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德保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位于广西西南部,地处东经106°09′—106°59′,北纬23°01′—23°39′之间,属南亚热带地区。德保县距百色市区129公里,距首府南宁市275公里。截至2017年,全县总面积2575平方公里,总人口34.13万人,以壮族为主,此外还有汉族、瑶族等民族。2015年,德保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56亿元。

德保县打造以铝业为主的产业基地,2005~2006年连续两年进入“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2008年荣获“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2009年荣获西部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2010年荣获“中国十佳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县”称号。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2019年3月,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0年5月9日,获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目录

建制沿革

德保县秦属象郡,汉代属牂牁郡句町县地,晋代属兴古郡,唐代为废冻州(羁縻州),宋代建镇安峒。

元代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十月建镇安州,二十九年六月改为镇安路。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镇安路改为镇安土府,府治设于小镇安厅(今那坡县)的感驮岩。次年(公元1369年),府治移建于废冻州(今德保县治)。

清朝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改土归流为镇安府。乾隆四年(1739年),镇安府添设附廓县,叫天保县。

清朝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置府废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复置天保县,并恢复道制,天保县属田南道。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广西省划为12个区,天保县属第12区。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6月,全省12个区并为6个区,天保县属第6区,区治在百色。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7月增设天保民团区,区治在天保县,辖天保、恩隆、思林、奉议、向都、靖西、镇边、镇结8个县。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3月民团区改为行政监督区,辖县不变。同年,拨出恩阳县的东凌、仁和、塘日、扶平、赖德、保宁6个乡,靖西县的渠洋、太和、魁圩3个乡,天保县的多敬、凌怀、多浪3个乡,一共12个乡。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在靖西、天保、恩阳、百色接界处成立敬德县(县治在多敬圩),属天保行政监督区。

1949年12月,敬德、天保两县先后解放,分别成立人民政府,均属龙州专区。

1951年7月,改属百色专区。同年8月,敬德、天保合并为德保县,县治在原天保县城。

1952年辖12个区,200个乡。1954年辖12个区,1个镇,179个乡。1957年辖12个区,1个镇,177个乡。1958年辖10个公社。1964年辖11个区,1个镇,160个公社。1982年辖1个镇、11个公社。1984年辖3个镇、13个乡。1994年辖3个镇、15个乡。

1996年,德保县面积2559平方千米,人口约34.2万人。辖3个镇、15个乡:城关镇、隆桑镇、敬德镇、东关乡、都安乡、马隘乡、古寿乡、那甲乡、足荣乡、荣华乡、兴旺乡、燕峒乡、龙光乡、大旺乡、巴头乡、扶平乡、东凌乡、朴圩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德保县总人口276335人。其中:城关镇20104人,隆桑镇14127人,敬德镇14331人,东关乡18951人,都安乡14617人,马隘乡20057人,古寿乡7903人,那甲乡22154人,足荣乡17535人,荣华乡15766人,兴旺乡10786人,燕峒乡16714人,龙光乡14688人,大旺乡11745人,巴头乡16890人,扶平乡8452人,东凌乡16615人,朴圩乡14900人。

2003年,足荣乡撤乡改镇。调整后,德保县辖4个镇、14个乡:城关镇、隆桑镇、敬德镇、足荣镇、东关乡、都安乡、马隘乡、古寿乡、那甲乡、荣华乡、兴旺乡、燕峒乡、龙光乡、大旺乡、巴头乡、扶平乡、东凌乡、朴圩乡。

2005年6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176号)同意调整德保县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撤销东关乡,整建制并入城关镇,城关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古寿乡,整建制并入马隘乡,马隘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兴旺乡,整建制并入燕峒乡,燕峒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扶平乡,整建制并入敬德镇,敬德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大旺乡,整建制并入龙光乡,龙光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朴圩乡,整建制并入东凌乡,东凌乡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德保县辖4个镇、8个乡:城关镇、隆桑镇、敬德镇、足荣镇、都安乡、马隘乡、那甲乡、荣华乡、燕峒乡、龙光乡、巴头乡、东凌乡。

