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圣若瑟修院及圣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圣若瑟修院及圣堂(葡萄牙语:Seminário e Igreja de São José),是一座位于澳门风顺堂区的天主教修院大楼,以及属于修院一部分的巴洛克风格圣堂,前者由耶稣会会士于1728年创办,后者则建成于1758年。圣若瑟修院成立之初是同为耶稣会创办的圣保禄学院(现大三巴牌坊前身)的分院,专门用以培训往赴中国内地传教的传教士。该修院自1784年起数度易名,计有“北京主教管辖御修院”、“修士团体之家”、“皇家教育进修所”、“澳门圣若瑟利宵修院”以至现称,又因圣若瑟圣堂的规模仅次于耶稣会士兴建的圣保禄教堂(大三巴),故有“三巴仔”或“小三巴”之称。

圣若瑟修院虽自1728年创办起屡遭停办,但在澳门历史上仍是当地最主要的教育中心之一,该修院除了是一个主要向中国内地传播天主教的重要的人材培训基地,亦是促进澳门科技教育与世俗教育重要的贡献者;在中西文化交流上,该修院培养了一批双语精英,编写出一批汉语教材和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主编了多种具权威性的中外字典,在清朝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作出了显著的影响。由于圣若瑟修院人才辈出,故被称为澳门天主教的“少林寺”[1]

2001年,圣若瑟修院及圣堂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圣若瑟修院和圣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澳门文献信息学会在天主教澳门教区和澳门基金会支持下,以提名人身份选出具有历史意义和具有影响的澳门教区主教公署的档案及圣若瑟修院所藏古籍,并以《天主教澳门教区档案文献(十六至十九世纪)》为项目名称,成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列入亚太区《世界记忆名录》。

建筑风格

修院大楼

圣若瑟修院建成于1758年,设有与圣堂相通的通道,现不对外开放。修院的设计以纯朴和简单灵活为主,附有少量装饰线条,大楼外墙以黄色为主色,正门外墙则以绿色为主色。修道院分主楼和辅楼,主楼属老建筑,原为两层建筑,后加建为三层,其结构以拱卷支撑,带有罗马风建筑的古朴风格,屋顶形式为坡屋顶、中式瓦顶;辅楼为两层高的于1953年修院重修时重建的新建筑,其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屋顶形式为平顶。修院大楼内外设有花园,院内各层房间一般由既长且宽的走廊贯连,房间的门窗均为半圆拱状,地面层铺有麻石或大阶砖,其余各层则铺有柚木地板,并设有木天花。

修院圣堂

圣若瑟圣堂从由入口铁闸至堂内的柱饰均大量使用曲线,是澳门巴洛克风格最强烈的教堂。教堂正立面宽24.6米,高19米,可分为上下、左右各三部分,顶层两边为对称的钟塔,塔顶为琉璃瓦顶,左钟塔3个小门内放有大铜钟,右边钟塔正面亦有一个有近200年的历史、由意大利著名铸造家卑他利华建造的铜钟。教堂的正面有三个入口,主堂平面成拉丁十字型,长轴长27米,短轴长16米,长轴两端分别为入口前厅及主祭坛。祭坛供放教堂的主保圣人圣若瑟像。与修院相比,圣堂比较华丽且装饰较多,其中较具特色的是主祭坛上两组四枝腰缠金叶的旋柱,柱头以破山花形式收结,以及入口前厅中四枝支撑二楼唱诗台,来自原圣方济各修道院的木制盘旋柱。四个拱顶形成一四边内弯的正方形空间,其上以一罗马式穹窿封顶,穹窿直径为12.5米,顶部高度为19米,开有三环各16个窗户,其中最高一环为假窗,另外两环具透风及采光功能,穹顶内刻有耶稣会会徽[2]

圣堂内现存放着耶稣会传教士、被誉为东方宗徒的圣方济各·沙勿略的手肱骨(圣髑),是天主教会的重要文物

2009年,一部管风琴被安装在唱经台上,并不定期举办音乐会

视频

圣若瑟修院及圣堂 相关视频

澳门圣若瑟修院圣堂,规模仅次于圣保禄教堂,当地人称它三巴仔,华丽又庄严
圣若瑟大教堂又名河内大教堂,是河内最古老的教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