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收藏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收藏印 原图链接

收藏印书画鉴定是有很多的帮助的。一则可以被用于证明书画作品的流传经过情况。将收藏家的时代排列一下,便可弄清楚它的传世经过,即前人所谓的“流传有绪”。其次,有几位鉴赏家如明代袁枢和清代的梁清标、安岐的眼力相当高,凡经过这三人盖过鉴赏印的书画,绝大多数是精品。另外,收藏印至少可以为推断作品的下限年代提供可靠的依据。如一幅画有宋徽宗的收藏印,就可以确定此作品最晚也是北宋的;如有张丑的收藏印,就可以说最迟也是晚明的;如有梁清标的收藏印那么便可推知:这最迟也是清朝初年的作品。

历史背景

书画钤印用于收藏,最早见于北京图书馆所藏的南北朝写本《杂阿毗昙心论》卷中所钤“永兴郡印”朱文方形官印。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著录有“张氏永保”、“永存珍保”、“永存珍秘”、“彭城侯书画记”等印记,因此,从流传下来的书画真迹和文献记载可知,关于收藏印在唐代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了。

现存古代著名的书画上一般都有很多收藏印,如果我们将一幅画上的印章进行排列就能看出此画的流传经过。

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已经设立专门收藏法书、名画的机构。唐代御府收藏机构所用收藏印为:"贞观"、"开元"、"元和之印"等年号印。并有收藏处所名称印"翰林之印"、"弘文之印"。五代时南唐内府收藏印为"集贤院御书印"、"建业文房之印"、"内合同"等字样。北宋时徽宗宫廷收藏丰富,机构制度完备。对搜求入藏艺术品并著录成书《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南宋高宗内府收藏印章为:"乾挂文元印"、"希世藏"、"绍兴"、"睿思东思"、"内府书印"、"内府图书"等。金代章宗内府收藏印有:"秘府"、"明昌"、"明昌宫玩"、"御府宝绘"、"内殿图书"、"机暇清"、"机暇清玩之印"等。元代收藏印有"皇姊图书"、"皇姊珍玩"、"天历之宝"、"天历"等。明初洪武年皇室收藏书画将存档与书画作品结合:"典礼纪察司印",而有"半印"之称。清代历代皇帝都有收藏印。内府收藏古代名贵书画都加上皇帝御览之宝,或古代书画作品存放宫殿名印。历代私人收藏家一般也备有多方收藏印,印文除姓名、别号、斋堂名号、吉语诗文印,还有曾经鉴赏、过目、审美等类字样。公私收藏印虽不具备印信作用,但对了解书画作品流传情况,尤其是有些收藏家与画家,书法家为同时代人,有些收藏家具有较高的鉴赏水平。他们的鉴藏对了解作品内容、形式、考订作品真伪,有参考价值。

但是,收藏印与书画家的印章一样,也并不一定可靠。既然后人能够拿着书画家的遗印作伪,自然也会拿收藏家的印章作假。越是著名的收藏家的印,越是有人仿制,象项元汴的“天籁阁”等图章不知被人翻刻过多少次。何况,古代的收藏家的鉴赏力、判断力总是有局限的,即使果真是他收藏过,所钤的印也是真的,那么也不见得全是真迹。今天的书画鉴定仍然需要我们去全面的加以分析、考察,不能只凭藏印去定真伪。

用印学问

收藏鉴赏印在使用时,应从各方面加以注意,如形制、内容、位置、印泥、手法等均须用心揣磨,殚尽心力,务求精到。

一般来说,收藏家们大多眼力较高,对于用印较为讲究,盖印的位置也较为妥当,所以,作品经他们之手加印之后,一般都能锦上添花,亦可以作为鉴定的凭证。

比如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书画鉴赏能力尤为精湛,为当时同辈中的翘楚,他在《书史》中记录了许多鉴藏印。此外,他还论及治印与用印的问题,如“印文须细,圈须与文等”。凡是经过米芾收藏过的书法名画,上面都有他的印记。故宫所藏褚摹《兰亭》,他一连钤了七个印。

米芾跋褚摹《兰亭》 原图链接

但是也有珍贵的字画,被一些自命风雅、好古而不识古者胡乱题跋用印,贻笑大方甚至使原作不堪入目。乾隆皇帝便属于这群人,他占有欲望特别强,在他统治的六十年里,全国传世的名迹基本上都进入内库,并进行鉴别整理。乾隆的收藏印也非常之多,达几十方,常用的有三玺、五玺、七玺。由于考据轻率,鉴别未精,往往真伪颠倒而贻笑大方。

据传:“乾隆得了一卷仿得很不像样的黄子久《富春山居图》,作了许多诗、题了若干次,后来得到真本,不好转还了,便命梁诗正在真本上题说它是伪本。”(见启功《书画鉴定三议》)。上海博物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中的元钱选《浮玉山居图》卷,所钤收藏、鉴赏印多达三百余方,其中引首、隔水及跋尾处达二百六十多方,而乾隆在该画身跋诗外,还钤上“古稀天子”、“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稀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宸翰”等十方印,其兴之所至,一味地钤盖,且所钤位置多有失当之处,以至严重地破坏了画面的整体效果。

乾隆印迹图 原图链接

由此可见,题跋用印是一门严谨且高深的学问,须十分地审慎,而不宜草率。诚如徐建融先生所指出的:“庸手是无法措手其间的。”*[1]

参考资料

  1. 闲情偶的. 用印是一门严谨且高深的学问——篆刻名家张奕辰谈书画收藏印. 2018-08-04 [19 三月 202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