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原台湾教育会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原台湾教育会馆

图片来自xuite

原台湾教育会馆,是位于台湾台北市中正区南海学园的展览馆,为井手薰设计,自1930年代到2000年代初为台湾艺术重要的展览场所,今为台北市市定古迹,并由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管理作二二八国家纪念馆。[1]

营运

台湾教育会

会馆最初系当时日治时期官方性质浓厚的台湾教育会,做为办理教育推广及成果展示之场所,并供定时集会及教育课题研究之用。日治时展览厅常举办美术展,使用的十馀年间,包括官办府展、台展等共开了十次美展,陈澄波等均曾参展,成为当时台湾美术界重要展示场地。如台阳美术协会自1935年5月在教育会馆举办首次展览后,在同地举行连续五届,直到第六届才移至台北公会堂。黄土水入选日本第三回帝展的女体雕刻作品《甘露水》曾是会馆的艺术标记,陈列在一楼的楼梯旁。颜水龙李石樵等日治时期画家回顾早年艺术生涯时,都不时提到参加台湾教育会馆和台湾公会堂群展前的惶恐心情。

台湾省参议会

日本战败投降后,会馆由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所组织的台湾省学产管理委员会接收,初由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借用,随后于1946年改由台湾省参议会使用。1952年8月25日,经由省教育会向财政部次长陈汉平、省主席吴国桢、省临时议会请愿,产权重回该会。

馆内的雕塑《甘露水》因当时民风保守,作品屡遭省级民意代表攻击,认为有碍观瞻。省议员徐灶生的孙女徐宇琼表示《甘露水》女阴部位还被泼了一摊黑墨水。1958年4月21日,临时省议会结束现址公务,南迁雾峰。在交接给美国新闻处使用时,《甘露水》被丢弃在大门外杂物堆中,由《新生报》记者蓝运登发现,交由徐灶生的二女婿张鸿标收藏。

美国新闻处

1958年12月2日,台北美国新闻处入驻,里面的林肯中心亦同时开放,梅贻琦应邀致词,胡适蒋梦麟张道藩前往道贺,请来陈惠珠、方珠等明星表演。记者陈长华评语,二十世纪中叶,台湾接受美援时,也从美国新闻处开设的林肯中心,得到文化上的支持。

美国新闻处在一楼设广播电影与录音室、二楼设图书馆。戒严时期,台湾资讯流通常严格管制,该处成为台湾人接触国外事务、英文书刊杂志的场所,尤其邻近的建国中学北一女中等学生更经常在此徘徊进出。台北美国新闻处还曾邀请北一女学生至美国交流。阳明医院院长王泰隆回忆,1960年至1963年他就读建国中学时,这里成为同学们课后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丰富的原文藏书及快速流通的资讯,对当时建中学生成长的确影响很大,不光只是对学英文有帮助,也开启同学们对现代科技及民主政治的知识之窗,许多人放学后到里头看书、借书,包括美国漫画,还可看电影、参观展览、听音乐会、查阅留美升学资料等,阿姆斯壮登陆月球、甘迺迪选美国总统时,都吸引许多建中学生到该处看电视转播。1968年,艺术家刘作泥受阳明山管理局局长潘其武吩咐,要在阳明山国家公园设计一座由花朵构成的时钟,苦思不得后听从外国人建议,来此两天翻遍相关杂志,最后看到《国家地理杂志》,才找到设计灵感。邵玉铭自在此读过《国家地理杂志》后,成为他最爱的杂志,1969年就开始订阅。

曾在此任职的周奇勋指出,美国上司关心台湾艺术的发展,希望为台湾艺术工作者,提供一块自由创作和发展园地,遂开设林肯中心,像廖继春席德进等艺术家,都曾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访美,回到台湾后在馆内的林肯中心举行展览,创作风格因此受西风影响。不仅当年多位美国重要表演艺术家如现代舞大师玛莎·葛兰姆等都曾在这里示范演讲,台湾本地艺术创者亦往往透过美国文化中心的展览而成名。周奇勋回忆,原先美国主管机构是要推广美国文化,而非台湾本土艺术,但他们要据理力争,才保存这块艺廊,设有画展评审会,拔选大胆创新、风格独特的画家,顾献梁、廖继春、席德进都曾是评审委员。

1970年代末的台湾,前卫美术能被接纳展览的地方也只仅林肯中心。借由工作人员周奇勋、洪宏龄、吴毓奇的争取,一些被饱受商业画廊拒绝的前卫画家,得以这重拾创作的尊严,其中最受瞩目的是1976年和《艺术家》杂志社合办的洪通画展。当时报导,林肯中心一早的排队人潮就从南海路绕到重庆南路三段。该年代,林肯中心接受洪通的作品,带给艺术界激烈论战,间接引发鼓励非画家或朴素艺术创作者。

