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常素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常素庙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常素庙

别名;甘露寺

定义;常年把斋吃素,不吃荤腥

地理位置;内蒙古

投用时间;民国十八年(1929年)

创建人;寂成和尚(俗名裴金维)

常素庙,顾名思义,就是常年把斋吃素,不吃荤腥。常素庙,又名甘露寺,为汉式庙宇,砖木结构,四合头庙院。主殿瓦脊飞檐斗拱藻井雕梁画栋,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正面是殿,东西两侧为房,是内蒙古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座汉佛教寺庙。1951年,庙被劳改部门征用,和尚全部还俗。1980年之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该寺庙重新得以修复。[1]

基本简介

甘露寺是内蒙古西部最大的净土宗道场。初名观音茅蓬,俗称常素庙,坐落在临河区新华镇哈达村,始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当地寂成和尚(俗名裴金维)创建。1934年,据说此地旱灾严重,村民久仰寂成法师法力高超,恳求为之祈雨。法师端坐法台诵经三日,菩萨显灵,普降甘霖,百姓感恩戴德,盛赞常素庙为“甘露寺”,甘露寺之名从此叫响。 1937年由当地居士、信徒资助,在该寺第二代住持妙鼎和尚的主持下,历时两年,对甘露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该寺鼎盛时,前来敬香礼佛的僧众和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现居美国的当代高僧宗才法师曾在本寺做过当家。1985年,恢复重建甘露寺。1990年,该寺第四代住持妙仁法师山西大同市上华严寺,恳请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三义老和尚援手复兴甘露寺。1991年上华严寺妙闻法师秉承师公三义老和尚的重托,先后从呼和浩特市观音寺请来了藏文法师,从上华严寺请来了藏宝法师,在两位高僧的指导下,精心策划、历时12年终于在2002年将常素庙建设成为内蒙古西部最大的汉地佛教净土宗道场。

该寺坐北朝南,占地13公顷,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南北中轴线上有正殿三重。一进为山门殿,单层翘角,门楣上镌有“甘露寺”三字,为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所书,山门前雄踞着一对2.5米高石狮;二进为观音殿;三进为大雄宝殿,系砖木结构,殿基高3.3米,殿高21米,面积1320平方米,双重复檐,檐下斗拱密致。院内建有大佛殿、斋堂、僧众房、库房,这是常素庙的一大特色。

常素庙庄严肃静,树木成荫,交通便利,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僧侣、居士、善男信女和游客纷纷前来礼佛、参观。尤其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的观音大法会上和六月十九的菩萨成道日内,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最高峰时日接待15万人次以上,全年接待50万人次以上。2005年以来,菩萨成道日已被定为常素庙观音文化艺术节。其间,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的,举办佛教研讨会、笔会等。

常素庙历史

甘露寺,原名观音茅蓬寺,又名常素庙,位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哈达淖尔村,1926年由本地农民裴金锥所建。裴金锥生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从小受父母感染,信奉佛教。在他 19岁的时候,父母给他娶妻成家,但是他立志超凡脱俗,就在成亲前一天的夜晚悄然离家出走,到山西省河曲县海潮庵寺出家为僧,因为他俗家姓裴,人称裴和尚。

1926年春,裴和尚听说包头河套等地区遭了灾,返回故乡,建寺安僧,弘法办道,普度众生,顺便探望父母和兄弟姐妹。裴和尚多年来的修行感化了周边的信众,他们帮助裴和尚修建土窑3间,第二年又重建土窑7间,但是信众越来越多,裴和尚决定外出化缘,筹办一座砖木结构的佛寺。

传说1934年夏,艳阳高照,久旱成灾。裴和尚去富户李双佳等门上化缘。李双佳周二麻等人恳求其为之祈雨,并且承诺如果老天爷下雨,愿意给常素庙糜子20石,素油200斤。裴和尚连续诵经三日,老天果然普降雨水。当地老百姓喜出望外,把这场大雨称做菩萨降甘露,观音茅蓬寺因此改为甘露寺。

1935年,寂成和尚为了进一步深究佛法,普度众生,他把寺务工作交给妙鼎法师办理,自己则乘船由黄河逆流而上,经兰洲、西藏去了印度。他成了“一钵迁家饭、孤身万里游”的取经人。妙鼎法师成为甘露寺第二代住持。同年,杨五居士,闻知师父外出游方,他为了报答恩师为他治好肺病之因,主动发起组织了四十八家大富户,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妙鼎和尚的住持下,时经两年,一座雄伟庄严砖木结构的甘露寺宇初具规模。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二楼僧寮斋堂大寮碾房。殿宇壮观,金身庄严,气势灵奇,环境清幽。从此,敬香礼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尤其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大法会,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该寺常住僧人多达三十余名,每年结夏安居举办讲经法会,冬天打七共修。现居美国的当代高僧宗才法师曾在本寺做过当家。