2007年10月26日,马隘乡正式撤乡建镇(马隘镇位于德保县城北部,是广西华银铝厂址所在地,全镇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39033人,总面积203.43平方千米)。调整后,德保县辖5个镇、7个乡:城关镇、隆桑镇、敬德镇、足荣镇、马隘镇、都安乡、那甲乡、荣华乡、燕峒乡、龙光乡、巴头乡、东凌乡。

2015年4月1日,东凌乡正式撤乡建镇。

2016年3月26日,那甲乡正式撤乡建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6年,德保县辖7个镇、6个乡:城关镇、隆桑镇、敬德镇、足荣镇、马隘镇、东凌镇、那甲镇、都安乡、荣华乡、燕峒乡、龙光乡、巴头乡、朴圩乡。德保县政府驻城关镇。

人口民族

人口

常住人口:2014年,德保县全县2014年末总户数为102241户,总人口34.13万人。2014年,该县全年出生7070人,其中男为3892人,女为3178人;死亡1719人,其中男为1186人,女为533人。迁入人口为2669人,其中省内迁入为1451人;省外迁入为1218人。迁出人口为6082人,其中省内迁出为1512人;省外迁出为4570人。

户籍人口:2014年,德保县户籍人口总数为368413人。

性别构成

2014年,德保县户籍人口中男性为196851人,占53.43%;女性为171562人,占46.57%。

年龄结构

2014年,德保县户籍人口总数中,18岁以下人口为76326人,占20.72%;18-35岁的人口为93953人,占25.50%;36—60岁的人口为134614人,占36.54%;60岁以上的人口为63520人,占17.24%。

民族

截至2016年,除汉族外,德保县有壮族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等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98%。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德保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06°09′—106°59′,北纬23°01′—23°39′之间,属亚热带地区,全县总面积2575平方公里。东部与田东县相连,西南部和靖西市接壤,北部与田阳区、百色市相毗邻,西南面靠近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县城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263公里,距百色市人民政府驻地129公里。县境东西最大横距54.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41.68公里。

地形地貌

德保县的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县境内最高峰为黄连山,主峰海拔1616米;红泥坡次之,海拔1218米。洼地、谷底海拔由西北部的600米—540米到东南部的500米—240米。

气候

德保县位于北回归线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温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春季干旱,夏季多雨。常年主导风向东风,东南风、南风、东北风次之。全年最多风向频:静风为48,东风为10。

2010年全年年均气温为19.5℃,最高气温37.1℃,最低气温2.6℃。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11.l℃;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25.7℃。年平均降雨量1462.4毫米,年蒸发量1441.6毫米。雨季始于4月下旬,结束于10月上旬,集中于5至8月。无霜期332天,年日照时数1527.7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01.9千卡每平方厘米。

水文

全县有31条溪河,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中部和南部。鉴河为主干河流。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集雨面积的河流有6条,河流迂回曲折,蜿蜒于县内的崇山峻岭之间,坡降陡,瀑布多,天然落差大。全县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13.71万千瓦,可开发资源7.5万千瓦。

自然资源

水资源

(一)地表水 德保县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水年产水量达21.46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水量为16.33亿立方米。全县有31条溪河,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中部和南部。穿越县城境内的河流为鉴河,属右江一级支流,县内流程70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5.3立方米/秒,年最大流量为884立方米/秒,最枯流量为2.15立方米/秒。

(二)地下水 德保县地下水的来源,主要由降雨产流入渗及水利灌溉用水回归的入渗补给而成。按地形地势特征,可划为泉水、地下河、溶井、充水溶洞、天窗、消水洞、溢洪洞等七大类,以地下河水量最为丰富。根据自治区地质局《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全县共有出口流量60升每秒以上的地下河12条,出口流量共17.393立方米每秒。其中汇水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地下河有上布地下河、谷布地下河、百布地下河、陇温地下河和作登地下河。据水文地质普查,地下水点共375个。

