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壶菌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壶菌病
图片来自ltn

壶菌病是一种两栖类传染病,是由一种称为蛙壶菌的非菌丝游离孢子真菌所引起的疾病。壶菌病与北美洲西部、中美洲澳洲东部多种两栖类数量大幅下降或灭绝有关,全世界约30%的两栖类都受到这病的影响。

壶菌病能够造成两栖类零星的死亡甚至完全灭绝,现时在野外并没有有效的控制方法。

历史

壶菌病是于1993年在昆士兰已死或正在死亡蛙类中发现。研究发现这种病自1978年已经遍布整个澳洲。在非洲美洲欧洲纽西兰大洋洲都有发现。在澳洲、巴拿马及纽西兰,正当蛙类的数量下降时,壶菌突然出现及扩散开来。不过,壶菌可能只一个普通的真菌,因它们的毒性及扩散程度,到最近才被发现及认识。在澳洲的东岸、阿得雷德西澳州的西南部及金伯利曾有它们的踪影。[1]

最早发现感染壶菌病的是非洲爪蟾。由于爪蟾属被运输至世界各地,故可能壶菌病是经此传播开来。[2]其他研究指蛙壶菌在北美洲中美洲已出现了数十年。但仍然不明是否有新的病原体或是增加了毒性的旧有病原体。

疾病传播

蛙壶菌游离孢子相信最先进入两栖类皮肤,并迅速长出孢子囊,再产生新的游离孢子。[3]随著新的游离孢子再次在主体生长,主体因而感染壶菌病。感染了壶菌病的蛙类会有形态上的改变,包括腹部皮肤会变为红色、后肢抽搐、身上积聚脱下的皮、脚部及其他部份的浅表皮脱落、皮肤出现轻微粗化及细小的溃疡或出血。患者行为上表现无力、不能找到遮蔽处、不能逃跑、失去正常的反射作用及出现不正常的姿势。

参考文献

  1. Natural Heritage Trust. Chytridiomycosis (amphibian chytrid fungus disease) (PDF). [2008-12-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9-11). 
  2. Weldon C, du Preez LH, Hyatt AD, Muller R, Speare R. Origin of the amphibian chytrid fungus. Emerg Infect Dis. 2004 Dec [2008-12-28]. 
  3. Berger, L., Hyatt, A.D., Speare, R. & Longcore, J.E. Life cycle stages of the amphibian chytrid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Dis. Aquat. Org. 2005, 68: 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