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报喜斑粉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报喜斑粉蝶
原图链接

报喜斑粉蝶 又名红肩粉蝶、藤粉蝶等。[1]幼虫群集性很强,从同一卵块孵化出的幼虫,幼龄期全部群集在一起取食,高龄幼虫常分散成小群。幼虫群集危害叶片,造成秃枝,严重者可将树吃成光杆,主要有檀香母生等。成虫头、胸部黑色,被灰色毛。复眼茶褐色。广大腿小蜂,寄蝇是其天敌。

形态特征

成虫:雄蝶体长20—27mm,翅展48—76mm。头、胸部黑色,被灰色毛。复眼茶褐色。触焦黑褐色,腹部背面灰黑色,侧面腹节上有灰白色鳞片,腹面灰白色。翅黑色,前、后翅各有白色、近圆形或三角形小横脉斑1个。前翅中室端半部、两Cu脉间及Cu脉和A脉间有3个淡蓝灰色长斑,在Cu脉和A脉间的斑较长而且明显;近外缘有7—8个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戟形斑,排成弧形,尖端向内。

后翅正面基部有灰白色长毛;3a室的末端和2a室及CU2室的中域各有1个亮黄色斑,形成1个内缘斑块;在中域经过中室端半部有1个前窄后宽的淡蓝灰色斑带,向前达到后翅前缘,后部并入黄色内缘斑块;近外缘有5个灰白色戟形斑,CU2室的有时为黄色。翅反面黑色。前翅有明显的灰白色中域斑带,向前止于sc脉,向后到臀角;后翅近基部有1条深红色弧形带,从前缘一直到后缘:内缘斑块同翅正面,另外在中室的端半部有1个大的黄斑,3个近卵形的黄色外缘斑分布在r1、r2和m1室上,3个黄色的长条斑分布在CU1、m3、m2室的端半部,在中室基半部的上方还有2—3个小黄斑,后翅反面的黄斑均为鲜黄色。雌蝶体长20—23mm,翅展60—82mm。翅正面黑褐色,前、后翅中域的斑带呈暗灰白色;近外缘的戟形斑大而黯淡;后翅内缘斑区为灰白色。其余特征同雄蝶

雄性外生殖器爪形突粗壮,端部的3个分支不明显,两侧的仅为膨大状的突起;抱器瓣三角形,长度大于宽度,末端突起较钝;囊形突短圆;阳茎短于抱器瓣的长度,端部较粗,基部稍有弯曲,有粗指状突。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椭圆形:前、后表皮突细长;前阴片形状不规则,基部和中央加厚,呈皱褶状;囊导管较细,与交配囊接近等长;囊突较小,花生形,两侧的椭圆球上有齿状突起 。

  • 卵:圆筒形,顶端较尖, 直立。直径0.6—0.7mm,长约14mm。顶部有9—10个刺状突,每个刺状突之间有向顶部延伸的纵脊18—20条。初产时淡黄色,后变为深黄色。
  • 幼虫:成熟幼虫30—5mm。头和臀板黑褐色。足黑色。前胸背板及各体节棕红色。中胸及以后各节具黄色横带,半环于体背、侧面,其上有数根黄色长毛排成一横列。腹足5对,趾钩为三序中带,一侧有小趾钩数枚。
  • 蛹:体长22—28mm,纺锤形。初为橘红色,后变为棕红色至黑褐色。气门和腹端部黑色。第3—8腹节背面有黄色横带。头部有3个向前伸的瘤状突。前、中胸背部隆起,中部脊突隆起呈屋脊状。后胸有脊突。第3—8腹节背部脊突前端隆起成瘤状突。两侧中部各有1个小突起。第3、5腹节背两侧各有1个、第4腹节有1对瘤状突。腹末臀棘端部平截,其上有钩状刺百余枚。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花丛等地带。


分布范围

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台湾印度不丹泰国越南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寄主

主要有檀香、母生等。幼虫群集危害叶片,造成秃枝,严重者可将树吃成光杆。


生物学

成虫多在早晨或上午羽化,刚羽化的成虫攀于蛹壳上,待展翅后即可飞翔。成虫多在中午交尾,天气晴朗时活动频繁。成虫产卵块于叶面,每卵块有卵60余粒至百余粒,平均80余粒,按一定距离排列成行。每产1个卵块所需时间长达15min。雌虫抱卵量为140一220粒。初孵幼虫吃光卵壳后即取食叶表面,2龄后从叶缘取食,造成缺刻。随虫龄增大,食量大增,常吃完一枝条叶片后即转移到其他枝条上危害,可造成秃枝和光杆。幼虫群集性很强,从同一卵块孵化出的幼虫,幼龄期全部群集在一起取食,高龄幼虫常分散成小群。群集的幼虫互叠成团或头靠头同向排列在一起,当受惊时则吐丝下垂。老熟幼虫分散或成串地在檀香枝叶上或爬到树周围杂草上化蛹。


参考文献

  1. 报喜斑粉蝶简介.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