土地资源

德保县2013年全县总面积257523.9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0262.51公顷,占总面积的15.64%;园地面积4571.02公顷,占总面积的1.77%;林地面积106780.79公顷,占总面积的41.47%;牧草地(天然牧草地)面积21216.70公顷,占总面积的8.23%;居民及工矿用地面积4270.42公顷,占总面积的1.66%;交通用地面积2933.76公顷,占总面积的1.14%;水域面积2329.76公顷,占总面积的0.9%;其他土地面积78.158.98公顷,占总面积的29.19%。

矿产资源

德保县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境内已发现的矿种有铝土矿硫铁矿重晶石砖瓦用粘土、水泥用石灰石、压电水晶、熔炼水晶、饰面用灰岩等21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19种。矿床、矿点37个,其中大型矿床4处,中型矿床14处,小型矿床9处。德保县的矿产特点为:矿产种类较多,分布广泛,优势矿产明显,特别是铝土矿资源丰富,储量最大,远景储量3.2亿吨。优势矿产铜、、饰面灰岩也均为中型—大型矿床,为矿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

动物资源

德保县珍稀的动物资源有:黑叶猴大蝻蛇小豹,属国家一级珍稀保护野生动物;恒河猴、短尾猴穿山甲小灵猫、原鸡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德保矮马属中国西南马系山地亚系的一个稀有品种,形体矮小,成年马身高80厘米—100厘米之间,低于世界闻名的英国谢特兰矮马身高106厘米的记录。198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的西南考察组在德保县进行品种资源调查中发现后,经有关权威专家的考察和科学分析鉴定,证明德保矮马的矮小性是古老的遗传所造成,是西汉时期“果下马”或“珍珠马”的后代,是中国的微型马种。1991年,根据有关标准的要求已注册命名为“德保矮马”。

植物资源

德保县珍稀的植物资源有金丝李、红豆杉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经济概况

综述

2015年,德保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56亿元,较2014年增长10.1%;财政收入完成8.68亿元,较2014年增长1.1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2亿元,较2014年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6.03亿元,较2014年增长1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2.04亿元,较2014年增长12.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73亿元,较2014年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5774元,较2014年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5656元,较2014年增长13.4%。

第一产业

德保县境内山多田少,气候温和,夏秋雨水充沛,冬春雨水偏少,有十年九春旱,三年一洪涝,春寒秋霜冬雪少,农作物病虫害多的特点。

明朝初年,县境内开始引用鉴河灌溉农田。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县内垦荒利用面积2.57万亩,耕作制度为一年种一造:“玉米镇属种者渐广,可充半年之食,惟秋获后良田并不种麦,田地更少,惟玉米一造者,若雨阳不时,贫民即有饥饿之患。”粮食丰歉由天主宰,人民生活贫困,“其郡最贫,有桄榔木为面,百姓资之。”民国年间,水利和土地开发利用比明、清两代有进步。民国25年(1936年),天保、敬德两县共有可耕地面积48.59万亩,开发利用30.79万亩,占可耕面积63.36%。水利方面天保县建引水、排涝、蓄水工程10处,还利用鉴河河床自然落差,架设水车提水灌溉农田。在耕作制度上,县府虽于民国23年设建设科经管农业生产,33年又成立农业技术推广所,但各种农作物科学种植技术,只是限于县农场试验,未能在广大农村推广。民国26年天保县粮食平均亩产106.5公斤,敬德县平均亩产169.5公斤。

1953年进行土地改革后,从外地引进早稻优良品种,逐步在县内推广双季稻生产。1954年全县耕地面积达到44.30万亩,比1950年增加8.19万亩,1955年后,又陆续兴修引水、蓄水、提水、人畜饮水、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2676处,到1989年止,水利投资3089.57万元,有效灌溉面积13.5万亩,保水田面积13.34万亩,为1950年的7.4倍。

