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托马斯·桑卡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托马斯·桑卡拉(照片)原图链接来自 个人简历网 的图片

托马斯·桑卡拉(Thomas Sankara)(1949年12月21日——1987年10月15日)布基纳法索前总统、政治家、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泛非主义理论家、国务活动家、军事家。1983年8月4日——1987年10月15日任布基纳法索总统。他被称为“非洲的切·格瓦拉”。

1983年,桑卡拉发动得到人民广泛支持的“八·四革命”夺取政权,以消除腐败和前法兰西殖民帝国影响为目标。执政后雄心勃勃地立即启动在非洲大陆进行社会和经济变革尝试的计划。把国名从法国殖民时代的“上沃尔特”改为“布基纳法索”,象征国家的自主和重生。他的外交政策以反帝国主义和回避外援为中心,推动削减恶债、土地和矿产资源国有化,避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干涉和渗透。他的国内政策侧重于消除饥荒、粮食自给和土地改革;重视教育和公共卫生,在全国开展扫盲运动,为250万儿童免费接种疫苗;大力开展绿化工程,抑制萨赫勒地区日益严重的荒漠化;倡导妇女解放和自由,提高女性社会地位。为实现激进的社会变革,他越来越以独裁铁腕治理国家,禁止工会和新闻自由,镇压反对派和异见者,通过人民革命法庭惩办贪官污吏、反革命分子和懒惰怠工。他推崇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古巴式革命。

桑卡拉的自力更生的非洲革命得到布基纳法索大部分贫困百姓的拥护,但触犯了人数虽少但势力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中产阶级、传统领袖和前宗主国法国及盟友科特迪瓦的利益。1987年10月15日,桑卡拉在政变交火中殒命。[1]

投身军旅

1968年,19岁的桑卡拉投身军旅,先后就读于瓦加杜古预备军事学校、卡焦戈军事学院、喀麦隆雅温得联合军事学院军官训练班。

1970——1972年在马达加斯加安齐拉贝军事学院学习,并以优异成绩荣获军官军衔。在马达加斯加学习期间,他亲眼目睹了1971年人民起义和1972年菲利贝尔·齐拉纳纳政府倒台,他还阅读了卡尔·马克思列宁的著作,这些都对他的政治观点和激进革命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72年回国后在驻瓦加杜古南边的波城伞兵突击队任指挥官,之后又赴法国空降兵学校学习。

1974年上沃尔特与马里两国军队在有争议的苏姆沼泽地区发生”闪电战“时,他因作战勇敢和作风廉洁赢得赞誉,被称为上沃尔特的英雄。1976年任驻波城伞兵突击队司令,晋升为上尉。同年赴摩洛哥拉巴特伞兵中心受训。在摩洛哥,桑卡拉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激进的年轻军官,包括布莱斯·孔波雷、亨利·宗戈、让-巴蒂斯特·布卡里·林加尼进行了串联。

红色上尉

1980年11月,赛耶·泽博上校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拉米扎纳政权后,托马斯·桑卡拉于1981年9月进入政界,任赛耶·泽博军政府新闻国务秘书。在赛耶·泽博统治期间,桑卡拉与孔波雷、宗戈、林加尼等人秘密结成”共产主义军官团“,开始参与政治活动。在职期间,桑卡拉牢牢控制国家电视台大权,通过“直播”使电视成为真正的宣传工具,这在当时几乎被认为是非洲的创举。后来,桑卡拉因宣扬新闻自由而与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泽博发生分歧。1982年4月23日,他在瓦加杜古举行的非洲国家负责电影工作的部长会议上讲话,表露出他与泽博政权的分歧。他说:“禁止人民说话的人该倒霉了”,“没有言论自由,就没有电影,也就谈不上自由”。这番言辞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被视为为政治自由化鸣锣开道。同年5月,托马斯·桑卡拉被迫辞职,接着被逮捕和禁闭两个月,后被送到西北部的德杜古军营,开始过半流放生活。从此,桑卡拉与泽博军政权彻底决裂。

