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套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套利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们国家优秀文明历史的象征,一直沿用至今,一个简单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国人们的聪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名词解释

套利(arbitrage),在金融学中的定义为: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中,以有利的价格同时买进并卖出或者卖出并买进同种或本质相同的证券的行为。投资组合中的金融工具可以是同种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种类的。在市场实践中,套利一词有着与定义不同的含义。实际中,套利意味着有风险的头寸,它是一个也许会带来损失,但是有更大的可能性会带来收益的头寸。

套利的含义

套利也叫价差交易,套利指的是在买入或卖出某种电子交易合约的同时,卖出或买入相关的另一种合约。套利交易是指利用相关市场或相关电子合同之间的价差变化,在相关市场或相关电子合同上进行交易方向相反的交易,以期望价差发生变化而获利的交易行为。

套利,亦称套戥,通常指在某种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在同一市场或不同市场)拥有两个价格的情况下,以较低的价格买进,较高的价格卖出,从而获取无风险收益。套利指从纠正市场价格或收益率的异常状况中获利的行动。异常状况通常是指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的价格出现显著差异,套利即低买高卖,导致价格回归均衡水平的行为。套利通常涉及在某一市场或金融工具上建立头寸,然后在另一市场或金融工具上建立与先前头寸相抵消的头寸。在价格回归均衡水平后,所有头寸即可结清以了结获利。套利者(arbitrageur)指从事套利的个人或机构。

试图利用不同市场或不同形式的同类或相似金融产品的价格差异牟利。交易者买进自认为是"便宜的"合约,同时卖出那些"高价的"合约,从两合约价格间的变动关系中获利。在进行套利时,交易者注意的是合约之间的相互价格关系,而不是绝对价格水平。最理想的状态是无风险套利。以前套利是一些机警交易员采用的交易技巧,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在复杂计算机程序的帮助下从不同市场上同一证券的微小价差中获利的技术。

套利策略

套利策略是在金融市场利用某些金融产品价格与收益率暂时不一致的机会获得收益的策略。当这种价格的变动产生无风险收益时,称无风险套利策略。这种套利机会很少,一旦出现立即消失。有些金融产品价格与收益率的不一致不是很短暂,此时通过这种机会去获取收益的风险在于价格或者收益率可能不会朝预期的方向变化。对对冲基金的管理者来说,这种获取收益的策略可能并非低风险的交易策略,而是风险套利策略,这种策略可能使价格或收益率的偏差回到或收敛到历史的均衡水平上。

同时交易的不同交割月合约均基于同一标的指数,一般来说,不同交割日的期货合约间应该存在一个较为稳定的价差关系。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不同期限合约之间的价差出现异常变化时,就会产生跨期套利机会,即买入相对被低估的合约,同时卖出被高估的合约实现跨期套利。

具体的套利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

统计套利

统计套利作为许多大型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的常规量化交易策略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统计套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为摩根士丹利等银行率先使用。该策略其后在金融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直持续到今天。投资者基于统计套利的框架设计了繁多的模型,也获得了可观的投资回报。

统计套利是包含一套定量驱动的交易策略,可以用简单的术语进行定义。这些策略通过分析标的资产的价格规律和多个资产之间的价格差异来获利。这种策略的最终目的是产生alpha(高于正常市场回报率)。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些投资者认为“统计套利”并不包含高频交易策略(high-frequency trading,HFT)。他们认为传统的统计套利交易周期在几个小时到几周内,属于“中频交易策略”。当然高频交易员也很喜爱统计套利的方法论,他们毫不犹豫地在秒级别或tick级别上采用这些价差交易的方法。

统计套利通过对相关证券进行对冲来获得与市场相独立的稳定性收益。在价格出现背离走势的时候买进表现相对差的,卖出表现相对好的,就可以期待在未来当这种背离趋势得到纠正时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它的风险在于如果市场并未按照预想出现价格回归,而是进一步扩大价差,可能会产生风险。