在农业生产体制和生产上,1958年的“大跃进”,浮夸风盛行,在强迫命令下,一些干部违心虚报产量。1969年至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推行大寨标兵工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左”倾做法,1969年全县人均有粮由1966年的218公斤降到169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农业生产上的“左”倾错误,改变生产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粮食生产获得解放以来的大丰收,全县每人平均有粮299公斤。199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8.5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84万亩,其它作物种植面积2.99万亩,全县有中型拖拉机、农用汽车、电动机、柴油机、打谷机等农机具7748台,总动力为2.66万匹马力。

2004年,德保县全县共种植烤烟10500亩,总产量达2.3万担,产值突破1000万元。全县蔬菜已从零星种植拓展到现今近10万亩蔬菜基地。

2009年,德保县政府通过科技投入,在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上,适度调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及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优化农业产业中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结构,发展蔗糖、烤烟、剑麻、水果、八角等区域,畜牧业和水果产业化规模扩大。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0.07亿元。

2015年,德保县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6.11亿元,增长3.84%。主要特色农业稳产增收。种植烤烟2.6万亩,实现产量4.96万担,产值5378万元。种植甘蔗6.24万亩,预计2014/2015年榨季甘蔗产量21.8万吨以上。种植优质水果2.1万亩,建设高产示范园900亩,全县水果实现产量2.14万吨,产值1.04亿元,实施优质茂谷柑种植示范基地项目,都安乡“果满坡果场”荣获“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称号。出栏肉鸡1802万羽,新增万羽规模养殖户274户,新增林下养鸡小区13个,新引进1家养殖龙头企业。种植秋冬菜12.5万亩,实现产量19.99万吨,产值2.99亿元。种植田七1265亩。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完成自治区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县项目建设,改造那甲片区渠道23条34.51千米,新建、改造渠系建筑物70处,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05万亩。成功申报成为第六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争取到2014—2016年项目资金1.08亿元。

第二产业

德保从宋代开始就有手工业生产,如纺、染土布、绣织壮锦、生产竹制品、竹编、陶器等。清雍正十年(1732年),始在黄坭坡(今红坭坡)采硫磺矿,土法煎炼硫磺。民国年间,发展到生产铁制农具,造砂纸等,但还是家庭小规模生产。解放后,工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1951年,县组织110多人在都安乡棋江村开采硫磺矿。1952年建立县人民铁工厂、小型火电厂。这一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0万元(按197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1958年在“大跃进”“左”的思想影响下,工业项目竞相上马,办了香料厂等18个工厂,195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到870万元。1962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不少工业企业停产、下马。1963年全县总产值117万元,其中国营工业企业6个,总产值81万元。1970年,全县工业企业恢复到31个,总产值336万元,其中国营工业企业15个,总产值279万元。进入70年代,新办糖厂、水泥厂、汽修厂、煤矿、磷矿、磷肥厂等一批工业项目,工业生产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1980年工业企业发展到51个,总产值1415万元,比1970年增长2.21倍。在80年代,工业生产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继续发展。1985年全县国营、集体工业总产值达1721.16万元(1980年不变价),城镇、农村个体工业产值38万元。1990年,全县有国营、集体和个体等工业企业455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1个,集体所有制企业24个,中外合资企业1个,城乡个体户办(含联办)工业企业399个;全部工业总产值6181万元(1990年不变价),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3320万元,比1980年增1.35倍;全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单位50个,年末职工3359人;固定资产原值7543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净值5672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5个,固定资产原值6361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净值4612万元。

2009年,德保县工业主导地位凸显,工业经济稳步提升。2009年,马隘、足荣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000万元,并在足荣工业集中区的五里湾片区推进锰产业开发,着手加快220千伏输变电项目的落实;实施了总投资3.12亿元的华银铝技改工程,5.3亿元的浩元铭、新振、沁源、友钢等硅锰合金项目,7750万元的主流、黄酒、壮宝等保健酒项目,3600万元的海宝水泥等一批发展后势强劲的产业集群项目;与广西金融投资集团签约设立1000万元担保风险补偿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5300万元融资担保服务。华银铝全年实现氧化铝产量131.87万吨,产值23.32亿元,分别较2008年同比增长80.37%和17.6%;工业集中区内的华宏糖厂、德柳锰业、主流酒厂、黄酒厂等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全年共实现园区工业增加值11亿元,在全球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实现企业增产增效的目的。2009年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6.0亿元,较2008年增长152%;全县工业总产值36.79亿元,较2008年增长10.88%;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0.8亿元,较2008年增长10.6%;增加值11.79亿元,增长30.55%;实现主营收入30亿元,较2008年增长22.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8%。