1982年11月7日,托马斯·桑卡拉与少校军医让-巴蒂斯特·韦德拉奥果联合发动军事政变,他们率领一批伞兵,乔装成足球运动员,把冲锋枪藏在大旅行包中,神出鬼没地潜入首都瓦加杜古,包围了总统府、国家电台、宪兵队驻地。最后,在几乎未遇抵抗的情况下,推翻赛耶·泽博军政府,接管了国家政权,组成最高国家权力和决策机构“拯救人民临时委员会”。1983年1月10日,托马斯·桑卡拉被任命为政府总理。面目清秀、年方33岁的桑卡拉上尉在全国军民中深孚众望,多年的军事理论教育和戎马生涯把他造就成一名赫赫有名的指挥官,此时,他已登上了国家政治舞台的中心。

1983年起,托马斯·桑卡拉因主张对私营经济实行国有化以及同利比亚建立更密切关系等与国家元首巴蒂斯特·韦德拉奥果政见分歧日渐加深。韦德拉奥果推行比较务实和温和的政策。而桑卡拉则更为激进,他利用其势力和影响,对内力主“彻底改造上沃尔特”,坚决打击传统势力、老政客和剥削者,走“进步”道路;对外强调摆脱新殖民主义控制,主动向一些“进步国家”靠拢,发展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派政见的分歧和矛盾逐渐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1983年4月,桑卡拉未经韦德拉奥果同意邀请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访问上沃尔特,使韦德拉奥果强烈不满。1983年5月17日,巴蒂斯特·韦德拉奥果发动“宫廷政变”,将桑卡拉逮捕并解除其总理职务,结果激起桑派势力的强烈反弹,双方几乎兵戎相见。同年6月中旬,桑卡拉获释。

八四革命

1983年8月4日,托马斯·桑卡拉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巴蒂斯特·韦德拉奥果政权,史称“八四”革命。8月4日深夜,前总理托马斯·桑卡拉上尉、救委会常设书记处总书记让-巴蒂斯特·布卡里·林加尼少校等人在精心策划后,领导驻波城伞兵突击队和瓦加杜古部分准军事部队发动武装政变,在瓦加杜古市中心、南郊,尤其在总统府、电台大楼、警察总部和一些街巷与忠于韦德拉奥果政权的部队展开激战。政变部队控制电台后,桑卡拉在电台宣布,推翻了韦德拉奥果“傀儡政权”,成立了以桑卡拉为首的全国革命委员会(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并控制了局势。全国革命委员会要求全国各地成立它的基层机构,以便参加伟大的爱国斗争和阻止国内外敌人危害上沃尔特人民。8月5日凌晨,敌对双方停火,政变部队控制了前国家元首韦德拉奥果的住所、总统府、警察总部、邮电总局及瓦加杜古合成团驻地。战斗造成13人死亡、约15人受伤(包括6名法国侨民)。

这一天适逢上沃尔特独立23周年,全国革命委员会宣布:按照惯例,全国放假一天,以使全国人民支持革命。瓦加杜古居民欢天喜地地庆祝节日。桑卡拉看望了被软禁在家中的让-巴蒂斯特·韦德拉奥果。桑卡拉说,韦德拉奥果呆在家中,由士兵“守卫”,为的是保证安全。他还说,新政权对“救委会的重要人物未采取任何特别措施”。他指示前政府各部秘书长在新政府组成以前,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桑卡拉的政变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首都瓦加杜古、第二大城市博博-迪乌拉索和瓦希古亚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游行者大多为青年,他们高呼“革命万岁!”、“桑卡拉万岁!”、“打倒帝国主义!”、“桑卡拉!”、“桑卡拉!”等口号。1983年8月8日,托马斯·桑卡拉解散了前政府,会见了各部文职人员,要求他们在新内阁组成之前继续工作,但不得作出重要决定。同日,桑卡拉的反对派——武装部队原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总书记约里安·加布里埃尔·索梅上校和德杜古伞兵突击队司令菲德尔·盖布雷少校被逮捕,后软禁在瓦加杜古城一所别墅内。9日深夜,新政权挫败了一起未遂反政变,被软禁的加布里埃尔·索梅和菲德尔·盖布雷企图逃跑被卫兵击毙。

