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吴场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场镇隶属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地处夹江县北部,南连新场镇,西南与马村镇相邻,西北接眉山市丹棱县杨场镇,北与眉山市东坡区黄家乡接壤,镇人民政府距夹江县城21千米 ,总面积97.37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吴场镇有户籍人口32437人 。

2019年9月4日,撤销永青乡和三洞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吴场镇管辖。 截至2020年6月,吴场镇下辖2个社区、10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金牛街65号 。

2011年,原吴场镇财政总收入360万元,比上年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652元 。2019年,吴场镇有工业企业48个,有规模以上企业1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个 。[1]

建置沿革

原吴场镇

宋设金流乡,吴场镇境域属眉山县。

清嘉庆五年(1800年),更名永通乡。

民国二年(1913年),更名吴家乡。

1958年,与三洞、黄永2乡合并为吴家公社。

1959年,三洞、黄永2乡析出;10月,划入夹江县。

1961年,析置青龙公社。

1981年,更名吴场公社。

1984年,公社改乡。

1992年8月,永青、吴场2乡合并为吴场镇。

1999年11月,永青乡析出 。

原永青乡

永青乡境域,原属眉山县。

1953年10月,析吴家乡置永兴乡。

1956年,并入吴家乡。

1958年,改吴家公社,设永兴管理区。

1959年10月,属夹江县。

1961年10月,析置青龙公社。

1981年11月,更名永青公社。

1984年,公社改乡。

1992年8月13日,与吴场乡合并为吴场镇。

1999年11月,析置永青乡 。

原三洞镇

三洞镇境域,原属眉山县。

1958年,与吴场、黄家2乡合并为吴家公社。

1959年,析置三洞公社;10月,划入夹江县。

1984年,公社改乡。

1992年8月,与梧凤乡合并为三洞镇。

1999年11月,梧凤乡析出 。

2019年9月4日,撤销永青乡和三洞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吴场镇管辖。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原吴场镇下辖1个社区、12个行政村:金柏林社区社区、杨村、熊村、龙华村、白龙村、汪口村、五显村、柏林村、董沟村、董坪村、建设村、洪川村、宝林村 。

截至2020年6月,吴场镇下辖2个社区、10个行政村:金柏林社区、三洞桥社区、龙华村、白龙村、光辉村、仁和村、建川村、三管村、新合村、百茶村、丰收村、光荣村 ;镇人民政府驻金牛街65号 。[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吴场镇地处夹江县北部,南连新场镇,西南与马村镇相邻,西北接眉山市丹棱县杨场镇,北与眉山市东坡区黄家乡接壤,镇人民政府距夹江县城21千米 ,总面积97.37平方千米 。

地形地貌

吴场镇地势略为西北高、东南低,由西至东逐渐下降;北面为山坡,南面为平坝 。

气候

吴场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7.2℃,1月平均气温2.3℃,极端最低气温-2℃;7月平均气温30.1℃;极端最高气温38.6℃,平均气温年较差22℃,最大日较差17℃,无霜期年平均31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156.9小时,年总辐射110.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049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30天,极端年最大雨量1950毫米,极端年最少雨量1750毫米 。

水文

吴场镇境内有金牛河,上游支流一条源自眉山市东坡区黄家乡,一条源自丹棱县杨场镇,两支流在镇境龙华寺汇合流入三洞镇,镇境段长13千米,另有董沟沟汇入金牛河 。

自然灾害

吴场镇境内自然灾害主要为洪涝和旱灾,旱灾发生在每年的春季和夏季,洪涝发生在每年的7-9月,1961年6月28日暴雨造成龙华水库溃堤,受灾389户1656人,冲垮房屋922间,冲走1232间房屋,死亡94人,冲毁田678亩,损失粮食210吨,冲走耕牛22头,冲走生猪209头 。

自然资源

2011年,有耕地面积1.3万亩 。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原吴场镇辖区总人口1.42万人 。原永青乡辖区总人口5407人 。原三洞镇辖区总人口1.34万人 。

截至2017年,原吴场镇常住人口13999人 。原永青乡常住人口4256人 。原三洞镇12057人 。

截至2019年末,吴场镇有户籍人口32437人 。[3]

经济

综述

2011年,原吴场镇财政总收入360万元,比上年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652元 。

2019年,吴场镇有工业企业48个,有规模以上企业1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个 。

农业

2011年,吴场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总产值7300万元,比上年增长3%,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3%。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薯等为主,生产粮食9470吨,其中水稻6190吨,小麦150吨,玉米1380吨,红薯910吨,经济作物以蔬菜、油菜、大豆、花生为主,蔬菜产量2705吨,油菜产量820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2.5万头,年末出栏2.3万头;牛饲养量0.3万头,年末出栏0.2头,家禽饲养量20.8万羽,上市家禽19.3万羽,生产猪肉2300吨,牛肉280吨;禽蛋10吨 。

工业

2011年,吴场镇以建陶、页岩、机砖、纤维板制造为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职工2800人;工业总产值3.8亿元,比上年增长2.5%,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8% 。

商贸

2011年末,吴场镇有商业网点115个,职工0.3万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8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城乡集市贸易年成交额1600万元 。

金融

2011年末,吴场镇有金融机构有镇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县邮政储蓄营业所,境内各类存款余额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各项贷款余额0.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4]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吴场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197人,专任教师6人;小学1所,在校生411人,专任教师37人,小学适龄儿童人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35人,专任教师3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教育经费达463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219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4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13%、0.17%,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3%,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吴场镇有镇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0个,藏书6.8万册,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老年秧歌舞队1个 。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吴场镇有镇卫生院1个;病床22张,固定资产总值73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0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3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0.6万人次,住院手术200台次,出院病人2600人次 。

社会保障

2011年,吴场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0户,人数102人,支出32.4万元,比上年增长16.2%,月人均264.7元,比上年增长29.8%;城市医疗救助6人次,支出2400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02人次,支出5100元,比上年增长20.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15户,人数682人,支出58.9万元,比上年增长10.1%,月人均72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0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5人,支出5.9万元,比上年增长20.5%;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684人次,支出3.4万元,比上年增长64%;农村临时救济15人次,支出6500元,比上年增长10%,自然灾害受灾人口800人,救灾支出1.2万元,比上年增长5.2%,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79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6.2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全年接受社会捐款2500元;销售福利彩票6万元,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50.4万元。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55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27人;参加失业保险5人;参加工伤保险2550人 。[5]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吴场镇有邮电代办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20千米,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1500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5560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9120件,征订报纸7.68万份、期刊5600册,邮政业务收入66万元,电信企业1家;固定电话用户320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85.4%;移动电话用户350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85%;宽带接入用户250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35万元 。

给排水

2011年末,吴场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4.5千米,生产能力200吨/日,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 。

供电

2011年末,吴场镇镇区拥有高压输电线路1条,总长度43千米,用电负荷510千瓦 。

园林绿化

2011年末,吴场镇镇区有绿化面积0.16公顷 。

道路

2011年末,吴场镇镇区有道路总长度2.5千米,道路铺装面积2平方千米 。

交通运输

2011年,成(都)昆(明)铁路过境,境内有公路通往永青乡、三洞镇及县城;村级水泥路12条,总长约60千米,汽车客运站1个,运营里程20千米,年客运总量9.12万人次,年货运总量0.18万吨 。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民国二年(1913年),吴场镇以吴姓建场得名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