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娜木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娜木拉
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
职业 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
知名作品心弦上的柔板》。

娜木拉,2002年第四届国际柴可夫斯基青少年大提琴比赛"优秀教师奖"获得者,2003年获得由中央音乐学院推荐的"全国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称号。多次获得中央音乐学院颁发的"优秀教师奖"、"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奖,2004年获得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少年儿童艺术风采大赛"大提琴专业优秀辅导教师奖"。2008年全国VC杯专业青少年大提琴比赛青年组优秀奖获得者,2009年被特邀为第六届Carlos Prieto国际大提琴比赛评委

简介

娜木拉是鄂温克族,出生于内蒙古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内蒙古著名的大提琴马头琴演奏家,也是内蒙古交响乐团自成立以来的元老级和国家级演员。曾为《草原英雄小姐妹》电影中录制了马头琴独奏曲。母亲是内蒙古艺术学院的舞蹈老师。叔父通福是内蒙古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著名作曲家,曾作有《敖包相会》、《草原晨曲》等脍灸人口的作品。在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她自幼就显示出了其音乐天分,九岁时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大提琴,师从于我国著名大提琴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宋涛

1988年获得免试保送升入大学的资格,并获得第一届全国全级别大提琴比赛少年组第二名,同年参加了百人大提琴团与马友友先生演出《对花》,大学四年期间担任中国青少年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199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获得“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称号,并作为当年中央音乐学院唯一的学生代表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年录制了由中国儿童艺术出版社发行的《大提琴与钢琴》盒式磁带,1993年参加了在日本大阪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1994年以大提琴首席身份考入“亚洲青年交响乐团”巡回亚洲演出日本、台湾、香港等地。

任职

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大提琴教研室主任。加拿大皇家山音乐学院特聘大提琴艺术家客座教授。北京辅仁音乐学院特聘大提琴教授,并设大提琴专家工作室。中国音乐家协会大提琴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 2004年担任第一届“爱琴杯”大提琴比寒组委会副秘书长及评委。

2005年担任全国第五届青少年大提琴比赛评委。

2006年担任第二届全国“爱琴杯”大提琴比赛执行委员及评委。2006年担任加拿大音乐桥国际青少年协奏曲比赛评委。

2007年担任大连举办的国际弦乐夏令营协奏曲比赛评委及特邀专家。

2008年担任全国第六届VC杯专业青少年大提琴比赛评委。

2009年担任第六届Carols Preto国际大提琴比赛评委。

历程及荣誉

娜木拉,2002年第四届国际柴可夫斯基青少年大提琴比赛“优秀教师奖”获得者,2003年获得由中央音乐学院推荐的“全国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称号。多次获得中央音乐学院颁发的“优秀教师奖”、“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奖,2004年获得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少年儿童艺术风采大赛“大提琴专业优秀辅导教师奖”。

2008年全国VC杯专业青少年大提琴比赛青年组优秀奖获得者,2009年被特邀为第六届Carlos Prieto国际大提琴比赛评委。

1995年获得第一届全国室内乐弦乐四重奏比赛第一名和中国作品优秀表演奖,同年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大提琴教研室主任至今,并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赴菲律宾为“中菲建交20周年”举办专场音乐会,参加了在法国里昂举办的“Musicad”国际音乐节的演出。1996年还应美国Mid Amercian弦乐音乐节邀请,作为中国艺术家赴美国讲学并演出了专场音乐会,并录制了由文化部主办的春节文化晚会“弦乐四重奏”节目,同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心弦上的柔板》大提琴首演曲目”个人专场独奏音乐会,1997年开始至今,应加拿大皇家山音乐学院的邀请,以客座教授的身份每年赴加拿大讲学并演出,曾在加拿大卡尔加里皇家山音乐学院举办过四场个人专场音乐会,其中一场是与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演奏家周广仁先生和加拿大温尼毕格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家Gwan Hobig女士合作演出,1999年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考试,开始攻读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硕士并取得了硕士学历和学位。

2003年以后多次应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的邀请,以大提琴首席的身份参加了“世界名师名琴专场音乐会”并合作演出了维瓦尔第的作品《四季》。

2005年赴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2007年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与世界著名的大提琴大师大卫-格林嘎斯田博年同台演出了波泊尔的《安魂曲》、《天鹅》等名曲,2008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以及深圳大剧院再度与大提琴大师格林伽斯先生合作。演出法国作品和中国作品。

2008年作为艺术总监,组织举办了中国大提琴新作品音乐会。并担任独奏、合奏等演出。同年应加拿大温哥华音乐艺术学校的邀请,举办个人公开课。

2009年应美国第二届国际大提琴艺术节的邀请,作为唯一的中国大提琴家代表,成功举办个人公开课和讲学活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音乐咨询栏目作采访并播出,同年在北京现代音乐节中组织和举办了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专场音乐会并担任演奏。

2018年12月24日,中央音乐学院2019新年音乐会在歌剧音乐厅奏响!中央音乐学院赵旻书记、俞峰院长在音乐会上代表学校向娜木拉等十五位教师授予了“金校徽”奖章。