2015年德保县全年完成氧化铝产量217.05万吨,产值53.7亿元,较2014年增长13.09%;涉锰企业完成产量15.7万吨,产值13.34亿元,较2014年增长17.68%;德保铜矿完成产量0.23万吨,产值3.3亿元,较2014年增长33.86%;酒产业完成产量3.1万吨,产值2.26亿元,较2014年增长8%;石材产业完成产量4.1万吨,产值0.36亿元,较2014年增长49%。2015年德保县工业产品质量检验合格率达94.74%。

第三产业

德保县人民在清代以前,从事商业人员很少,据《镇安府志》记载:“郡民男子不习商贾,稍事田作而已。”集市贸易点只有8个。清代以后,外地商人陆续到县内定居并从事商贾,随着商贸增加,清末,天保县集市贸易点增加到27个,嗣后,当地县城和圩场中一些富户也随之操起商业行业。到民国年间,集市贸易点又增加9个,民国36年(1947年)天保县城有大小商号39户,经营种类有文具、熟烟、服装、酒户、车缝、药房、杂货、客店、理发、熟食、纸料等,资本总额国币1326万元。

2009年,德保县在百色市率先创建“信用镇”,率先制定农村支付机具补贴奖励办法,率先搭建农户信用信息平台,率先开办“烟叶保险”,在全区业内率先办理抵押贷款。

2012年,德保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0.2万人,较2011年增长178.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亿元,较2011年增长235.6%。2013年,德保县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00.12万人次,较2012年增长2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2亿元,较2012年增长26%。

社会事业

科技

民国年间,天保县府建设科配农、林技佐人员,负责指导和管理农、林技术事务。

解放后,为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1959年德保县人民政府成立科研室。次年,组建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设主任1人,由县监委副书记兼任,科技员1人。县属各单位建立科技机构,开展科研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县科委被撤销,1972年在县生产指挥部计划小组内设科技员2人。1973年成立科技局,设局长1人,科技员3人。1977年增设工人2人。1978年恢复科委机构,设主任1人(由县革委副主任兼任),副主任1人。1981年9月增设副主任1人,科技员、工人若干人。

教育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通判彭权捐资开始兴建镇安府学,未设教员。各州县入学读书的人很少。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镇安知府陈谟创建秀阳书院,十三年前后于府治东、西、南、北四乡各设一所社学,并设立教授一名管理教育事务。

民国5年(公元1916年)至10年(公元1921年),天保县城(即现德保县)成立育德、达才初等小学、县立大成高等小学、女子小学各1所。16年开始实行男女同校。22年天保县共有初级小学校105所,教员107人,学生4374人,高级小学校24所,教职员42人,学生1314人。24年,天保县有乡中心国民基础学校25所,教职员40人,学生1879人;村国民基础学校249所,教职员225人,学生9736人。26年4月。天保县和敬德县联合办天敬联立国民中学。31、34年天保县和敬德县分别设立国民中学。35年天保县有中心国民学校27所,教员148人,学生4680人;国民基础学校266所,教员268人,学生8247人。36年敬德县有中心国民学校11所,教员77人,学生880人;国民基础学校87所,教员87人,学生2610人。37年,天保县有大专文化程度28人,高中文化程度232人,初中文化程度967人。