统计套利包含以下几个策略:

(1)配对交易

配对交易通过基于发掘具有较高相关性的两种资产出现异常的价差来交易。例如,当一只股票(比如微软)表现优于另一只股票(比如谷歌)时,表现较差的股票可能会随着投资者搜寻低估值股票的活动,从而缩小与高估值股票的价差。这个过程是通过投资者舍弃高估值资产、搜寻低估值资产的交易习惯获利。

由于有大量的股票参与到统计套利策略中,所以投资组合的资金周转率非常高,而且配对交易投资者去捕捉的可获利价差有时也只出现在转瞬之间,所以这种策略通常是以自动化的方式实施的,且投资者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降低交易成本。

(2)分级基金折溢价套利

分级基金折溢价套利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分级基金在二级市场的折溢价来赚钱。分级基金的具体套利模式是:当基金二级市场价格高于基金的单位净值时,申购母基金份额,并将持有的母基金份额拆分为A,B份额在二级市场卖出;当基金二级市场价格低于基金的单位净值时,投资者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入基金A,B份额合并为母基金并赎回。

其中投资者所赚取的是分级基金二级市场价格与单位净值之间的差额(扣除相关的交易费用)。分级基金的正反向套利会有两到三天的持仓风险,因此单次套利可能会亏损,但通过长期观察我们发现,每次套利市场上涨的平均收益和下跌的平均风险都能够相互抵消,因此折溢价部分就是统计上的收益。

(3)跨品种套利

跨品种套利,就是买入未来可能强势的股票,同时做空未来可能弱势的股票。统计数据显示,很多股票之间有着相同的走势,例如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之间的走势很接近,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即某段时间工商银行突然拉升,那么我们就可以立刻融券做空工商银行,同时做多建设银行。同样的,期货跨品种套利的做法也类似,当两个关联度较高期货品种的价差偏离历史均值较大时,同时做多和做空它们,比如大豆和豆粕。在价差回归历史均值时,获利平仓。

(4)跨市场套利

跨市场套利是利用同一(或非常类似的)资产在不同市场上的价格差异来获利。投资者在该资产被相对低估的市场上做多,同时在被相对高估的市场上做空。其操作方式和现货贸易本身也有很多共同点。

(5)跨期套利

跨期套利的基本思路与上述两种套利类似,一般用在同一大宗商品或者指数的不同到期日的期货合约上,当远月合约与近月合约的价差超过一定阀值就可以做多被低估的,做空被高估的。

跨期套利是套利交易中最普遍的一种,是股指期货的跨期套利(Calendar Spread Arbitrage)即为在同一交易所进行同一指数、但不同交割月份的套利活动。

跨期套利是利用同一商品但不同交割月份之间正常价格差距出现异常变化时进行对冲而获利的,又可分为牛市套利(bull spread)和熊市套利(bear spread)两种形式。例如在进行金属牛市套利时,交易所买入近期交割月份的金属合约,同时卖出远期交割月份的金属合约,希望近期合约价格上涨幅度大于远期合约价格的上帐幅度;而熊市套利则相反,即卖出近期交割月份合约,买入远期交割月份合约,并期望远期合约价格下跌幅度小于近期合约的价格下跌幅度。

ETF套利

ETF(Exchange Traded Fund)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通常又被称为交易所交易基金。由于其有两个价格,即基金净值和交易所交易价格,所以一旦两个价格相差过多时,就可以高卖低买套利。风险在于交易价格随时波动,较难捕捉,也可能会有流动性困难。

ETF套利,是指投资者可以在一级市场通过指定的ETF交易商向基金管理公司用一篮子股票组合申购ETF份额或把ETF份额赎回成一篮子股票组合,同时又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以市场价格买卖ETF。

假设在某个时段中,某只ETF成分股暴跌,使得该ETF的净值迅速走低,但该ETF的市场价格未能及时跟上,两者短暂地出现了一个价差,这时就可以选择买入ETF一篮子股票组合申购成ETF(以净值计价),然后将ETF在二级市场上出售(以市场价格计价),从而实现低买高卖,获取价差。

