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京大报恩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报恩寺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大报恩寺塔在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曾经被称为“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因为它的外观全部是由白瓷砖和五色琉璃瓦构筑而成。永乐皇帝封它为“第一塔”,欧洲人将之与古罗马大剧场等并称“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千余年间,屡废屡建,寺名亦屡屡更易,大报恩寺塔立于南朝寺庙发祥地和江南佛教中心。

历史变迁

经过考证,大报恩寺塔的前身则是阿育王塔。它约建于东汉献帝的兴平年间(194─195年),是南京最古老的佛塔,也是中国最早的佛塔之一。建塔者极有可能是秣陵人符融,他曾任徐州刺史陶谦麾下之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运漕官,并以漕运所得经费建庙盖塔。符融为最早见于正史的中国阁楼式佛塔的创始者,后退守故里秣陵,为孙策攻灭。

东吴赤乌十年(247年)东吴大帝孙权为康居国僧人会在长干里修建 建初寺和阿育王塔,成为江南塔寺之始。

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复建,名长干寺; 南朝陈为报恩寺,宋改天禧寺,建圣感塔;元改慈恩旌忠教寺。

建德六年(578年),齐地佛门遭劫。闻率僧众四十余循海路奔建康。辄遇大风波,楫折船沉。忽现巨龟,负众僧出水,须臾抵建康。闻口称南无阿弥陀佛。龟对曰:师父曾记否,吾乃海曲放生池之老龟也。闻恍然大悟。奏闻宣帝,帝大悦,敕建报恩寺,香火祀之。

唐朝年间,“慧闻者,齐渤海人也。幼年向佛,十二入寺,十六受戒。苦修《大智度论》、《中论》,树“一心三观”,启天台之源。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又以悯寺所得榇施,买海曲溪石梁为放生池,佛法广播于江北。”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僧可政得唐三藏玄奘大师顶骨舍利,于长干寺建塔瘗藏;宋天禧元年(1017年),重修后的长干寺改称天禧寺,寺塔易名“圣感”;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诏改天禧寺为“元兴慈恩旌忠教寺”,改塔名为“慈恩塔”。

明永乐六年(1408年)毁于火,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敕工部于原址重建,明成祖以纪念 明太祖马皇后为名,命工部于此重建大报恩寺及九层琉璃宝塔,按照宫阙规制,征集天下夫役工匠十万余人,费用计钱粮银二百五十万两、金钱百万,历时十九年始完工。“依大内图武,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报恩寺”。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遭雷火袭击,天王殿,大殿、观音殿、画廓一百四十余间焚为灰烬;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心木腐朽,塔顶倾斜,僧人洪恩募捐银数千两使之得以重修。

清顺治十八年以后,内府及地方均有拨款修缮记载。最后一次是1802年(清嘉庆七年)修复竣工后,绘塔图并附志。

咸丰四年(1854年),大报恩寺塔被毁,关于被毁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清军攻克 雨花台后,太平军为防清军占据大报恩寺对城内造成威胁, 太平军先下手为强,遂“用火药轰之,复挖空塔座下基地,数日塔倒,寺遭焚毁”。另一说则是1856年,正逢天京之变,北王韦昌辉因为担心翼王石达开占领城外的琉璃塔,架炮攻击城内,派兵一面在塔下挖地道引爆 炸药,一面用火炮直接轰击塔身,最终使琉璃塔化作一堆瓦砾,而大报恩寺的其他建筑也被由此引发的大火全部烧毁。也有人认为是 曾国藩下令炸毁的。

清同治四年(1865年),江宁机器制造局就大报恩寺遗址坡下菜地造住房十二间,工作间八十余间,廊五十余间,寺院遗址渐被蚕食瓜分。

1958年,在眼香庙、 芙蓉山、窑岗村一带出土的大批琉璃构件上多带有墨书的字号标记。构件现分藏于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和 南京市博物馆。

2004年后,南京市开始筹划复建事宜,2007年,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正式启动建设。

2008年8月7日,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铁函中发现了 七宝阿育王塔等一系列世界级文物与圣物,内藏“佛顶真骨”。

2010年,大报恩寺重建工程被列为南京市2010年城市建设“十六个重大项目”之一,同年 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 王健林向该工程捐赠10亿元人民币。

2010年6月12日,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系列活动在 栖霞寺隆重举行,佛顶骨舍利在栖霞寺法堂供奉的一个月里,有近20万人前往瞻礼。

2011年6月,被评为“ 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2年4月25日,第三届 世界佛教论坛在香港开幕,大报恩寺出土的佛顶骨舍利从发现地 南京迎请来到了香港。

2012年11月,大报恩寺作为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遗产点之一,列入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3年5月,大报恩寺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3月,大报恩寺轻质保护塔主体完工,该塔共有9层,由轻钢结构和玻璃筑成,外立面由玻璃幕墙组成。

