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宽尾凤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宽尾凤蝶
原图链接

宽尾凤蝶(学名:Agehana elwesi) [1] 是凤蝶科、宽尾凤蝶属昆虫。翅展115-130毫米。体、翅黑色,翅面散生黄色鳞片;前翅前缘色深,后翅外缘波状,波谷红色,。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窄小,骨化。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较长;交配孔宽大,具很多横褶痕。一般在林缘及开阔地活动。喜欢滑翔飞行,飞行时后翅不扇动。喜欢访花与吸水。幼虫以樟科檫树,木兰科鹅掌楸、厚朴等植物为食。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简介

  • 中文学名:宽尾凤蝶
  • 拉丁学名:Agehana elwesi
  • 别称:大尾凤蝶、中国宽尾凤蝶
  • 界:动物界
  • 门:节肢动物们
  • 亚门:六足亚门
  • 纲:昆虫纲
  • 亚纲:有翅亚纲
  • 目:鳞翅目
  • 亚目:锤角亚目
  • 科:凤蝶科
  • 属:宽尾凤蝶属
  • 种:宽尾凤蝶
  • 亚种:无
  • 命名者及年代:Leech,1889

动物学史

宽尾凤蝶是1889年由英国人在中国首次发现,后由美国蝴蝶专家Leech发表了这个种类,系中国特有的世界级珍稀蝴蝶种类。

形态特征

成虫
翅展115-130毫米。体、翅黑色,翅面散生黄色鳞片,脉纹清晰,翅脉两侧及后翅基部呈灰白或灰黄色;前翅前缘色深,中室内有数条黑色纵纹。后翅外缘波状,波谷红色,外缘区有6个弯月形红色斑纹,尾突宽大呈靴形,是本种的主要特征;有的中室端半部呈白色,故称“白斑型”。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窄小,骨化;尾突小而弯曲,具毛;抱器瓣宽大,近似长方形,长约为宽的1.5倍,抱器端圆;抱器内突周围强度骨化,有锯齿,但腹缘骨化程度弱而有1个大齿突。阳茎中部弯曲,两端宽于中部。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较长;交配孔宽大;前阴片侧褶痕宽,具齿突。后阴片两侧有尖齿突。囊导管膜质,很短而细;交配囊略呈圆形,囊突长,纺锤形,具很多横褶痕。


卵圆球形,直径1.8-2毫米,表面光滑,初产时叶绿色,以后逐渐变成黄绿色、褐黄色,孵化前变成黑色。

幼虫

  • 一龄幼虫:头黑色,体黄褐色,随时间的变化体色加深,第3至第5腹节及第9至第11腹节背板呈灰白色,每节背板两侧具4根刺状突,排列4个纵行,前胸、中胸和第10腹节背板的1对刺状突较长。臭丫腺橙红色。
  • 二龄幼虫:体色灰黑、淡黄和灰白色相间,前胸背板和腹部两侧呈黑褐色,第7至第9腹节背板、侧板乳白色,第10、第11腹节短小,下弯,黑色,鸟粪状,刺状突退化,无明显突起。仅在前胸、中胸和腹部第10节背板有刺痕。
  • 三龄幼虫:胸部背板和腹部背板两侧的黑斑处出现丝带状的白色斑纹,刺状突消失,仅前胸背板有刺痕。
  • 四龄幼虫:体色黑白分明,头部回缩,胸部缩起,背板向上突起,侧板明显向两侧突出,前胸背中部具暗黑色大斑,中、后胸背板有一对模糊眼状斑,无刺痕。
  • 五龄幼虫:体绿色,头缩小,前胸背板黑色,与中后胸分界明显,后胸背面中线两侧有一对明显眼状斑,斑块中央黑色深外缘浅,斑内具兰紫色短纹,中后胸体节愈合紧密,背板扩张呈三角形,胸腹部交界处明显向上隆起,孤形,腹部第1、第2节腹节背面有两个相连接的倒双峯状黑色斑,第4至第7腹节背板侧面具有相连的棕褐色不规则的斑块,并镶嵌黑边,第10腹节背面棕褐色,气门线以下棕褐色,腹部腹面和腹足棕黄色,趾钩3序中带,气门长椭圆形,浅褐色,臭丫腺乳黄色。


