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娜木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娜木拉
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
職業 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
知名作品心弦上的柔板》。

娜木拉,2002年第四屆國際柴可夫斯基青少年大提琴比賽"優秀教師獎"獲得者,2003年獲得由中央音樂學院推薦的"全國寶鋼教育獎"優秀教師稱號。多次獲得中央音樂學院頒發的"優秀教師獎"、"三育人先進個人"優秀教師獎,2004年獲得由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少年兒童藝術風采大賽"大提琴專業優秀輔導教師獎"。2008年全國VC杯專業青少年大提琴比賽青年組優秀獎獲得者,2009年被特邀為第六屆Carlos Prieto國際大提琴比賽評委

簡介

娜木拉是鄂溫克族,出生於內蒙古的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是內蒙古著名的大提琴馬頭琴演奏家,也是內蒙古交響樂團自成立以來的元老級和國家級演員。曾為《草原英雄小姐妹》電影中錄製了馬頭琴獨奏曲。母親是內蒙古藝術學院的舞蹈老師。叔父通福是內蒙古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著名作曲家,曾作有《敖包相會》、《草原晨曲》等膾灸人口的作品。在良好的家庭環境薰陶下,她自幼就顯示出了其音樂天分,九歲時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習大提琴,師從於我國著名大提琴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宋濤

1988年獲得免試保送升入大學的資格,並獲得第一屆全國全級別大提琴比賽少年組第二名,同年參加了百人大提琴團與馬友友先生演出《對花》,大學四年期間擔任中國青少年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199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同年獲得「高等院校優秀畢業生」稱號,並作為當年中央音樂學院唯一的學生代表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同年錄製了由中國兒童藝術出版社發行的《大提琴與鋼琴》盒式磁帶,1993年參加了在日本大阪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弦樂四重奏」比賽,1994年以大提琴首席身份考入「亞洲青年交響樂團」巡迴亞洲演出日本、台灣、香港等地。

任職

中央音樂學院大提琴副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大提琴教研室主任。加拿大皇家山音樂學院特聘大提琴藝術家客座教授。北京輔仁音樂學院特聘大提琴教授,並設大提琴專家工作室。中國音樂家協會大提琴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 2004年擔任第一屆「愛琴杯」大提琴比寒組委會副秘書長及評委。

2005年擔任全國第五屆青少年大提琴比賽評委。

2006年擔任第二屆全國「愛琴杯」大提琴比賽執行委員及評委。2006年擔任加拿大音樂橋國際青少年協奏曲比賽評委。

2007年擔任大連舉辦的國際弦樂夏令營協奏曲比賽評委及特邀專家。

2008年擔任全國第六屆VC杯專業青少年大提琴比賽評委。

2009年擔任第六屆Carols Preto國際大提琴比賽評委。

歷程及榮譽

娜木拉,2002年第四屆國際柴可夫斯基青少年大提琴比賽「優秀教師獎」獲得者,2003年獲得由中央音樂學院推薦的「全國寶鋼教育獎」優秀教師稱號。多次獲得中央音樂學院頒發的「優秀教師獎」、「三育人先進個人」優秀教師獎,2004年獲得由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少年兒童藝術風采大賽「大提琴專業優秀輔導教師獎」。

2008年全國VC杯專業青少年大提琴比賽青年組優秀獎獲得者,2009年被特邀為第六屆Carlos Prieto國際大提琴比賽評委。

1995年獲得第一屆全國室內樂弦樂四重奏比賽第一名和中國作品優秀表演獎,同年擔任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大提琴教研室主任至今,並由中國音樂家協會組織,隨中國藝術家代表團赴菲律賓為「中菲建交20周年」舉辦專場音樂會,參加了在法國里昂舉辦的「Musicad」國際音樂節的演出。1996年還應美國Mid Amercian弦樂音樂節邀請,作為中國藝術家赴美國講學並演出了專場音樂會,並錄製了由文化部主辦的春節文化晚會「弦樂四重奏」節目,同年在北京音樂廳舉辦了「《心弦上的柔板》大提琴首演曲目」個人專場獨奏音樂會,1997年開始至今,應加拿大皇家山音樂學院的邀請,以客座教授的身份每年赴加拿大講學並演出,曾在加拿大卡爾加里皇家山音樂學院舉辦過四場個人專場音樂會,其中一場是與我國著名鋼琴教育家、演奏家周廣仁先生和加拿大溫尼畢格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家Gwan Hobig女士合作演出,1999年通過全國碩士研究生錄取考試,開始攻讀中央音樂學院大提琴碩士並取得了碩士學歷和學位。