2015年12月16日上午10点18分,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举行开园仪式。12月17日,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正式开放。

建筑布局及艺术

大报恩寺坐东向西、规模宏大,全寺整体建筑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寺庙主体部分(山门,佛殿、琉璃塔等)居北半部,附属部分(僧房、禅堂、 藏经殿等)居南半部,南北两部分之间由围墙隔开。

大报恩寺北半部主体建筑中轴线布局排列有序:山门(金刚殿)—香水河桥—天王殿 —大雄宝殿—琉璃塔一 观音殿一法堂。香水河桥的南北两侧各置 御碑亭一座,分别护于“御制大报恩寺左碑”和“御制大报恩寺右碑”。观音殿的两侧有 祖师殿和伽蓝殿,观音殿后南北有画廓118间。在祖师殿前有钟楼一座,而与之对称的伽蓝殿前却无鼓楼,按中国寺庙传统的“晨钟暮鼓”及建筑式样,大报恩寺内设钟楼而不设鼓楼现象轻为少见。结合 大报恩寺塔“九级内外,篝灯一百四十有六”,“—日夜费油六十四斤四两零”,使之“昼夜长明”来看,大报恩寺设钟不设鼓当有一定寓意。各殿的尺寸,《 金陵梵刹志》收录详备。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建筑极其精美,集明代以前中国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其中以大雄宝殿和四天王殿最为壮丽,下墙、石坛及栏杆,都用汉白玉石砌成,雕镂得非常别致。大殿非礼部祠祭,终年封闭。明初诏刻大藏,别置藏经殿,贮南藏经板全部。门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刹顶镶嵌金银珠宝。角梁下悬挂风铃152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0盏,每天耗油64斤,金碧辉煌,昼夜通明。塔内壁布满佛龛。该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明清时代,一些欧洲商人、游客和传教士来到南京,称之为“南京瓷塔”。

建造由来及规格

大报恩寺及其琉璃宝塔,是明成祖朱棣在准备迁都北京时,为报答父母(父亲朱元璋、生母碽妃和养母马皇后)之恩而决意兴建的。该寺自永乐十年(1412)十月十三日午时动工,由郑和与另一名太监汪福主持其事。南京大报恩寺作为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典范,是中国经过考古发掘揭露面积最大的寺院遗址,为研究明代皇家寺院的规制、布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大报恩寺营建工程浩大,尤以琉璃塔为坚,正逢郑和连年出使海外,对这项巨大的建筑工程难以兼顾,致使当事人多把相关军夫人匠擅自役使,以致工程进展缓慢。直到郑和担任南京守备,时常亲临现场督促指挥,工程进度加快,至宣德三年(1428)八月初一始告完成。整个工程耗资钱粮银2485484两,其中有郑和下西洋节余款项100多万两,参与营建的军匠夫役达10万人之众。

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大报恩寺临近 秦淮河,地质稍软。在全寺建造之初,地基均用木炭垫底,其方法是地基上先钉入粗大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使地质不再迁变,能够承受重压,再在木炭上加铺一层朱砂,起到防潮杀虫的作用。寺内有殿阁20多座,画廊118处,经房38间。 大报恩寺的营建,与郑和下西洋密切相关,它也显示了郑和的组织和建筑才能。相传建造该塔时曾一式烧制三份琉璃构件,一份用来建塔,两份埋入地下用于替换。

琉璃塔之绝

明成祖朱棣给琉璃塔御赐了“第一塔”的塔名,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绝”:

  • 第一绝

巨构殊形,高耸云日。琉璃塔是有确切记载的中国古代最高的建筑之一。塔为八边形,共9层,通高78.02米,相当于26层楼房的高度。

琉璃塔最顶部是用纯金制成的宝珠,直径约为4米,据说重达2000余两,每层的檐角下都悬挂铜制的 风铃,从上至下共152只,即使在轻轻的微风之中,清脆的铃声也可声闻数里。9层内外共设篝灯146盏,每盏芯粗1寸左右。

  • 第二绝

通体琉璃,独步古今。琉璃塔的主体为砖砌,除了塔顶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个建筑当中“不施寸木”。其内、外表层全部用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琉璃构件榫合而成。这种独特的装饰艺术让琉璃塔赢得了“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的美誉。

琉璃塔所用的各种琉璃构件几乎每件的形状、尺寸、颜色和纹饰都有差异,因而制作和烧制极为不易。这也是琉璃塔建设时间长达17年的重要原因。据史书记载,建造此塔烧制的琉璃瓦、琉璃构件和白瓷砖,都是一式三份,建塔用去一份,其余两份编号埋入地下,以备有缺损时,上报工部,照号配件修补。建国以后,南京的窑岗村、眼香庙一带,先后出土过大量的与琉璃塔有关的琉璃构件,背后大都有墨书的编号和标记,证明了历史记载的可靠。

