危机;辐射使环礁内的海水受到严重放射性污染,而部分靶舰更由海军拖到他处击沉,使多地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最后参与的海军士兵又欠缺防备辐射的意识及装备,使多人在不知情下蒙受辐射病,沦为美国非道德人体实验的受害者。然而上述种种祸害在当时均遭到忽视,并在核试后数十年才陆续为大众所知。

核试背景:军种竞争

十字路口行动的筹办,与美国军种之间关于空中武力的争议有莫大关连。早于1900年代,美国陆军及海军各自在军种内部发展航空部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陆军航空勤务队的威廉·米切尔准将力陈空权至上观念,指陆军轰炸机不但是陆上战争的致胜关键,更有能力压制水面舰艇,从而控制海洋,要求国会成立独立空军,并将海军的航空兵以至航空母舰全数拨归空军旗下。为力证海军水面舰艇无法防御飞机轰炸,米切尔更利用多次轰炸水面靶舰实验,向国会及公众宣扬空权。在军费紧缩的大前提下,国会及舆论一度倾向米切尔观点:昂贵的无畏舰似乎远不及陆军轰炸机般便宜有效。

此事在海军内部激起轩然大波。海军当时不乏支持发展航空声音,包括高级将官威廉·西姆斯(William S. Sims)、中层军官威廉·莫菲尔德(William A. Moffett)、约瑟·李维以至飞行员领袖约翰·陶尔士(John H. Towers)、亨利·马斯廷(Henry C. Mustin)及马克·米契尔等等,均有意引证航空母舰将在未来海战发挥关键作用;部分人观点更与米切尔相近,认同航母将会取代水面军舰──尤其是战列舰的主导角色。这些军官在当时海军均为异数,无法成为主流;但米切尔的独立空军若然成事,将直接损害海军军种利益,使海军内部团结一致抵抗。在美国海军军令部长及将官会议的背书下,莫菲尔德在1922年成功说服国会否决独立空军,同意水面军舰仍能抵抗空中轰炸,并准许海军成立海军航空署(Bureau of Aeronautics),以保障海航发展[2]

视频

十字路口行动 相关视频

顶级海战猛片,舰载直升机攻击驱逐舰,驱逐舰近防炮大显神威
实拍万吨驱逐舰十级台风中航行 面对大海如同一叶扁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