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综合了开放式和封闭式基金的优点,既可向基金公司申购或赎回基金份额,又可像封闭式基金一样在二级市场按照市价进行买卖。由于跨市场间交易形式和交易机制的不同,基金一级市场份额净值和二级市场买卖价格间会存在价差的情况,这样套利空间应运而生。

(1)瞬间套利

ETF基本的套利交易主要有两种。一是折价套利,当ETF基金份额二级市场价格小于基金份额净值时,可通过二级市场买入ETF,之后在一级市场赎回一篮子股票,卖出股票组合获取现金。另外一种是溢价套利,和折价套利的方向相反,当ETF二级市场价格超过份额净值时,可买入股票组合,一级市场申购基金份额,之后在二级市场卖出获取现金。这两种就是ETF最常规的套利模式——瞬间套利。需要注意的是由于ETF申购赎回都有最小规模限制,例如100万份,瞬间套利并不适合中小投资者操作。

(2)延时套利

作为瞬间套利的延伸,ETF套利可以采取延时套利模式,也就是说投资者“非同步”地买卖ETF和一篮子股票,完成一圈完整交易的时间较长,这类套利其实更像是T+0交易。

充分利用ETF交易规则,在相对低点,申购或买入ETF,在相对高点,再将ETF卖出或赎回。和瞬间套利相比,这类套利能否成功更看重指数短期的走势,风险更大。在实际操作中,为了确保收益的稳定性,减少风险,一般是当天完成一个交易轮回。

(3)事件套利

第三类ETF套利是事件套利。当ETF标的指数成分股停牌或涨跌停时,可利用ETF进行事件套利,套取看涨的股票或者减持看空的股票。事件套利的收益取决于停牌成分股的个体因素,具体包括两种模式。

如果预计成分股在复牌后大幅度上涨,折价套利具体操作是在二级市场买入ETF,在一级市场进行赎回,得到一篮子股票组合,留下停牌股票,卖出其他股票。例如,2008年10月9日长安汽车停牌,2009年2月16日复牌,期间深100指数涨幅32%,汽车板块因国家政策鼓励涨幅更甚,预计长安汽车开盘后会涨停复牌,投资者二级市场成功买入可能性较低。可通过赎回深100ETF,按停牌前价格3.67元获得长安汽车股票,复牌后该股有7个涨停板。

如果预估成分股在复牌后会大幅度下跌,溢价套利具体操作是在二级市场上买入其他成分股组合和利用“允许现金替代”的标志,用现金来替代停牌股票,然后在一级市场申购ETF,然后在二级市场上卖出ETF。2008年的“长电事件”是这种套利的典型案例,当年5月8日,长江电力因整体上市开始停牌,此后沪深股市大幅下挫,上证指数跌幅近50%,为了降低损失,将长电套现,可先从二级市场市价买入上证50ETF其他49只股票,之后一级市场申购上证50ETF份额,再在二级市场卖出上证50ETF,顺利将长江电力出货。

(4)期现套利

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推出,为做空A股市场提供了较好的工具。沪深指数期货是国内A股市场第一只也是唯一一只指数期货品种。沪深300指数包含的成分股多达300只,采用完全复制法难道较大,ETF根据标的指数,且能在二级市场交易,是期现套利中较好的现货工具。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国内目前还没有直接标的沪深300指数的ETF,多数进行期现套利的投资者采用的是“75%上证180ETF+25%深证100ETF”复合指数ETF作为现货替代品。

自从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上市以来,上证180ETF和深100ETF二级市场成交量大幅激增。例如,股指期货上市初期,期货相对现货存在着一定的溢价,所谓的套利基本都是买入ETF,卖出股指期货合约,而在期现价差消除后,套利平仓盘卖出ETF,买入股指期货合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