解放后,教育事业虽经过曲折的历程,但有了长足发展。1952年,德保县有小学712所,在校学生43236人,有教职工1112人。此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新的成绩,教育事业也有新发展。1957~1958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指示,调整学校布局,加强教育工作。1958年有小学652所,在校学生40973人,有教职工1256人;有初中7所,在校学生3076人,有教职工132人。此后,还改革教育制度,推行“九年一贯制”学制和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半耕半读的半日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劳动实践。对如何搞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了探索,但受到“左”的思想干扰,收效甚少。60年代初遇到国民经济困难,教育事业走下坡路,在校学生锐减,1963年小学在校学生数只25556人,中学生1124人。1965、1966年在校学生数才恢复到1958年数。“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7至1968年,学校师生停课“闹革命”,教师多被当作“臭老九”批判。1969年学校恢复上课,1970~1974年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大队(村公所)设小学附中,取消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招生入学,生源文化基础不一,小学教师充任附中教师,教学质量大大下降,耽误了这一代人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至1980年,教育事业处于恢复时期,1979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小学布局进一步调整。1980年有1190个小学(含教学点),在校学生4362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2.8%,有教职工2374人;中学有21所,在校学生8761人,有教师671人。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学校加强了党的领导,在师生中开展尊师重教活动,注重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教育,学校教学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增长,学校设备大有改善。至1990年各中学和部分完小起了教学楼;小学调整为1022所(点),在校学生4652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5.9%,有教职工2958人;中学23所,在校学生8638人,教职工700人;并有职业中学3所,民族中学1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学生深造,考上大专院校858人,同时为本县培养了一批中等技术人才。

截至2007年,德保县有普通中学1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村级以上完全小学108所,教学点143个幼儿园85所。现有在校中小学生37537人(含中职在校生);现有在职教职工2836人。

体育事业

解放前,德保县民间体育活动由民政科管,学校体育活动由教育科主管。

解放初至1957年,体育活动由教育科主管,具体工作由文化馆负责,1958年设立体育运动委员会,置副主任、干事各1人,主管学校和农村体育。1970年由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宣传小组派一名干事专管。1972年由文教小组派一名干事兼管。同年下半年成立体育小组。由军管代表任组长,配干事1人。1973年下半年撤销军管,成立县体育委员会,配主任1人。秘书、干事、工人、教练8人。1981年配备主任、秘书、干事各1人,教练员5人,工人1人。1983年成立田径、篮球两个体育协会,共有会员61人,其中田径协会27人,篮球协会34人。各协会分别设主席1人,副主席若干人。每协会分设教练、科研选材组。1984年,人员变动,新任命主任1人,会计1人,教练4人,其中篮球、田径、举重各有1名中级教练。到1990年底止,全县通过办业余体校办法,先后向百色地区民族体育中学校输送田径、举重、游泳、水球、拳击、射击、射箭等项优秀运动员47人,向广西体育运动学校输送5名优秀运动员,向广西体育工作队输送优秀运动员4名,在输送的优秀运动员中,多次代表地区、自治区、全国参加上一级比赛,有4名优秀运动员获得国家级运动健将。

环境卫生

2009年,德保县全县废水排放总量869.14万吨,COD排放总量2248.14吨,氨氮排放总量171.64吨,煤炭消费总量113.9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4760.54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2305.37吨,烟尘排放量852.16吨,工业粉尘排放量572.8吨;工业固体废物423.31万吨。德保县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强化环境管理,做好环境综合整治,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改善。全县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节能减排行动取得新成效。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均有所改善。辖区出境断面水质保持良好水平,大气环境保持国家大气二级质量标准。

2009年县城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的二级质量标准;县境内的主要河流水质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地下水水质达到GB/T14848—1993《地下水水质标准》Ⅲ类标准;县城声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的3类标准(即昼间65dB,夜间55dB),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为68%。