1949年解放后,由于众所周知的种种原因寺庙被占用,“文革”中更蒙厄运,香火中断,把甘露寺所有的殿堂、房屋全被拆毁,成为—片废墟。具有文物价值的牌匾、法器、佛像、经书均被付之一炬。僧人都被迫离寺,返乡种地。仅剩一位双目失明的僧人佛源,无处安身被迫住入农业社饲养员房,成了这里的五保户。

1976年,法师的住房快要倒塌,由佛门弟子冯双小以给五 保户盖房为名,用土坯建起佛殿两间、僧房一间,仍由佛源法师居此恭行佛事活动,他在此苦守了三十多个春秋。

1985年,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当时为县级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央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批准恢复重建常素庙,并且作为汉传佛教活动场所。 1986年,佛缘法师把多年来信徒供养他的善款6000 余元捐献出来,修建法殿3间,僧房4间,库房4间。佛缘法师圆寂后,由妙福、妙仁法师住持。

1990年,在河套地区广大佛教徒的再三恳求下,妙仁法师赴山西省大同市上华严寺,请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三义法师帮忙,三义法师责其徒弟藏文法师、藏宝法师协助妙闻法师复兴常素庙。

1991年,妙闻法师秉承师公三义法师的重托,只身一人从上华严寺来到常素庙,承担起恢复兴建重任。他积极引导群众革除陋习。在弘法办道上,既遵守教理教规,又遵纪守法。常素庙累计投资数百万元,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最大的汉传佛教圣地。

建筑

甘露寺俗称常素庙,坐落在河套平原临河区新华镇哈达村,始建于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是当地寂成和尚创建。寂成出家后,在外参学多年。有一年回家探亲时,路经此地巧遇蛇盘兔,视为吉地,故发心搭茅安暂住,开始募建,后经历次兴修。建成有天王殿、大殿、钟鼓二楼,殿宇壮观,金身庄严,气势灵奇,环境幽静。

常素庙占地面积38亩,整个寺院布局严谨,组合别致。遵循唐宋佛寺规模,融明清两代群体寺院特色,坐北朝南,轴线南北,正殿三重,现已建成两重。三门前,道路宽敞,绿树成荫,专线班车直通临河市内,为游人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山门两侧雕有2.5米高石狮一对,威武雄壮,稳坐山门。山门殿五间,单层翘角,雕梁画栋,工艺精湛。两边配有库房,流通处共有14间,更显协调整齐。门楣上镌有“甘露寺”匾额,为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所题。

进入山门两边是仿天坛式钟鼓楼两座,重檐斗拱,建造别致。轴线中间是大雄宝殿,殿基全用石条砌成,坚固古朴,高3.3米。上有汉白玉栏杆,石雕图案,清晰美观。大雄宝殿高21米,面积742.9平米,为双层重檐,檐下斗拱密致,歇山式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翘角悬铃,随风作响。大殿中间供华严三圣,全用香樟木精雕而成,高4.5米,佛座2米,背光8米,全部是手工雕刻,工艺精湛,法相庄严。佛像背后为海岛观音,墙壁画有五百罗汉,起伏坐卧,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正殿两旁,建有厢房配殿,东侧自南而北依次祖师殿、客堂、伽蓝殿、斋堂、上客堂。西侧,自南而北为报恩堂、功德堂、西归堂、三学堂。东西外环建有讲经堂,内供缅甸玉佛一尊,精美庄严,堂内设经柜四个,收藏大藏经一套,共48函,各种经书上千册,供僧人研读。墙壁挂名人字画数十幅。整个殿堂内的陈设为具有很高价值的佛教文化荟萃。前有念佛堂,供阿弥陀佛,内设禅凳拜垫,香案供具,是僧人念佛清修之所。后有玉佛殿,中间供2.5米高的汉白玉佛3尊,两旁有阿难、迦叶尊者,法相庄严,洁白无瑕。佛像装有背光,雕刻精美,造型古朴。殿内后墙有大型壁画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工笔流畅,人物清晰,引人入胜。两侧壁上画有16尊者,形貌奇特,神态各异。西院建有僧舍30多间,寺院建筑东西配合匀称,僧舍环拥,廊敞轩明,曲径通幽,过往参学,僧归有宿,晨钟暮鼓,梵呗相闻。

庙会

常素庙庙会吸引了众多的老百姓。在常素庙南大门外的空旷土地上,有四条商贸流通街,两排简易的店铺中间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甘露寺南大门院墙外,各种车辆停得满满的,文化用品、衣物鞋帽、瓜果蔬菜等商品琳琅满目、一应俱全。鄂尔多斯包头乌海等地的商贩也来此做生意,这里成了新华镇周边地区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每年两次的常素庙庙会极大地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经商者组织货物来此交流,商品流通极为活跃,每次庙会的交易额可达300多万元。

政府有关部门还利用庙会人员集聚的有利条件,举行各种养殖、种植、市场信息等科技三下乡活动,常素庙从场地、食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管理下,常素庙观音庙会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物资交流、科技推广的发展平台。

相关视频

电视专题:走进常素庙_高清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