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茅埔 (台中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势区

图片来自dongshi

大茅埔,是台湾台中市东势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位于该区东南半叶的南部。相较于今日行政区,其范围大致包括下城里西南部、庆东里、庆福里,以及和平区南势里西部。

历史

台湾清治末期,大茅埔地区为一街庄,称为“大茅埔庄”,隶属于捒东上堡。该庄北与新伯公庄东势角庄为邻,东与蕃地为邻,南边及西边隔大甲溪水底藔庄为界。

1901年(日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台中厅。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该庄编入“东势角区”,仍隶属于台中厅。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全台二十厅合并为十二厅,东势角区隶属不变。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该庄改制为“大茅埔”大字,隶属于台中州东势郡东势庄。1933年,东势庄升格为东势街。

战后东势街改制为东势镇,隶属于台中县,大字亦改制为里。1950年10月,中、彰、投分治,东势镇隶属不变。2010年12月,随著台中县、市合并为直辖台中市,东势镇改制为东势区。

聚落

本地区发展较早的聚落为大茅埔,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图上已有记载。此外,本地区尚有石嘴、头汴角、龙背、大坪角、五窑坑、软埤坑、下段、上段、马鞍寮、枫树脚、猪湖顶、天冷、和合、燥坑、外和平、和平、稍来坪、南势等聚落。

交通

省道台8线(中正路、东关路)即“中横公路”,是台中东势至花莲新城的干道(未完全通车),大致以北向绕大弯转西南—东北走向再转西北西—东南东走向经过本地区西部及南部。由该道路向北可前往新伯公、东势市区并止于省道台3线路口,向东南东转东北可前往白冷、谷关等地。

区道中46线(中埤产业道路)是大茅埔至软埤坑的道路,其西侧端点位于本地区西部的省道台8线路口。由此向东蜿蜒而行,经五窑坑后转北,经大坪顶后转西北,经龙背后转南,经琉璃光寺后止于本线路口。本区道东半部为一环状道路。

水文

水圳

本地从1750~1840年(清朝乾隆末期至道光年间),开凿三条水圳灌溉东势河谷平原(含东势角、校栗埔、新伯公、上城、下城与大茅埔等地区),其三条水圳分别为东势本圳(亦称新圳)、老圳及大茅埔圳,并随土地拓垦扩大而扩展规模。三条水圳皆贯穿大茅埔,其水源均仰赖大甲溪,现今三条水圳的取水口均位于大甲溪的后池埤[1]

大茅埔圳

大茅埔圳圳路长度3176公尺,灌溉面积65公顷,灌溉范围分布台中市东势区庆东、庆福两里。现今水源有二,其一来自台湾台中农田水利会大茅埔圳农业用水抽水站,为主要水源;另一则是来自软埤坑溪溪水,由软埤坑溪制排水门拦水作为第二水源。抽水站设置两部150马力的竖轴式抽水机组。1号抽水机组出水管径40公分、扬程18公尺、抽水至下圳水路,2号抽水机组出水管径20公分、扬程81公尺、抽水供应地势更高的上圳水路,上圳于软埤坑溪前流入下圳再汇流至软埤坑溪拦水引入圳路提供灌溉用水。[2]

老圳

老圳非大茅埔地区之农田主要灌溉用水,其灌溉范围主要在新伯公及鸡油埔一带(现东势区上城及下城一带),位于大甲溪右岸,灌溉面积约555公顷。[3]老圳最初的开垦与兴筑过程目前无相关文献加以叙述,然从1830年(清道光十年)垦佃首张宁寿所立的“垦帐单”及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的“永远照贴纳租字”皆可看到老圳的记载。

宗教信仰

泰兴宫

泰兴宫主祀三山国王,原名国王宫。据泰兴宫牌匾记载,1851年(清咸丰元年),由张宁寿施出庆福庄大租股半、杨及亿施出庆福庄水田股半、张登龙施出庆福庄水租股半,做为兴建资金,历经五年馀于1857年(清咸丰六年)完成。

大茅埔庄为一个防御型聚落,泰兴宫坐落于中心点,拉出中轴线延左右开设伙房。作为大茅埔庄民的信仰中心,早期庄民开垦与原民互有冲突时,泰兴宫便成为庄民的守护信仰。[4]

将寮

大茅埔庄以泰兴宫为中心,四座将寮分布于东、南、西、北,将寮均以三角形令旗奉祀(将其称为“将爷”),守卫聚落四方;大茅埔庄有完整方位的将寮系统,开庄后便存在,均有守卫庄内居民之平安,亦都以三角形令旗为主要供奉对象。

将寮又称五营或营头,总共在五个方位安设将营,分别代表为:东九夷(东方甲乙木青旗)、南八蛮(南方丙丁火红旗)、西六戎(西方庚辛金白旗)、北七狄(北方壬癸水黑旗)、中三秦(中央戊己土黄旗,为主帅中坛太子爷)。此信仰在福佬族群中也可见,甚至更为完善,与客家族群之间差别主要在称呼上。每座将寮内均供奉一支令旗,令旗颜色为东营青、西营白、南营红、北营黑、中营黄,也可以对应中国的神兽: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和中麒麟

大茅埔会在农历每个月初二、十六举行“犒将”(福佬族群多数称“犒军”、“赏兵”)仪式,以各邻居民轮流祭祀,祭祀供品以家常菜为主(菜饭、牲礼)。中营的仪式会在泰兴宫由庙祝来主持,其馀四营则在各自的将寮前,由住在附近居民安置供桌、摆放供品。[5]

学校

参考文献

  1. 池永歆. 空间,地方与乡土:大茅埔地方的构成及其聚落的空间性.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博士论文. 
  2. 罗庆州. 东势区大茅埔聚落形成与水圳环境价值发展之研究. 亚洲大学休闲与游憩管理学系硕士在职专班硕士论文. 
  3. 中华民国经济部水利署第三河川局. 大甲溪河川情势调查 (PDF). 2013-04 [2020-10-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9) (Chinese (Taiwan)). 
  4. 罗瑞枝. 东势地区三山国王信仰之渊源与流变. 国立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50. 
  5. 刘怀仁. 聚落守护员-将寮. 2019-12-20 [2020-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