2018年12月27日晚,在中华世纪坛小剧场音乐厅,一场由国家艺术基金“大提琴音乐教育人才培养”项目举办的中国当代优秀大提琴作品音乐会圆满落幕。本场音乐会选取方岽清代博两位当代优秀作曲家的经典作品专辑《古佳耶》曲目,特邀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娜木拉领衔演出,带领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为观众献上一场高水准的大提琴音乐会。娜木拉再次用她完美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把中国乐曲细腻的情感,内心的刻画以及中国音乐的特色完美地表现出来,给大家带来音乐和艺术上的极大的享受和震撼。[1]

学生成绩

娜木拉的学生多次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奖:1997年,学生张楠获全国第三届青少年大提琴比赛少年组第二名,学生郭迎获少年组第三名(郭迎现任德国德累斯顿歌剧院大提琴演奏员)。

1999年,学生田博年获得中央音乐学院青少年大提琴比赛少年组第二名。

2001年,学生郭盛之获全国第四届青少年大提琴比赛青年组第二名(郭盛之现任德国波恩交响乐团大提琴副首席,于2002年出国留学)。

2002年,学生田博年获得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大提琴比赛金奖第一名(此奖项填补了我国大提琴选手在此项国际比赛中金奖的空白)。

2003年,学生赵云鹏获全国第五届青少年大提琴比赛青年组第三名(赵云鹏现任中国爱乐交响乐团大提琴副首席),学生梁肖获青年组第五名,学生李金灿获少年组第三名。

2003年,学生毕笑一获加拿大音乐桥国际青少年室内乐比赛第一名。

2004年,学生刘蔓获得第十二届国际勃拉姆斯弦乐比赛大提琴专业组第四名(刘蔓现担任中国音乐学院大提琴教师,同年,学生邢飒一获得第一届全国“爱琴杯”青少年大提琴比赛A组一等奖,学生罗妍文获B组一等奖,学生方硕获成人组一等奖。

2006年,学生田博年获得了第四届达维多夫国际大提琴比赛金奖第一名及特殊艺术成就奖(本届比赛设第二名空缺)。

2008年在全国第六届VC杯专业青少年比赛中,学生梁肖获青年组第一名和中国作品优秀演奏奖,王崇武获第二名。赵铭瑶获第五名,高乐获重奏组第三名,付迎娟获少年组第六名等。共有十一名学生获得十二个奖项。十本次比赛学生获奖最多的教师。

2018年,她的学生翟子墨在第十届达维多夫国际大提琴比赛A组中获得第一名。此外,她的学生王亚森等3人次均获得国内外比赛大奖。

影响

她的人物介绍曾多次刊登在音乐周报、北京青年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小演奏家、北京青年周刊、China Daliy、中外妇女文摘、内蒙古妇女文摘、乐器等报刊杂志上。中央电视台2套节目对外英语频道曾做过对她的个人专访并制作了专题音乐片,北京“妇女半边天”栏目曾播出对她的个人专访。她还曾与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乔榛丁建华在北京音乐厅“世界诗歌朗诵会”上合作演出了《致凯恩》等著名作品。应邀担当中国教育电视台“音乐专栏”节目的特邀嘉宾,主持并讲解音乐欣赏节目。

曾应国际艺苑艺术沙龙邀请举办了有关于《大提琴的音准问题》、《学生参赛前的准备》、《如何解决在练琴当中碰到的技术困难》等专题讲座。写有《论欣德米特1940大提琴协奏曲》论文。2003年作为编委编订并出版了中央音乐学院校外音乐大提琴考级教程上、下册。2008年编订并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大提琴作品三首》乐谱。2009年应小演奏家杂志社的邀请,担任编委,并于每期开始刊登《大提琴教学琐谈》系列教学文章。于2009年7月开始作为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音乐告诉你栏目中“大提琴课堂” 每周播出的大提琴教学节目当中担任主讲嘉宾。

人物事件

奏响谐乐

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2002年学习国学开始,娜木拉的文化归根意识越来越强。

2016年G20峰会大型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的第四个节目——《高山流水》,是古琴演奏家金巍和大提琴演奏家娜木拉的古琴大提琴合奏。时隔两年,娜木拉还在感慨,“那场演出真是代表了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最高水平!”[2]

在接到参加演出邀请的前几个月,娜木拉推掉了暑期的其他活动,学校一放假,她就来到杭州参加排演。

这首经典的古琴曲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讲述知音间的相遇、相知之情,也寓意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希望世界融合”的G20峰会主旨。

更为精妙的是,“选用大提琴与最具中国气韵的乐器古琴合作,演奏的又是关于相遇相知的情谊,体现了中西方音乐的交融之妙。”娜木拉自己因为收藏了一把明代的古琴,在演奏大提琴时,受古琴演奏的滑音和泛音启发,想到“用滑音表现出中国音乐特有的韵味,又用泛音与实音相结合的方式,达到虚实结合,表现出悠远空灵的意境。”