历史文化

综述

德保县的文化、艺术活动,历来活跃,民间的戏曲丰富多彩,流传于该县的地方戏剧和歌舞主要有壮剧、木偶戏、末伦、捞虾舞、山歌等,而以壮剧和山歌尤其为群众所喜爱。

歌曲戏剧

德保壮剧属南路壮剧,俗称“呀嗨戏”或“马隘戏”。德保山歌民间叫“吟诗”或叫“唱欢”,在壮家瑶寨,男婚女嫁、劳动生产、逢年过节、谈情说爱等场合,多以山歌来表达喜庆、欢乐、爱情等。壮族山歌分为南路山歌、北路山歌系。南北路山歌都以七言为一句,有平仄、有押韵。南路山歌以四句为一首,以两人为一组合唱,有高低声两部,唱出的山歌高亢、激情、清雅、动听。北路山歌以八句或十句为一首,一般以3至7人为一组来合唱,有高低两部声,歌声雄壮、稳定、悠扬、振奋、引人。山歌历来是采取自唱、对唱、合唱的形式,通过山歌抒发感情、赞颂好人好事、抨击时弊、揭露坏人坏事。在各乡镇歌圩、春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县、乡、村分别举办山歌比赛,吸引成千上万听众,很受群众欢迎。

德保县的文化、艺术活动,俗称"呀嗨戏"或“马隘戏”,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很受群众欢迎,现壮剧常用的唱腔曲调有马隘调、平板、叹调、喜调、哭调、采花、高腔等,拌奏乐器有马骨胡(是主奏乐器),配乐器有土胡、二胡、三弦或秦琴及笛子等。演奏时具有和声色彩,深厚悠扬,悦耳动听,很有民族情感。

壮族马骨胡起源于宋朝,至今有近千年的历史,是珍贵“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骨胡是壮族特有的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其采用马的腿骨作琴筒而得名。起源于德保的壮剧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其伴奏的主奏乐器是马骨胡,而马骨胡艺术的发祥地在德保,主奏曲目为《壮乡春早》,流传覆盖桂粤滇黔及东盟各国。马骨胡音色清脆、透亮、悠扬,音质高亢,富有穿透力,被誉为壮族民间原生态音乐的天籁之音。同时,马骨胡演奏技艺有自成一体的弓法、指法和曲牌。2010年5月,德保县《壮族马骨胡艺术》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2年德保县荣获“壮族马骨胡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目前,《壮族马骨胡艺术》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饮食风俗

德保县内壮、瑶民族风俗各异。饮食风俗有五色糯米饭,打血、筐烫肉、血肠、酸肉、酸鱼、霉干菜、竹棒饮、豆腐团、麦茂、米茂、南瓜甜酒、南瓜鸡、金锅饭、马由炒冷饭、打菜包、珍珠酥、糯米炒油肝、五湖四海、红薯窑、花生窑等。

名优特产

矮马

德保矮马是世界稀有的优良马种,它是世界上最矮的一种马,是世界两大矮马源流之一(另一源流是英国的谢特兰矮马)。德保矮马主要产于广西德保、靖西等县,及百色地区,个头在100cm左右,最矮的仅有85cm。据考证,它是西汉时期"果下马"的后代。其高度在106厘米以下,最矮的仅有85厘米,比世界著名的英国逐马还要矮。

苏铁

德保苏铁(Cycas debaoensis Y.C.Zhong et C.J.Chen)是中国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具极高的研究与观赏价值,1996年由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钟业聪研究员在广西德保县发现的。由于人为原因,其数量已从1998年的2000多株锐减到2001年的1085株,尤其是成年植株数量剧减,由此导致年龄结构趋于幼年化。

八角

德保县气象局一份报告显示,曾有人做过实验,即使在同一个县内,播下的八角种子也不一定能正常生长和发育。德保县地处北回归线上,属亚热带湿润山区气候,冬季不严寒,夏季不酷暑,气候条件恰恰与八角的“生活习性”相吻合。

八角因种植历史久远,没有更新换代,老品种品质退化,影响了产量。德保县从1999年起,采取先试点再上规模的方式,对全县9万多亩八角低产老林运用综合治理办法进行规模改造,效果显著。

德保县所产的八镇安角瓣角均匀,干果透红、香浓,所熬的茴油质地优良。

现正金字塔的假象;雌雄比从1:10变为1:5,这些现状表明德保苏铁的保护刻不容缓。

茴油

德保县出产的茴油80%出口,除了用来制作香水,还用来加工欧洲名酒以及化工、医药产品。一般情况下,50公斤八角叶能蒸出0.5公斤茴油。

新中国成立前,德保县称为天保县,该县用八角叶加工茴油历史悠久,名气较大。长期以来,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没有天保茴油,巴黎香水不香。”现在,德保出产的茴油80%出口,除了用来制作香水,还用来加工欧洲名酒以及化工、医药产品。

