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周王二公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周王二公书院

图片来自foursquare

周王二公书院位于香港元朗锦田水头村内,是锦田乡民为纪念上奏废除迁海令有功的两名广东官员周有德王来任而建的书院。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并经过多次重修,被列为香港三级历史建筑。如锦田树屋见证了清初迁海令对香港居民的破坏及影响,周王二公书院则体现了这段历史的结束。[1]

历史

清朝建立初期,明朝遗臣仍不断进行反清活动,当中以据守台湾郑成功最具威胁。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听从郑氏降将黄梧建议的“灭贼五策”,包括长达20年的迁海令,规定沿海居民内迁50以避免与郑氏的接触。虽然这些政策有效打击郑成功的势力,但同时令沿海居民流离失所,田园的荒芜及海禁使他们尽失生计,单是新安县沿海地带(包括现时的香港岛九龙新界在内)就有三分之二的居民被逼迁离。康熙四年(1665年),两广总督周有德广东巡抚王来任上疏力陈迁海令对广东地区造成六大害,至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批准复界及容许居民回乡居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锦田居民倡议于村内建立周王二公书院作为感谢周、王二人之恩德及教育子弟。翌年,建成书院,并搭戏台酬神,举行打。以后每十年一届建醮,超度迁界亡魂及祈求平安,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建筑

周王二公书院为一两进式建筑,中为天阶,旁有走廊,并设有厨房,与门厅毗连,正殿供奉周、王二公的神位。书院墙壁为青砖砌成,赭色门框,门楣上书“周王二公书院”金漆大字,檐垫壁画绘有花卉诸物,门旁对联:“粤海被鸿猷萃一姓以报功虔恭罔懈 锦田歌乐土际中天而献寿历久弥芳”。院前则有大片空地,为举行太平清醮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周王二公书院,foursqu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