  • 预蛹:静伏不动,各腹节逐渐缩短,虫体显著缩短,体色呈褐色,体形短棒状。
  • 缢蛹:体形粗壮,纺缍形,体表粗糙,褐色,长35-51毫米,宽8-11毫米,吐丝作尾垫,以暗黑色丝带环绕胸腹交界处,呈45°角悬挂在树枝上,头部前端两侧和上下侧向前突出,胸部背板有灰白色“凸”字形斑纹,与腹部背板灰白色斑纹相连接,腹部第4至第7腹节具铜绿色斑点,中胸背板呈棱形角状突起,后胸和腹部背板第1至第6节各具一对小瘤突,腹部分节明显;翅芽和喙伸达第4腹节中部,前足明显可见腹部未端尖削。

栖息环境

多分布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密林,在浙江省龙泉地区只在海拔500米以上地带有分布,由于其食性比较单一,除取食木兰科的一些种类外还有樟科的檫树,所以其分布与寄主的分布相关,卵的孵化与环境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越冬代成虫5月产卵,月平均气温15.6℃;第2代成虫7-8月产卵,月平均气温21.3℃,9月产的卵孵化率很低,幼虫多数不能发育成熟,幼虫在气温低的阴雨天不取食。

生活习性

  • 幼时习性:幼期蜕皮有较强的规律性,常在上午进行,且常伴有体液的排出,在饲养过程中经常发生蜕皮时位置不合适而导致体液浸没气门致虫体死亡的现象。
  • 取食行为:1-2龄幼虫取食叶片后,叶片留有大小不一的食痕,3-5龄幼虫食量大增,体长、体重增长也较快,常从叶缘取食深至主脉,后转移至叶缘重新开始取食,直至取食完约1/3叶片后,方才转移取食场所,喜食叶片的中部,但极少见其取食叶尖*部分;取食中等大小的成长叶,不喜食老叶、嫩叶。
  • 休息行为:休息时常爬至完整叶片(非取食过的叶)正面近主叶脉处,静止不动,无明显避光行为,依靠自身的拟态以及保护色(警戒色)逃避天敌,休息后再爬至原取食叶片上继续取食。

分布范围

宽尾凤蝶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四川、陕西、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2017年5月,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原华西昆虫博物馆)经过调查,发现曾经于青城山地区记录过的世界级珍稀蝶种宽尾凤蝶,由于地震造成的生态环境改变,又重返了这一地区。

繁殖方式

中国宽尾凤蝶1年发生2代,也有个别1年发生1代,以蛹悬挂,在寄主的下部枝条或附近的灌木、草丛和石缝处越冬。翌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陆续羽化。5月中旬成虫开始产卵,中旬孵出第1代幼虫,一直延续至7月上旬。6月下旬幼虫开始化蛹,7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一直延续至8月下旬,直至9月上旬还可见到成虫。7月下旬第2代幼虫孵化,直至9月下旬可见到初孵幼虫。8月下旬第2代幼虫开始化蛹越冬。各代虫态历期为:第1代,卵的孵化期9-13天,幼虫期34-48天,蛹期13-18天,成虫期18-30天;第2代,卵的孵化期6-10天,越冬蛹期205-260天。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宽尾凤蝶被列为国家保护蝶种。
保护措施:宽尾凤蝶幼虫取食木兰科树种的叶片,曾被视为害虫进行防治,这与蝶类保护构成矛盾,一边是保护,一边要防治,其解决的办法就是作为资源昆虫,进行人工饲养,进一步开发利用。

主要价值

研究: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宽尾凤蝶生存力的持续性,以及对蝶类的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观赏:宽尾凤蝶体型大,色彩鲜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其对蝶类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视讯

20110604 公视晚间新闻 国宝宽尾凤蝶影片首曝光



参考文献

  1. 宽尾凤蝶. 百度百科. 2008-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