八角茴油用途广泛。在前沿时尚界,它是高级香水必不可少的原料;在欧洲名酒产业,它被制成与中国茅台酒齐名的世界十大美酒——茴香酒;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它是香皂、牙膏必不可少的增香剂;在普通人的餐桌上,它让肉更香、汤更美;在化工行业里,它是电镀或涂料的填充剂;在病人的药箱里,它可驱虫、杀菌、健胃、驱风、祛痰、止咳,还能治疗人的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疥癣等。

民国时期,凡广西出销到香港各埠的茴油,都标注“天保牌”商标——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品质更胜一筹的天保茴油,在那时就已经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技术人员经过检测,发现德保县所产的八角瓣角均匀,干果透红、香浓,所熬的茴油质地优良。

风景名胜

镇安府城池

镇安府城池为宋朝为土官官舍。

筑有土城墙,西从今物资局附近沿鉴河北岸筑,至南桥桥头附近,再顺南隆大街往东北转至寅桥(今称中桥)西头,又沿北来的小溪西岸直至今饼干厂后的云山山脚。

岑天保墓

岑天保墓位于马隘乡贤恩村贤里屯与个利屯之间山脚下,离县城10公里,相传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寇乱”,五月二十七日天保率兵征剿,跌山死于此,该山本名响泉山,人民怀其恩惠,遂名之为天保山,思其德遂于墓所建祠祀之,名岑公祠,建有头门三间,正厅三间,两廊各三间,还建有照壁、围墙。光绪十五年(1889年),群众捐资重修。解放后,多次被毁,但过后群众又自觉募捐复建,1986年建成一座水泥砖墙平房共3开间。属县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阁

观音阁在独秀峰的慈云洞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清代和民国年间,供奉祀观音菩萨,一年四季香烟缭绕,磐声袅袅。观音阁右侧,有一天然洞通“天赐岩”,清代时,辄有一黑猿出没于岩口,邑民奉以为神物;洞中天然乳石,如狮似龙,形象万千。抗日战争期间,观音阁曾为群众防空避难所。解放初,为县委档案存放处和重要会议地。1970年县电信局拟在此建超声载波,把观音阁拆掉,炸石清基,后因计划变更移建它地。1981年在原址建叠翠亭及回廊。属县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灵阁

观音阁在独秀峰腰,同治十三年(1874年)知府英锐捐建,清代为郡民供奉文昌、关帝。1981年维修。属县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山

云山为县城主峰,屏立于县城北面,海拔875米,山体为石灰岩山质。山峰秀拔,肩交独秀峰,肘腋莲城。明代时筑有小蜿蜒至顶峰。山上奇石嶙峋,如云髫玉笋。山中古榕盘桓,老柏苍森,彩禽啁啾。山之左面,有响泉水环抱,右有灵泉紧裹,并有宛若翠屏飘玉带的鉴水潆洄于东南面。

西湖迥澜

西湖迥澜俗称小西湖,位于德保县城西西山脚下,离县城2公里,鉴水河流经那里,被西山一臂挡住,绕了一个大弯,形成一泓平静小湖,为国家AAAA级景区。湖西岸是一个100多户的大沐屯村庄,东面尽是翠绿的田亩,东南有道长70多米,高5米的天然落差。

吉星奇洞

吉星奇洞面积8000多平方米,游程4公里,由序洞、龙王宫、九天通道、惊天大宫、摩天洞等组成,还有1公里长的地下河,为国家AAAA级景区。 [1]

红叶景区

巴头乡多勾红叶景区是以红枫为主的山区树林。12月至1月,枫叶红似火,“霜叶红于二月花”,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2]

荣誉称号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视频

德保县2018年招商形象宣传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