事实上,新政权尚未完全、牢固地控制全国军队和局势。托马斯·桑卡拉下令改编武装部队,成立“全国武装部队最高指挥部”,取代“全国武装部队总参谋部”,任命让·巴蒂斯特·布卡里·林加尼为负责人,组建第四、第五兵团,分别驻防在法达恩古马和与加纳共同边界附近,还把共和国卫队改编为“革命国民卫队”,及时任命了新领导人,掌握和控制了军队。桑卡拉表示,上沃尔特要调整同前宗主国法国的关系;上沃尔特不接受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支配。他透露,将改组武装部队,清洗其中的“反革命分子”。

桑卡拉称这起政变是一场“人民民主革命”,是在上沃尔特建设一个自由、独立、公正和繁荣社会的开端。因而这起军事政变亦称“八四”革命。“八四”革命有着深刻的国内双重背景,其中托马斯·桑卡拉与巴蒂斯特·韦德拉奥果两派发展到势不两立是酿成政变的直接原因。1983年“五一七”事件后,利比亚驻上沃尔特外交官鼓动桑卡拉的支持者到加纳接受利比亚的援助。利比亚在乍得设立“上沃尔特革命之声”电台,号召上沃尔特人民推翻韦德拉奥果政权。政变成功后,桑卡拉立即给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打电话通报有关情况,受到卡扎菲的称赞。卡扎菲主动派飞机向桑卡拉政变当局运送武器装备。

国家元首

1983年“八四”革命后,托马斯·桑卡拉任全国革命委员会主席和国家元首,1983年8月24日,新政府成立,桑卡拉任政府首脑兼内政和安全部长。新政府成员中有15名文官、5名军人,平均年龄约30岁。1984年8月3日,桑卡拉宣布将殖民时期沿用至今的原国名“上沃尔特”改为”布基纳法索“(即”尊严的土地“),布基纳法索民主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年9月改组政府后任全国革命委员会主席、共和国总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985年当选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首脑会议主席。

1984年11月正式访问中国。

托马斯·桑卡拉执政后明确表示:布基纳法索进行的是一场“人民民主革命”,“这场革命视资产阶级为对象,以工农大众为动力”。他把“为人民服务”定为全国革命委员会的座右铭。桑卡拉说:“我们在布基纳法索的革命是对整个人类历史上革命经验的一次总结。我们希望成为世界革命的继承者,为第三世界人民的解放而斗争。我们从美国革命中吸取经验教训,法国大革命告诉我们人的权利,伟大的十月革命带来了无产阶级的胜利并使实现正义的巴黎公社的梦想成为可能。”

托马斯·桑卡拉认为自己的革命思想的源泉来自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和加纳革命领袖杰里·约翰·罗林斯的样板。他大力倡导“人民民主革命”,革命思想的核心是反帝国主义

内政外交

托马斯·桑卡拉的国内政策主要集中在反腐败斗争、推广植树造林、消除饥荒、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提出发展“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方针。桑卡拉经常发表演讲,抨击许多不合理现象,并愤慨地指出:“官员的孩子稍患感冒便可免费去巴黎治病,而农民却连一瓶最普通的药都买不起”,“这种现象再也不能下去了!”桑卡拉下令成立各级人民革命法庭,严惩贪官污吏,没收前政权头面人物的财产归人民所有;桑卡拉最早提出了构筑“绿色长城”的设想,即在撒哈拉沙漠南面建立一个横跨非洲东西海岸的绿化带,以阻隔沙漠的吞噬。1983年至1987年执政期间,他带领国家与沙漠化不懈抗争。非洲联盟于2005年7月决定采纳这个“绿色长城”项目。

托马斯·桑卡拉还主张进行土地改革,通过重新分配封建地主的土地给农民以平均地权,中止农村人头税和土地租金,增加粮食产量,小麦产量从每公顷1700公斤增至3800公斤,基本实现粮食自给;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严格控制生活必需品和医药价格。将开展全国性扫盲运动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促进公共健康,为250万儿童免费接种预防脑膜炎、黄热病和麻疹的疫苗;他还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公路和铁路建设计划,以“配合国家一体化”;桑卡拉还提出在地方每一个村子建一个诊所和建设超过350所社区学校。