同时,还要求运弓稳定、绵长,大提琴的音色必须既厚重又明亮。在音量和配合上,娜木拉也与其他演奏者在现场反复练习。“那一场演出,无论是选曲、乐器、作品还是立意,都堪称中西合璧的经典。”娜木拉至今谈起,语气仍然热烈。

“这次成功合作给我和金巍很大的信心,我们都觉得大提琴和古琴还有很多合作空间。”虽然从小学习大提琴,娜木拉的爱好却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上,加上自身是少数民族的缘故,使得她对中国民族音乐兴趣浓厚。

最近两年,娜木拉尝试了大提琴与二胡、琵琶、中阮、手风琴、竖琴、吉他、笛子、黑管等不同风格乐器的组合。在《古佳耶》专辑中,她用大提琴与多种中国民族乐器合作,精彩演绎了十几首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性曲目。“主要是弘扬民族文化,用我熟悉的大提琴解释民族音乐,选取的都是旋律性比较强、能发挥大提琴乐器优势、最打动人心的乐曲,听懂不需要太多的音乐基础。”

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现代以来,我国文艺和世界文艺的交流互鉴就一直在进行,包括管弦乐在内的艺术形式都是借鉴国外又进行民族创造的成果。

英语好不存在语言障碍,使娜木拉常在国外讲学、当评委,来往于东西方间的音乐文化体验令她意识到,中国缺的不是好的演奏家,而是好的作品。“中国有56个民族,文化底蕴的丰厚和音乐文献的丰富,可比国外牛多了。”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娜木拉一直在收集民歌,她期待把民族的文化通过音乐传播到世界。

要有自己的作品

附中毕业那年,娜木拉和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红领巾乐队”(1988年更名为“中国少年交响乐团”)的同学一起,去瑞士演出。

“上世纪80年代的出国和现在不是一个概念,经过了层层审批,大家坐着大车,基本上到过了瑞士所有的城市。”

“那是附中第一次去欧洲,演奏的曲目是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和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

电视节目里,韩磊和娜木拉你一句我一句还原了上学时出国演奏的情形。

“从近两年国际大赛选手的整体水准来看,技术的差距很小,我们附中的学生已经处在世界的优秀行列,不足在于对各类曲目音乐风格的把握有时还不够精准。”娜木拉挺直了腰杆又说,“中国大提琴在国际上非常重要的赛事都拿到了金奖,但不能说我们就是世界第一了。”顿了顿后,她说,“要有自己的作品。这是音乐教育领域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即将奔四的青年作曲家方岽清,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是附中作曲专业第一批招录的学生”。手里拿着《侠》的专辑,娜木拉介绍着这些年欣赏的作曲家。

两人通过2007年世界著名大提琴大师马友友来华的艺术交流活动认识了。娜木拉的学生梁肖被选定参加这次交流演出,演奏一个京剧韵味十足的大提琴作品《手眼身法步》,正出自方岽清之手。由于演奏难度非常大,马友友把自己的琴借给梁肖演奏,演完,用娜木拉的话说:“全场震了!”

“非常喜欢他的音乐风格,有鲜明的中国风!”在娜木拉的支持下,方岽清创作和上演了很多部作品,还签约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第一张大提琴作品的乐谱。

2011年,中国第一张原创大提琴作品《清+CELLO》专辑出版发行,方岽清作曲、摄影并担任艺术总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作曲家的根,不能丢!”

秉持着对民族文化的同一种坚定,娜木拉创作推广方岽清的大提琴作品,算作是方岽清的“伯乐”。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娜木拉深知作曲家的挣扎和困境:“目前他是那一届中唯一从事专业作曲的人。”改变现状,需要更高层面、更大力度的引导。

2016年成为丰台区政协委员的娜木拉,在使命感和履职热情不断上升时,进入更高一层的履职平台,成为北京市政协委员。

作为少数民族界的文艺教育工作者,娜木拉在政协相关会议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艺术教育有益于学生,学习艺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修养的形成。”她建议,“结合中华民族文化经典作品和经典故事,继承和弘扬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创作一批青少年儿童喜爱且容易接受的新时代作品进入课堂。”

“闪耀着人性灵光,以崇高净美的音乐之声呼唤并充实人的心灵,推动人们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意义被娜木拉诠释得更直白朴素:“让更多的人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去了解传唱经典,好的听多了,不好的就入不了耳了。”

人物评价

国学大师方承国教授评:娜木拉有坚守,有追求。这是很了不起的,我觉得她身上很可贵的地方是,她是一个有担当的人。她刚跟我认识的时候还很年轻,那两个肩膀是很纤弱的,但是没想到这么大的一个摊子,几千号师生交给她。她能把它运作起来,这就是担当的精神。[3]

视频

大提琴《鸿雁》演奏:娜木拉 赵云鹏 刘蔓

著名大提琴家娜木拉演奏大提琴小品《送别》深情动人

《思乡曲》演奏:娜木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