美国文化中心

美国对中华民国断交后,易名为美国在台协会文化中心的美国新闻处,保留一楼左侧大厅作展览及演讲用途。

1981年1月19日,胡金铨筹资自拍、第二度执导拍摄时装片的文艺喜剧片《终身大事》选此开镜,拍摄胡慧中开画展。

1991年3月26日,省议员周沧渊在省议会质询中指出该幢建筑颇具有历史意义,是否省教育厅会依南海计画拆除改盖办公大楼。省府主席连战答复,当年省参议会选择南海路此幢大楼当议事堂,为他父亲连震东担任参议会秘书长时所决定,他不会拆他父亲所选定的议事堂,要求教育厅停止开发计画,至于原订的南海计画可以另外找地实施。

随著美国文化中心1991年底租约到期,省议员曾建议作为二二八事件纪念馆。原先位在松江路九十巷的中华民国童军总会,因市政府教育局收回租地,暂至此地。美国文化中心迁至复兴北路的弘雅大楼二楼及六楼,1992年时月租金高达新台币二、三百万元,预算还遭到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删除。且新办公室空间不足,无法再像过去般开辟画廊,其近邻国立历史博物馆就曾探讨过这问题。

1993年1月4日,内政部民政司召开古迹评鉴会议,决议台湾教育会馆为古迹。3月22日,美国文化中心得以原屋租回。次年1月7日,重开画廊。

2002年3月1日,美国文化中心迁移到台北市东区时,AIT代处长苏佩秋表示爱好艺术的人士定不会忘记此处缔造过的文化轨迹,包括首次在该地举办个展的素人洪通、学成归国在该地示范舞作的林怀民、以及现代舞大师玛莎·葛兰姆、摩斯·康宁汉及保罗·泰勒等人的演出。

修复期间

教育部委托建筑师徐裕健提出修复计画,2002年11月开始古迹修复。原定四个月工期完成,最后因营造商与建筑师意见不合而拖延

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曾积极争取进驻。2004年1月13日由董事长林曼丽指出,国艺会历来已经费补助新生代从事前卫、实验艺术创作,若再有一个场域来展出他们的创作,深信会对台湾艺文发展有极其正面的作用。

2005年3月31日,清明节前夕,市长马英九对二二八罹难者家属表示盼成立国家级二二八馆的心声,表示赞同并允诺。次年8月3日,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董事长陈锦煌透露,明年二二八纪念日将在原美国文化中心成立国家级二二八纪念馆。2007年2月28日,行政院为二二八国家纪念馆挂牌。同日,以此建物为图案、冠以“二二八国家纪念馆”的邮票开卖,一天卖出四十多万张。2009年6月5日,《二二八事件处理及赔偿条例》修正案在立法院通过,让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有法源依据可经营台湾教育会馆作二二八国家纪念馆。

古迹修复于2011年1月6日完工。

二二八国家纪念馆

2011年2月28日,二二八国家纪念馆正式开幕,马英九以总统身分参与。

建筑

台湾教育会馆为时任台湾总督府营缮课长的井手薰设计,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L形,转角入口前有单开间门廊。建筑共三层,一楼为办公区、集会区,二楼设有挑高三米展览厅。其空间配置凸显井手薰惯用、以“退缩而建”的手法处理南海路与泉州街的转角,两翼建物则采对称设计。入口两层,下作玄关,上为休息室,顶为露台,其后及两翼楼高均三层。林衡道说明,该馆和同一时期完工的建筑台北邮局司法大厦,都属“国防色系”,时因九一八事变,战争使日本在台湾兴建大型建物时都采灰暗色调,以免空袭目标明显。窗框应和著建筑物最初教育功能,雕刻成猫头鹰造型。

台湾教育会馆风格与同样是井手薰作品的台北公会堂非常类似,钢筋混凝土构造的砖砌壁体,部分用洗石子之几何纹样搭配,颇具摆脱复古的现代形式。三层外墙贴有北投窑业会设生产的沟纹丁挂面砖,以简易几何面砖与局部窗框雕饰建代替罗马柱列与水泥壁饰,因1930年前后,日本建筑师受到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影响、钢筋混凝土等新建材出现,建筑风格逐渐舍弃过往华丽的装饰列柱,转向强调理性、有秩序设计,开始简洁明朗的立面建筑风格,然而却不完全屏除古典外衣,在混凝土外墙仍贴上面砖,模仿过往砖造建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