政府限制和削弱部落酋长的许多传统权力,如他们有权接受贡赋献纳和为他们进行义务劳动。桑卡拉仿效古巴模式,建立各级保卫革命委员会,形成群众性政治军事组织。桑卡拉政府还发起了一种以“为全国人民服务”的征兵形式。两者都是制衡军队的力量。

桑卡拉还倡导妇女解放和发展民族文化。他说:“革命和妇女解放是一体的。我们不认为妇女的解放是出于一种慈善行为或人类的同情心使然。这是革命胜利的一个基本要件,女性撑起了天空的另一半。”提高妇女地位是桑卡拉的一项明确目标,他的政府机构中有大量的女性公职人员,这在西非是前所未有的进步政策。政府明令禁止女性割礼,废除强迫婚姻和一夫多妻制,鼓励妇女外出工作和接受教育。桑卡拉也积极促进人口控制,并号召丈夫去市场和做饭,以体验妇女生活的辛劳。此外,桑卡拉还是第一位任命妇女担任内阁重要职务的非洲领导人,并积极招募女性入伍参军。

桑卡拉政府也是非洲国家政府中第一个公开承认艾滋病疫情是非洲的严重威胁。

在对外政策方面,托马斯·桑卡拉奉行不结盟和睦邻友好的政策,强烈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外部势力插手非洲事务,主张加强区域性合作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但他坚决拒绝带有束缚性的国际援助,他说:“他们喂你,就会控制你。”桑卡拉在非洲统一组织等国际讲坛上大声疾呼反对新殖民主义通过贸易和金融对西非的渗透。他呼吁非洲国家结成统一战线拒绝偿还外债。他认为,穷人和被剥削者没有还钱给富人和受剥削的义务。

政变而亡

1987年10月15日,布基纳法索总统府国务部长兼司法部长、第五军区司令布莱斯·孔波雷、国务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让-巴蒂斯特·林加尼、经济发展部长亨利·宗戈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桑卡拉政权,托马斯·桑卡拉总统在政变交火中身亡,年仅38岁,葬于瓦加杜古市郊的达格诺昂公墓。桑卡拉死后,他的遗孀带着孩子流亡国外。而孔波雷在夺权后,几乎全盘推翻了桑卡拉的既定国策,重新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获取援助资金恢复“破败”的经济。

关于托马斯·桑卡拉的真正死因一直存在争议。孔波雷将桑卡拉的被杀描述为“意外事故”,但是这种说法没有多少人相信。桑卡拉总统的遗孀马丽亚姆·桑卡拉一直在呼吁对孔波雷总统进行调查,直到2006年4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仍在对布基纳法索政府不能正确解释桑卡拉的死因表示谴责。2007年10月15日,托马斯·桑卡拉遇害二十周年之际,在布基纳法索、马里、塞内加尔、尼日尔、坦桑尼亚、布隆迪、法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地均举行了纪念仪式和活动。

人物作品

托马斯·桑卡拉主要著作有《托马斯·桑卡拉论:布基纳法索革命,1983—1987》、《我们是世界革命的继承者:布基纳法索革命1983-87演讲集》、《妇女解放和非洲自由的斗争》。

人物荣誉

托马斯·桑卡拉曾荣获古巴“何塞·马蒂”勋章(1984年)。

人物评价

桑卡拉出任总统时不到34岁,去世时还不到38岁,他短暂的政治生涯留下了令人敬佩的事迹。他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坚定不移地支持非洲和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满怀希望寻求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他决心要在布基纳法索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但20世纪80年代中非洲相当困难的经济形势使他不得不首先为摆脱经济困难而奋斗。

他为国家的极端贫穷落后和人民的疾苦焦虑,为布基纳法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生活清贫、为政清廉,因而被人们称颂为世界上最清廉的总统。这是对他短暂而充满战斗激情的一生的最高评价。

视频

托马斯·桑卡拉 相关视频

burkinabe bounty 布基纳法索的生态农业
布基纳法索总统卡博雷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