2003年以後多次應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的邀請,以大提琴首席的身份參加了「世界名師名琴專場音樂會」併合作演出了維瓦爾第的作品《四季》。

2005年赴中南海為國家領導人演出。2007年在北京中山音樂堂與世界著名的大提琴大師大衛-格林嘎斯田博年同台演出了波泊爾的《安魂曲》、《天鵝》等名曲,2008年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以及深圳大劇院再度與大提琴大師格林伽斯先生合作。演出法國作品和中國作品。

2008年作為藝術總監,組織舉辦了中國大提琴新作品音樂會。並擔任獨奏、合奏等演出。同年應加拿大溫哥華音樂藝術學校的邀請,舉辦個人公開課。

2009年應美國第二屆國際大提琴藝術節的邀請,作為唯一的中國大提琴家代表,成功舉辦個人公開課和講學活動,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音樂諮詢欄目作採訪並播出,同年在北京現代音樂節中組織和舉辦了中國當代大提琴作品專場音樂會並擔任演奏。

2018年12月24日,中央音樂學院2019新年音樂會在歌劇音樂廳奏響!中央音樂學院趙旻書記、俞峰院長在音樂會上代表學校向娜木拉等十五位教師授予了「金校徽」獎章。

2018年12月27日晚,在中華世紀壇小劇場音樂廳,一場由國家藝術基金「大提琴音樂教育人才培養」項目舉辦的中國當代優秀大提琴作品音樂會圓滿落幕。本場音樂會選取方崬清代博兩位當代優秀作曲家的經典作品專輯《古佳耶》曲目,特邀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校長娜木拉領銜演出,帶領中央音樂學院的老師和學生為觀眾獻上一場高水準的大提琴音樂會。娜木拉再次用她完美的演奏技巧和音樂表現力,把中國樂曲細膩的情感,內心的刻畫以及中國音樂的特色完美地表現出來,給大家帶來音樂和藝術上的極大的享受和震撼。[1]

學生成績

娜木拉的學生多次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獲獎:1997年,學生張楠獲全國第三屆青少年大提琴比賽少年組第二名,學生郭迎獲少年組第三名(郭迎現任德國德累斯頓歌劇院大提琴演奏員)。

1999年,學生田博年獲得中央音樂學院青少年大提琴比賽少年組第二名。

2001年,學生郭盛之獲全國第四屆青少年大提琴比賽青年組第二名(郭盛之現任德國波恩交響樂團大提琴副首席,於2002年出國留學)。

2002年,學生田博年獲得第四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大提琴比賽金獎第一名(此獎項填補了我國大提琴選手在此項國際比賽中金獎的空白)。

2003年,學生趙雲鵬獲全國第五屆青少年大提琴比賽青年組第三名(趙雲鵬現任中國愛樂交響樂團大提琴副首席),學生梁肖獲青年組第五名,學生李金燦獲少年組第三名。

2003年,學生畢笑一獲加拿大音樂橋國際青少年室內樂比賽第一名。

2004年,學生劉蔓獲得第十二屆國際勃拉姆斯弦樂比賽大提琴專業組第四名(劉蔓現擔任中國音樂學院大提琴教師,同年,學生邢颯一獲得第一屆全國「愛琴杯」青少年大提琴比賽A組一等獎,學生羅妍文獲B組一等獎,學生方碩獲成人組一等獎。

2006年,學生田博年獲得了第四屆達維多夫國際大提琴比賽金獎第一名及特殊藝術成就獎(本屆比賽設第二名空缺)。

2008年在全國第六屆VC杯專業青少年比賽中,學生梁肖獲青年組第一名和中國作品優秀演奏獎,王崇武獲第二名。趙銘瑤獲第五名,高樂獲重奏組第三名,付迎娟獲少年組第六名等。共有十一名學生獲得十二個獎項。十本次比賽學生獲獎最多的教師。