  • 第三绝

长夜深沉,佛灯永明。每当暮色来临之时,琉璃塔上就会点燃144盏如火炬般明亮的油灯,彻夜不熄。无论是月落星稀的傍晚,还是风雨如注的黑夜,无论是在钟山脚下的丛林之中,还是大江之上的渔舟之内,人们都能够看见这座高塔上永不熄灭的灯光。

九层琉璃塔的每一面墙壁之上,都有2扇窗户,共计144扇。这些窗户全部用磨制得极薄的蚌壳进行封闭,144盏油灯就分别安置在窗户之内。这些蚌壳制成的窗罩名叫“明瓦”,是平板玻璃引进之前中国最好的建筑采光材料。自宣德三年琉璃塔建成之日起,大报恩寺就安排了100名僧人轮流值班,负责给油灯添油、剪芯,擦拭明瓦,确保夜夜塔灯通明。在琉璃塔旁边,建造了一座油库,用于储存燃灯所需的灯油。根据一份明代官员向皇帝提交的账单记载,琉璃塔上每盏油灯每夜所需的灯油为六两四钱,整个琉璃塔每月所耗用的灯油总量为1530斤。

地宫

地宫为圆形竖井式,从原始山体中垂直下挖而成。地宫之内,从上至下以一层石块,一层夯土的方式有规律的填充、夯筑,共39层。在距离地表4.2米处,发现一块边长约0.9米、厚约0.25米的方形覆石,位于地宫中心。覆石提取后,其下露出了方柱状的石函。石函高度达1.5米,边长0.72米,由上部盖板、底部垫板和四周四块壁板拼合而成。其中北壁石板镌刻长篇铭文,题为“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介绍了大中祥符四年,金陵长干寺住持演化大师可政和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得到宋真宗的允许,修建九层宝塔之事,塔高“二百尺”,而塔内地宫中藏有“感应舍利十颗,并佛顶真骨,洎诸圣舍利,内用金棺,周以银椁,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以铁函安置”。考古所见与碑文的记载完全一致。在石函内发现有一座铁函,高1.3米、宽0.5米。这是中国从佛塔地宫中发现的最大的铁函。铁函顶部放置大量的铜钱,以及水晶球、玛瑙珠、串珠、鎏金银凤等供养器物。在石函下,还有一个小型埋藏坑,其内出土白瓷、青瓷碗各1件,青瓷壶1件。地宫从现存地表开口至埋藏坑底部共深达6.74米。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深的佛塔地宫。

据说,梁武帝时期挖到地下九尺许,发现了石函,函内有铁壶,以盛银坩,坩内有金镂 罂,罂内放着三颗佛祖舍利,如粟粒大,圆正光洁。函内有琉璃碗,碗内还有四颗舍利以及发爪,爪有四枚,为 沈香色。后来,梁武帝请回了一颗佛祖舍利放在他的宫廷内。最后,梁武帝来到长干寺,设无碍大会,建了两座寺庙,用金罂、玉罂,重新盛放了舍利以及佛祖的发爪,然后放在七宝塔内,又用石函盛放 宝塔,分别放在两座寺庙的地宫内。同时,还放了王侯妃子富室所舍的金银环钏等珍宝充积。

长干寺地宫是中国发现最深的地宫,出土的铁函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瘗藏舍利铁函,铁函中七宝阿育王塔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的实物塔。更重要的是,铁函中的佛顶真骨更是在国内外绝无仅有。当年陕西法门寺出土了4枚舍利,一下就成了佛教圣地,如今南京出土了佛顶真骨,其影响可想而知。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曾称南京是“佛教学术的中心”,如今南京成为南方佛教中心的地位无可非议。

文化价值

大报恩寺是明清中国佛经流通的中心,汉文佛教大藏经,是汉文佛典的总集。大藏经的编撰、雕刻、印刷,一直被视作是至高无上、功德无量的盛事。明清两代,大报恩寺在这一领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经版雕刻于大报恩寺并在该寺长期保存、印刷流传的《 永乐南藏》,影响最大,仅郑和就曾先后印造过10部《大藏经》,遍舍天下名刹。

影响世界

大报恩寺琉璃塔之所以在欧洲家喻户晓,还得益于文学等作品的宣传。1839年安徒生就在《 天国花园》中提到:“我(东风)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这里的瓷塔,就是大报恩寺琉璃塔。

十六至十七世纪,随着西方传教士和使团陆续到达中国,琉璃塔逐渐为西方世界所了解。他们惊叹于琉璃塔的壮丽,把它称为中国瓷塔(The porcelain tower of NanKing ),并把它与万里长城一道作为中国在西方人心中的表征。

