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十字路口行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十字路口行動英語:Operation Crossroads)是美國在於1946年在比基尼環礁進行的核試行動[1]。此次行動一共進行兩次核試,包括代號Able的空中核試及代號Baker的水下核試。測試目的是調查核武對水面軍艦的打擊威力。

十字路口行動的籌辦,與美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發展有莫大關連。早在一戰結束後,美國陸軍航空勤務隊及其沿革組織均主張以制空權為戰爭首要打擊力量,並以此為由,要求成立獨立空軍。然而陸航主張以遠程轟炸機取代水面軍艦作海上防衛,並將海軍航空兵及其航空母艦置於空軍管轄之下時,卻因此與美國海軍產生極為嚴重的軍種摩擦。是次軍種競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再次加劇:陸航意欲證明核武及戰略轟炸將是未來戰爭的王牌武器,且只有空軍遠程轟炸機能作有效打擊;而海軍則欲阻止陸航壟斷核武投射權力,並引證水面軍艦能夠有效抵禦核爆。更有甚者,二戰後美國軍費面臨緊縮,美國總統杜魯門意欲成立美國國防部,統一三軍撥款,以裁減冗費,使陸航與海軍的矛盾延伸至軍費之爭。十字路口行動正是雙方角力以爭取美國國會以至民間支持的結果。

在美國軍事史以外,十字路口行動在世界歷史上同樣有重要影響。大眾媒體在是次核試獲邀在現場採訪,使世界公眾首次獲得核試現場的資訊及片段,而比基尼泳衣更因此而名。不過,十字路口行動同樣首次曝露了放射性污染的危害。核試後比基尼環礁自此不再適居,島上土著因而迫遷,部族生活陷入危機;輻射使環礁內的海水受到嚴重放射性污染,而部分靶艦更由海軍拖到他處擊沉,使多地的生態系統遭受破壞。最後參與的海軍士兵又欠缺防備輻射的意識及裝備,使多人在不知情下蒙受輻射病,淪為美國非道德人體實驗的受害者。然而上述種種禍害在當時均遭到忽視,並在核試後數十年才陸續為大眾所知。

核試背景:軍種競爭

十字路口行動的籌辦,與美國軍種之間關於空中武力的爭議有莫大關連。早於1900年代,美國陸軍及海軍各自在軍種內部發展航空部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陸軍航空勤務隊的威廉·米切爾准將力陳空權至上觀念,指陸軍轟炸機不但是陸上戰爭的致勝關鍵,更有能力壓制水面艦艇,從而控制海洋,要求國會成立獨立空軍,並將海軍的航空兵以至航空母艦全數撥歸空軍旗下。為力證海軍水面艦艇無法防禦飛機轟炸,米切爾更利用多次轟炸水面靶艦實驗,向國會及公眾宣揚空權。在軍費緊縮的大前提下,國會及輿論一度傾向米切爾觀點:昂貴的無畏艦似乎遠不及陸軍轟炸機般便宜有效。

此事在海軍內部激起軒然大波。海軍當時不乏支持發展航空聲音,包括高級將官威廉·西姆斯(William S. Sims)、中層軍官威廉·莫菲爾德(William A. Moffett)、約瑟·李維以至飛行員領袖約翰·陶爾士(John H. Towers)、亨利·馬斯廷(Henry C. Mustin)及馬克·米契爾等等,均有意引證航空母艦將在未來海戰發揮關鍵作用;部分人觀點更與米切爾相近,認同航母將會取代水面軍艦──尤其是戰列艦的主導角色。這些軍官在當時海軍均為異數,無法成為主流;但米切爾的獨立空軍若然成事,將直接損害海軍軍種利益,使海軍內部團結一致抵抗。在美國海軍軍令部長及將官會議的背書下,莫菲爾德在1922年成功說服國會否決獨立空軍,同意水面軍艦仍能抵抗空中轟炸,並准許海軍成立海軍航空署(Bureau of Aeronautics),以保障海航發展[2]

視頻

十字路口行動 相關視頻

頂級海戰猛片,艦載直升機攻擊驅逐艦,驅逐艦近防炮大顯神威
實拍萬噸驅逐艦十級颱風中航行 面對大海如同一葉扁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