2018年,她的學生翟子墨在第十屆達維多夫國際大提琴比賽A組中獲得第一名。此外,她的學生王亞森等3人次均獲得國內外比賽大獎。

影響

她的人物介紹曾多次刊登在音樂周報、北京青年報、光明日報、北京晚報、小演奏家、北京青年周刊、China Daliy、中外婦女文摘、內蒙古婦女文摘、樂器等報刊雜誌上。中央電視台2套節目對外英語頻道曾做過對她的個人專訪並製作了專題音樂片,北京「婦女半邊天」欄目曾播出對她的個人專訪。她還曾與著名表演藝術家孫道臨喬榛丁建華在北京音樂廳「世界詩歌朗誦會」上合作演出了《致凱恩》等著名作品。應邀擔當中國教育電視台「音樂專欄」節目的特邀嘉賓,主持並講解音樂欣賞節目。

曾應國際藝苑藝術沙龍邀請舉辦了有關於《大提琴的音準問題》、《學生參賽前的準備》、《如何解決在練琴當中碰到的技術困難》等專題講座。寫有《論欣德米特1940大提琴協奏曲》論文。2003年作為編委編訂並出版了中央音樂學院校外音樂大提琴考級教程上、下冊。2008年編訂並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大提琴作品三首》樂譜。2009年應小演奏家雜誌社的邀請,擔任編委,並於每期開始刊登《大提琴教學瑣談》系列教學文章。於2009年7月開始作為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音樂告訴你欄目中「大提琴課堂」 每周播出的大提琴教學節目當中擔任主講嘉賓。

人物事件

奏響諧樂

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國的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從2002年學習國學開始,娜木拉的文化歸根意識越來越強。

2016年G20峰會大型文藝演出《最憶是杭州》的第四個節目——《高山流水》,是古琴演奏家金巍和大提琴演奏家娜木拉的古琴大提琴合奏。時隔兩年,娜木拉還在感慨,「那場演出真是代表了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最高水平!」[2]

在接到參加演出邀請的前幾個月,娜木拉推掉了暑期的其他活動,學校一放假,她就來到杭州參加排演。

這首經典的古琴曲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講述知音間的相遇、相知之情,也寓意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友好相處、希望世界融合」的G20峰會主旨。

更為精妙的是,「選用大提琴與最具中國氣韻的樂器古琴合作,演奏的又是關於相遇相知的情誼,體現了中西方音樂的交融之妙。」娜木拉自己因為收藏了一把明代的古琴,在演奏大提琴時,受古琴演奏的滑音和泛音啟發,想到「用滑音表現出中國音樂特有的韻味,又用泛音與實音相結合的方式,達到虛實結合,表現出悠遠空靈的意境。」

同時,還要求運弓穩定、綿長,大提琴的音色必須既厚重又明亮。在音量和配合上,娜木拉也與其他演奏者在現場反覆練習。「那一場演出,無論是選曲、樂器、作品還是立意,都堪稱中西合璧的經典。」娜木拉至今談起,語氣仍然熱烈。

「這次成功合作給我和金巍很大的信心,我們都覺得大提琴和古琴還有很多合作空間。」雖然從小學習大提琴,娜木拉的愛好卻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上,加上自身是少數民族的緣故,使得她對中國民族音樂興趣濃厚。

最近兩年,娜木拉嘗試了大提琴與二胡、琵琶、中阮、手風琴、豎琴、吉他、笛子、黑管等不同風格樂器的組合。在《古佳耶》專輯中,她用大提琴與多種中國民族樂器合作,精彩演繹了十幾首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代表性曲目。「主要是弘揚民族文化,用我熟悉的大提琴解釋民族音樂,選取的都是旋律性比較強、能發揮大提琴樂器優勢、最打動人心的樂曲,聽懂不需要太多的音樂基礎。」