阿育王塔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长干寺地宫发掘出土的鎏金 七宝阿育王塔高1.1米、宽40厘米,总重50公斤,是中国和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最大规格的阿育王塔,堪称世界阿育王塔之王。塔身镶嵌宝石并雕刻佛像、经文,瘗藏千年仍精美绝伦。根据碑文记载推测与X射线探测双重验证,塔身内供奉有两套金棺银椁,其内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十颗”等稀世佛教圣物。

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和在中国发现的其他阿育王塔结构有很大不同,在银鎏金的外表之下,是一层木质框架,或称之为木胎;塔刹、塔身和塔基上都刻有精美的文字、浮雕,画面和文字内容展现了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道到涅槃的全过程。阿育王塔被从铁函内请出时,考古专家在塔内发现了两套金棺银椁。

七宝阿育王塔的塔刹共有五重相轮,顶部为一颗球形宝珠,四片山花蕉叶分别位于须弥座顶部的四角,上面浮雕着各种佛传故事。塔座的四面有四幅大型的画,叫做本身故事,分别是“ 舍身饲虎”、“ 割肉贸鸽”、“大光明王施首”、“须大拿王变相”,反映了佛祖前生重大的善行,它的每个变相、每个画面都是由不同的人发愿建造的,非常值得研究。

七宝阿育王塔的塔刹与四片山花蕉叶之间以长链相连,链上悬着铜铃,它的主体是位于底部的方形须弥座。值得注意的是,塔身上有一处近百字錾刻的发愿文,记载了宝塔的由来。七宝阿育王塔的制作者叫做朱诚信,在北宋的时候,大中祥符四年建造。

珍贵文物

发掘出明代 永乐帝与宣德帝先后御制的大报恩寺碑尚存遗物。 出土总数多达两万余件的各类珍贵文物。其中既包括在遗址中出土的明代建筑构件,尤其是大量精美的琉璃构件,以及各种质地的明清时期的佛教造像;更为重要的是,在地宫中出土了种类丰富的各类供养器物,包括金、银、铜、水晶、玻璃、玛瑙、丝绸等各种质地。其中有多达1.2万余枚的历代铜钱——从秦代半两,直至北宋真宗时期的祥符元宝,还包含不少特殊制作的非流通钱币,如龙凤纹花钱等。在一枚“景德元宝”的背面,磨光后刻划了一幅佛手拈花图,刻划细微,精美异常。本次出土的100余幅宋代丝织品,是建国以来北宋丝织品的一次集中出土。这些织物使用了提花、刺绣、印染、描金等多种织造和装饰工艺。在多幅丝织品上还有施主墨书题写的题记,内容丰富、墨色如新。在地宫中还出土有大量的宋代香料实物,有沉香檀香龙脑香等,以及贮存、使用香料的器具。 分别放在两座寺庙的地宫内。同时,还放了王侯妃子富室所舍的金银环钏等珍宝充积。

2008年8月12日上午8时,珍藏有佛顶骨舍利的金棺银椁由南京博物馆迎请至栖霞寺。上午9时许,在海内外108位高僧大德见证下,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传印法师等从一套金棺银椁中恭请出佛顶骨舍利,供奉于两个特制的7层楠木刻金莲花 须弥座上;从另一套金棺银椁中恭请出了十颗感应舍利以及诸圣舍利等。记者看到,迎请出的佛顶骨舍利浅褐色,呈蜂窝状。  [1]  

2010年6月12日,南京大报恩寺 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被打开,佛顶真骨盛世重光。这是世界现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顶骨舍利。佛顶骨舍利是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留下的最为珍贵的头顶骨真身舍利子,是佛教中无上珍贵的圣物。当时盛开这枚舍利的共有五重容器,从外向内依次是石函、铁函、阿育王塔、金棺银椁和金棺。佛顶骨舍利将在 栖霞寺法堂举行为期1个月的供奉瞻礼活动,供信众瞻拜。位于考古遗址区的金陵大报恩寺文化园区项目也将于年内正式开工,其中大报恩寺琉璃塔重建工程将率先启动。

2015年12月16日,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开园,12月17日正式开放。最受关注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在遗址上方作为保护建筑修建为轻质玻璃塔,公园中保护性展示了大报恩寺遗址中的千年地宫和珍贵画廊,以及从地宫中出土的石函、铁函、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等世界级国宝。

遗址公园中备受瞩目的琉璃宝塔没有按照历史原样复建,而是以轻质钢架玻璃保护塔的形式重现,在完整保护遗址的前提下赋予其象征意义与内涵,留给每个人对于这已逝的宏构和盛景无限的想象。


视频

南京大报恩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