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千佛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千佛寺位于重庆境内建于明代,寺名三次更改。寺内有1000座佛像,故此得名,该寺始建于明代,距今有400多年历史。

中文名:千佛寺

地理位置:重庆南岸境内

著名景点:万佛殿

始建于:明代

历史起源

千佛寺与狮子山慈云寺毗邻,多次培修,其寺名先后更改三次,初名大乘寺(保存的花缸上刻有大乘寺三字),清咸丰年间更名兴隆寺(法器铁磬上刻有兴隆寺,咸丰辛亥年住持本顺造),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年更名千佛寺(因大雄宝殿两侧供有高约8寸佛像1000尊,故名)。

规模之大

千佛寺位于中国.重庆.南滨路,嘉陵江长江两江交汇之处,重庆市南岸区石溪路正街38号。

千佛寺,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雄伟壮观,设有山门殿、韦陀殿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万佛殿、地藏殿、财神殿、药师殿、五方文殊殿、钟鼓楼及两序僧寮。

千佛寺属于重庆两江新区CBD核心区域,南滨路风景区重要景区,是观赏重庆朝天门码头和大剧院的最佳位置。

三次更名

千佛寺最初并不叫“千佛寺”,历经400多年,寺院名字经过了三次修改。最开始的名字叫‘大乘寺’,原来寺里有座花缸,缸里就刻着这三个字,在清咸丰时寺院曾改名叫“兴隆寺”,在清朝末年才定名为“千佛寺”。千佛寺名字的由来,真的是因为寺院里的1000尊佛像。

南无觉悟本佛、南无修乐佛、南无散疑佛……最初以为这1000尊佛是一个样子的,走近细看却不是,每尊佛像的身份都不一样,他们手拿的法器也各有不同,神态各异,让人愈发觉得庄严壮观,如今寺院名字由此而来。

寺内佛像

虽然说千佛寺因大雄宝殿内的1000尊佛像而成名,但千佛寺里的佛像远不止1000尊。仰瞻法像之庄严,环顾殿阁之恢宏,默睹香烟之缭绕,欣观千佛寺之瑰美,不觉有心静虑息、飘然出尘之感[1]。尤其是伫立紫竹林侧,注视历代高尼圆寂后安寝之塔林,悠悠往事引人慨叹,使人陡生思古幽情。

千佛寺有尼众10余人,由重庆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释常慧法师主持。

千佛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在两江之侧已度过了400多个年头,因为经过多次培修,又曾被改用为厂房,所以院内古迹并不多,但历史的停留总会让我们有足迹可寻。绕过大雄宝殿,在殿外的一个小院角里,有三块圆柱形的石头重叠摆放一边。

别看它们质朴平实,这三块石头却是明朝古物。常慧法师用手轻轻扫开上面的尘土,石头面上居然露出了简单的花纹。很久以前,寺里的大殿房屋都是用大木柱支撑的,而这些石头就是木柱的柱础,这是明朝时期遗留下来的。

在药王殿外门边的牌匾,便说这块牌匾原本是寺院房屋梁上的一块木头,它随着寺院经历了多少个年代已无法追溯,如今僧人们将它改为牌匾,刻字刷漆,让它永远保留在寺内。在寺院楼廊上,大雄宝殿上方的红色格子木窗甚是好看。

这木窗从千佛寺在明代嘉靖年间修建时起便在了,算下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寺内较为久远的古迹。

建筑特色

南滨路上有三个比较知名的佛教寺院,一是僧尼同修的“慈云寺”,49年后被改建成南岸街道纤维厂。

2005年5月,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捐资1200万元,历经三年,于2008年6月11日修复后,重新开放;二是大夏国王明玉珍部将邹兴修建的“大佛寺”,49年后,寺庙和佛像被捣毁,大量文物流失,所有珍贵经书付之一炬,惟存江边大佛及已摇摇欲垮的五佛殿;三就是这个尼众丛林“千佛寺”了,千佛寺在49年前有尼众80多人,可谓盛极一时,49年后人数减少为20多人,后寺院被占用,改建成一个街道工业加工厂“红星塑料厂”,师父们失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源和栖身之地,只能被迫脱下僧衣,还俗参加劳动改造。6人留在了这个塑料厂劳动,另有10人参加了慈云寺的纤维厂的劳动。

在主城区的尼众丛林除了“千佛寺”,还有南岸五公里的“观音寺”和渝中区中华路杨柳街上的“能仁寺”,所以说主城区只有一座尼众丛林是不对的。

宗教活动

千佛寺为重庆仅存的4间寺院之一。

千佛寺与毗邻的中国惟一僧尼同寺的“慈云寺”、小说《红岩》中早期重庆中共地下党的刊物《挺进报》旧址等宗教、历史文化遗址,成为了重庆旅游文化的一大亮点。“文革”期间,佛像毁,经书焚,殿堂改作红星塑料厂厂房。

1987年底,塑料厂迁出,宝殿重光。1988年初经政府批准,千佛寺正式对外开放,千佛寺正式列为宗教活动场所,成为游人参观游览的胜地。千佛寺还有全重庆市唯一供奉万佛的万佛殿,清静庄严,金碧辉煌。

千佛寺因地势而建,在大雄宝殿旁徐步迂回木梯而上,就来到了千佛寺的建筑中心,远处一望,嘉陵江与长江的两江美景尽收美景,莫不令人心旷神怡。再往前几走,便是后山的大悲殿。踱进山门,遍历大雄、韦陀、大悲、普贤、文殊、药王及古佛七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