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太和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太和殿
图片来自今天头条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该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仪式都在此进行。它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种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与众之不同。[1]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三层汉白玉石建成的基台上,合称“三大殿”。“三大殿”和东面的文华殿、西面的武英殿合称“外朝”。三大殿建立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太和殿的皇帝宝座正好就在这条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正是明朝时北京城的中轴线。

建立历史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奉天殿。“广三十丈,深十五丈”,即长95米,宽48米,面积达4522平方米。

永乐十九年(1421年)遭雷击焚毁,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

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1557年5月11日),遭雷击焚毁。四十一年(1562年),完成重建,改名为皇极殿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大火,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

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太和殿

顺治三年(1646年)和康熙八年(1669年)各重修一次。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半夜,由于太监失误,太和殿西边御膳房失火,太和殿再次被焚毁。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现存的太和殿即是这一次重建之后的成果,仅为原奉天殿的一半大小,所以相对原来建筑的基座较小。

辛亥革命后,清逊帝仍居后宫。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以三大殿为宫殿,对内外装潢有所改动。其中写有殿名的匾额上面的满文被凿去,汉字移至中间。

主体建筑

太和殿长64米,宽37米,面积2368平方米,殿高26.92米,加上下面的须弥座和高达8.13米的三层台基,共高35.05米。台基上有大量的龙凤石雕。太和殿殿顶用的是重檐庑殿顶设计,只有宫内最尊贵的建筑才能使用这样的设计。殿顶正脊两端的螭吻是宫内最大的,垂脊上共有琉璃制成的仙人走兽11个,也是宫内所有宫殿中最多的。

太和殿共有楠木立柱72根,最高的12.7米,最粗的直径1.06米。原楠木巨柱早已毁于大火,今太和殿的柱子乃是清朝重建时用松木拼接而成。其中包括宝座旁的6根沥粉蟠龙金柱,是宫内其它建筑物没有的。殿内的天花、藻井等的设计,也是所有宫殿中等级最高的。

殿内主体建构

殿内正中为雕有九条金龙的楠木宝座,叫金漆九龙龙椅,俗称金銮宝座。宝座设在一个高约两米的朱漆方台上,正面和左右有7层台阶。宝座后面有雕龙金漆屏风。6根沥粉蟠龙金柱上的龙,龙头全都望向宝座。宝座没有椅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约宽1.67米、深0.67米的须弥座底座。宝座四周有象、鹤、香炉等摆设。宝座上悬挂有乾隆帝御笔“建极绥猷”匾。

皇帝所坐的宝座正上方,是一个雕著蟠龙的藻井。上面的蟠龙嘴里含著一颗大铜珠,名为“轩辕镜”,旁边还有6颗小珠子。相传如果不是受命于天的人坐上宝座,龙珠就会落下来,致那个人于死地。除此以外屋顶还有各种各样的龙的图案。

殿内装饰

太和殿内外地面铺砌的砖叫金砖,每块边长约为0.67米,全太和殿共有4718块这样的砖。所谓的金砖,实际上是苏州等地烧制的高级砖块。其烧制程式十分复杂,前后时间花费长达半年以上。成品还需经过仔细挑选,才能铺砌在太和殿上。

天花板上又有寓意“水”的藻井。其上还有专为太和殿描画的彩画,以龙凤图案为主,大量使用金色。彩画同时也应用在柱子等地方。

殿顶装饰

安装在太和殿殿顶两端的鸱吻,是故宫内最大的一对鸱吻。太和殿垂脊下面的仙人神兽像,也是紫禁城内最多的。

太和殿的鸱吻,每个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约重4.3吨,高340釐米,宽268釐米,厚32釐米。垂脊下面的仙人神兽像,除骑仙人外还有10个神兽,分别是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它们既起到美观的作用。又寄托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这些仙人神兽像也有建筑功能。屋脊坡度会使脊瓦下滑,交梁上需要铁钉固定,为了保护铁钉免受雨雪侵蚀,这些仙人神兽像就用来当铁钉的帽子,并起到装饰作用。垂兽套兽戗兽也都是一样的作用。

殿外陈设

太和殿前的露台,也就是“丹陛”上,摆放著一些陈设品。比如说东西两侧有铜制龟、鹤一对,里面中空,有重大典礼时用作燃放檀香。此外还有计时用的日晷、象征性的衡量仪器嘉量、铸造于乾隆年间的香炉等。

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设置有龙的头部形状的排水口。下雨时,排水头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

主要用途

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派大将出征远方等事件,皇帝都会在太和殿接受群臣祝贺,这样的仪式叫“朝会”。朝会会用到大量的陈设、乐器等的设备,规模极大。

皇帝会在大殿上接受大臣的叩礼,有时还会在太和殿设宴款待群臣。 平时,太和殿空无一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