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國的地。現代以來,我國文藝和世界文藝的交流互鑒就一直在進行,包括管弦樂在內的藝術形式都是借鑑國外又進行民族創造的成果。

英語好不存在語言障礙,使娜木拉常在國外講學、當評委,來往於東西方間的音樂文化體驗令她意識到,中國缺的不是好的演奏家,而是好的作品。「中國有56個民族,文化底蘊的豐厚和音樂文獻的豐富,可比國外牛多了。」正是因為這樣的想法,娜木拉一直在收集民歌,她期待把民族的文化通過音樂傳播到世界。

要有自己的作品

附中畢業那年,娜木拉和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紅領巾樂隊」(1988年更名為「中國少年交響樂團」)的同學一起,去瑞士演出。

「上世紀80年代的出國和現在不是一個概念,經過了層層審批,大家坐着大車,基本上到過了瑞士所有的城市。」

「那是附中第一次去歐洲,演奏的曲目是貝多芬《第七交響曲》和斯美塔那的《沃爾塔瓦河》……」

電視節目裡,韓磊和娜木拉你一句我一句還原了上學時出國演奏的情形。

「從近兩年國際大賽選手的整體水準來看,技術的差距很小,我們附中的學生已經處在世界的優秀行列,不足在於對各類曲目音樂風格的把握有時還不夠精準。」娜木拉挺直了腰杆又說,「中國大提琴在國際上非常重要的賽事都拿到了金獎,但不能說我們就是世界第一了。」頓了頓後,她說,「要有自己的作品。這是音樂教育領域需要研究的重大課題。」

即將奔四的青年作曲家方崬清,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是附中作曲專業第一批招錄的學生」。手裡拿着《俠》的專輯,娜木拉介紹着這些年欣賞的作曲家。

兩人通過2007年世界著名大提琴大師馬友友來華的藝術交流活動認識了。娜木拉的學生梁肖被選定參加這次交流演出,演奏一個京劇韻味十足的大提琴作品《手眼身法步》,正出自方崬清之手。由於演奏難度非常大,馬友友把自己的琴借給梁肖演奏,演完,用娜木拉的話說:「全場震了!」

「非常喜歡他的音樂風格,有鮮明的中國風!」在娜木拉的支持下,方崬清創作和上演了很多部作品,還簽約人民音樂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第一張大提琴作品的樂譜。

2011年,中國第一張原創大提琴作品《清+CELLO》專輯出版發行,方崬清作曲、攝影並擔任藝術總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作曲家的根,不能丟!」

秉持着對民族文化的同一種堅定,娜木拉創作推廣方崬清的大提琴作品,算作是方崬清的「伯樂」。但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娜木拉深知作曲家的掙扎和困境:「目前他是那一屆中唯一從事專業作曲的人。」改變現狀,需要更高層面、更大力度的引導。

2016年成為豐臺區政協委員的娜木拉,在使命感和履職熱情不斷上升時,進入更高一層的履職平台,成為北京市政協委員。

作為少數民族界的文藝教育工作者,娜木拉在政協相關會議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藝術教育有益於學生,學習藝術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修養的形成。」她建議,「結合中華民族文化經典作品和經典故事,繼承和弘揚仁義禮智信的理念,創作一批青少年兒童喜愛且容易接受的新時代作品進入課堂。」

「閃耀着人性靈光,以崇高淨美的音樂之聲呼喚並充實人的心靈,推動人們積極向上」的優秀作品意義被娜木拉詮釋得更直白樸素:「讓更多的人通過不同的音樂形式去了解傳唱經典,好的聽多了,不好的就入不了耳了。」

人物評價

國學大師方承國教授評:娜木拉有堅守,有追求。這是很了不起的,我覺得她身上很可貴的地方是,她是一個有擔當的人。她剛跟我認識的時候還很年輕,那兩個肩膀是很纖弱的,但是沒想到這麼大的一個攤子,幾千號師生交給她。她能把它運作起來,這就是擔當的精神。[3]

視頻

大提琴《鴻雁》演奏:娜木拉 趙雲鵬 劉蔓

著名大提琴家娜木拉演奏大提琴小品《送別》深情動人

《思鄉曲》演奏:娜木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