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希拉蕊·怀特哈尔·普特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希拉蕊·怀特哈尔·普特南

图片来自风传媒

出生    1926年7月31日

逝世    2016年3月13日(89岁)

母校    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

知名于   心灵哲学、语言哲学、数学哲学

学派    分析哲学

专业领域  哲学家、数学家与电脑科学家

著名思想  双生地球桶中之脑

五个字题目 描述

希拉里·怀特哈尔·普特南英语:Hilary Whitehall Putnam,1926年7月31日-2016年3月13日),出生于芝加哥,美国哲学家、数学家与计算机科学家,20世纪60年代分析哲学的重要人物,特别在心灵哲学语言哲学数学哲学科学哲学等领域。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描述普特南不仅具有出众的智慧,也是一名极其慷慨的人。他相信哲学是全人类共有的资产,且是抵御人类懒惰、松散等劣性的重要工具。

生平

幼年居于法国,法文是他的母语。1934年回到美国费城后,普特南在高中与晚自己一个学年的杭士基Noam Chomsky, 美国知名语言学家)相识,此后他们一直是友人及智性上的竞争对手。

1944年入宾夕法尼亚大学跟随丘奇曼(C. West ChurchmanC. West Churchman。)和怀特(Morton WhiteMorton White)学习科学哲学和美国哲学史,1949年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赖欣巴哈指导下,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职教于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后任哈佛大学哲学教授和皮尔逊讲座现代数学与数理逻辑教授。他在哈佛大学博士班师承美国逻辑学家奎因W. V. O. Quine),并于195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普特南在哈佛大学执教35年后,于2000年退休。

普特南的研究领域遍及形上学知识论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科学哲学、数学哲学、伦理学、经济哲学、宗教哲学、政治思想与文学哲学,逻辑、数学、物理学、历史学、宗教、社会政治等众多领域,最初是以理论物理学家数学家为人所知,曾与戴维斯(Martin Davis)和罗宾森(Julia Robinson|Julia Robinson)共同解决希尔伯特第十问题,引起当时学界的高度重视,晚年则关注伦理学和宗教问题。普特南的思想善变,最显著的变化表现他在对实在论的态度,50-70年代为科学实在论者,70-80年代为内在的实在论者,90年代之后倾向常识的实在论或实用主义的实在论。努斯鲍姆描述,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以后,没有一名哲学家曾在所有这些领域中做出可观的贡献;其中语言哲学与宗教哲学两个领域,就连亚里斯多德也没有深入探究。[1]

普特南采用功能主义进路,向传统心物问题(mind-body problem, 人类心灵与身体关联的解释)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途径。他反对将心灵状态化约为物理现象,并将焦点从本质上的问题,转移到心灵事件对整体的作用上。如此我们不会受困于区辨人类的疼痛、猫的疼痛或蚂蚁的疼痛,因为不论构成的本质,其作用是相同的。

语意外在论

普特南最知名的贡献,可能是他的语意外在论semantic externalism);虽然他本人在建立这项理论的论文〈“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 1975)中并没有用过“外在论”这个词。

语意外在论指的是一个词语的意义,或多或少地都受到外在因素的决定。普特南曾以“双生地球”的思想实验来解释这个理论,其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世界及人脑的思考过程,可能指涉不同的事物。以一句话归结,普特南主张“意义不只存在脑中”(meanings just ain't in the head)。

Objections to Putnam’s Argument
图片来自Slidetodoc

“桶中之脑”思想实验

普特南于1981年著作《理性、真理及历史》(暂译, 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中首度提出的“桶中之脑”思想实验,常被用以解释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怀疑论。他以语言哲学的角度,提供一个驳斥的可能途径,因为一个“桶中之脑”无法融贯地称自己是一个“桶中之脑”。

这个思想实验的标准内容是:一个被某个疯狂科学家(或外星人、或人工智慧等)移出人体的大脑,被放在实验室一个连接维生系统的桶子中,精密的电脑系统对其传送各种刺激,为这颗脑建立虚拟实境的感知。例如,让它相信自己正漫步在迈阿密海滩上,眼前有著一排树。

这个概念在《骇客任务》(The Matrix)、《全面启动》(Inception)及《启动原始码》(Source Code)等作品中都可以见到。我们无法肯定自己对外界的感知经验为真,就像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的意识不是来自一个“桶中之脑”。

视频

Neo vs Merovingian


普特南的论证则主张,一个语词可以指涉一个物体,只在两者具有适当的因果关系(appropriate causal connection)时才能成立。但当一个桶中之脑说“我的面前有一排树”时,事实上它的面前并没有树。因为无法建构真实的指涉,所以这个命题必然为假,就像是“我们是桶中之脑”会是一个矛盾的命题。

普特南以能持续批判、改变自己的立场而知名,这一点在哲学与政治上都是相同的。但他从未向非理性主义(irrationalism)或怀疑论让步,就像他一直是一名左倾的政治参与者。普特南相信理性运作的重要性,虽然这基于一个较为悲观的信念:他认为人类有向懒惰、权威与压力屈服的倾向,而哲学思考是我们对抗这些有害天性的重要工具。努斯鲍姆写道,依循理性而活是困难的。依循教条总是比独立思考来得容易。

逝世

提出“桶中之脑”(brain in a vat)及“双生地球”(twin Earth)等思想实验的美国重要哲学家、哈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于 2016年03月13日因癌症逝世,享年89岁。[2]

普特南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永远乐于接受理性批判的模范。身后留有妻子卢丝安娜(Ruth Anna Jacobs)、4名儿女及4名孙儿女。

著述

著名思想实验


视频

Hilary Whitehall Putnam / Hilary Putnam / Philosophy

参考文献

  1. 江怡:《分析哲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页280-281。
  2. 以“桶中之脑”实验驳斥《骇客任务》可能性 美国知名哲学家普特南逝世,风传媒,2016-03-15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