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昌黎县韩文公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韩文公祠[1]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位于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双旌石”下。笔架山或称东山,又因韩愈而称韩山。韩祠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古朴典雅,肃穆端庄。祠内梁间遍挂名家题写匾额,沿壁则环列历代碑刻40面,其中不乏书法珍品和研究专访文史的珍贵资料。2006年5月25日,韩文公祠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关于它的著作有《潮州韩文公庙碑》等。

景区简介

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年间,建在城南7里。苏轼曾撰写了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 。韩祠在元、明两代屡经修营,不下20次。祠宇据地高旷,构造古雅。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筑在比前进高出几米的台基上,内供韩愈塑像。堂上有对联:“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岭娇;到官才八月,潮平鳄诸,于今香火遍瀛洲。”祠内有历代碑刻36块,其年代最早者即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从城南移此,置正堂南墙下。祠内前后二进梁柱,还分悬今人为重修韩文公祠所题写的匾额。韩祠倚山临水,肃穆端庄。1988年,原侍郎亭旧址又新建了“侍郎阁”(韩愈曾任刑部侍郎,人称“韩侍郎”),占地328平方米,系双层垂檐建筑。其下层为展览厅,上层辟为“韩愈纪念馆”,阁前石砌平台正 中有2米多高的韩愈平身石像1尊。

原韩祠始建于宋真宗成平二年(公元999年),由潮州通判陈尧佐于金山麓夫子庙正室东厢辟建“韩吏部祠”,元祐五年(1090年),知州工涤迁至城南七里,苏轼为其撰写了《潮州昌黎伯文公庙碑》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常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建于此,遂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


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调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

韩文公祠倚山临水,环境清幽。回柱三门石坊上书刻着“韩文公祠”四个字,从右门入,牌坊后甬道右侧,辟建近百米碑廊。从国家各级领导人和海内外知名书画家惠赠或留题的近500幅墨宝中,选404幅,勒石镌刻,与祠内古碑交相辉映,令千年古祠更加庄重典雅、文气斐然。

韩文公祠是一座肃穆端庄的祠宇,正殿中央塑韩愈像,两旁塑侍从张千、李万。祠内石柱镌刻对联、四壁环生历代碑刻40面,记载着韩祠的历史和韩愈治潮业绩以及颂扬韩祠的诗文。正殿左侧有碑刻“功不在禹下”,这句话本出自韩愈的文章。在古代神权、皇权的双重压抑下。他认为治人的思想比治水还艰难,用此称赞孟子传播儒家思想的功绩不比大禹治水低,后人反过来引用他的话来赞颂他。

历史沿革

韩文公祠,即韩愈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由于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门寺佛骨到长安供奉的建议,触怒了皇帝,被令处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讲情,改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在通判陈尧佐的倡导下建立韩祠。苏轼为此写下了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记》,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遂成天下定论。祠堂现有三层殿阁。正门是胡耀邦题写的匾额,进入正殿的蹬道,使人一步步仰视韩愈塑像前进,令人肃然起敬。塑像为经考证确定的韩愈塑像(过去多将唐代韩熙载错当成了韩愈),周围为历代韩祠碑刻和韩愈笔迹。饶有趣味的是“传道起文”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种读法。庭园有碑廊,保存现代名人评价韩愈的书法碑刻。后山腰为侍郎阁,阁前有韩愈石雕头像,阁内辞为韩愈生平展览馆。

以“昌黎”为郡望的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谥号“文”,人称“韩昌黎”,又称“韩文公”。在历史上,国内建有祭祀和纪念韩愈庙宇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为韩愈的家乡河南孟州,一为韩愈曾任刺史的广东潮州,再有就是与韩愈的郡望“名同而地异”的河北昌黎。其中昌黎在明朝时先后建有两座韩文公祠,一座在昌黎县城,一座在昌黎城北的五峰山上。

今昌黎地得名“昌黎”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因其同古昌黎有着相同的名称,在明朝建立初始的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曾在县城修建了一座韩文公祠。到明朝末年即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驻守山海关的山石道范志完昌黎拜谒韩文公祠,在游览城北神奇而古峭的碣石山时,发现主峰仙台顶之东的五峰山“天生文笔峰”,遂力主在五峰山半山腰又修建了一座韩文公祠。五峰山韩文公祠环境幽雅,景色秀美,建成后变成了碣石山中又一游览胜地。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在其壮烈的一生中,曾多次来此游览、山居,在此写就了多篇著名的诗文。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后,五峰山韩文公祠因与李大钊烈士的英名紧紧相连而闻名遐迩。

岁月流逝,后昌黎的两座韩文公祠相继拆毁,城里的韩文公祠未得复建,城北的五峰山韩文公祠于1987年得以修复。修复一新的五峰山韩文公祠坐落在昌黎县城北偏西10华里的奇峰险岭之中。其地山雄水美,风光旖旎。五峰山为碣石山十景之一,名“西嶂排青”。这五座山峰峭拔高耸,比肩并立,环列如椅;远望若诸友挽臂,近观如五指伸天。韩文公祠建在北峰前的“椅”座上,背依一堵巨大的峭壁,前临树木丛生、泉流淙淙的深涧。横截山腰的坝台巍巍高矗,韩文公祠的正殿居于比较宽敞的坝台显要部位,其东设有三间客厅,其西建有两间耳房,依山就坡筑有石墙、山门。客厅后面的峭壁根处涌有“玉液泉”,泉井虽深不足丈,却常年玉液满盈。重修一新的韩文公祠恢复的是历史旧貌,正殿供台上重塑有韩愈全身彩色泥像,龛顶悬有当代著名文学家叶圣陶手书的“百代文宗”匾额,东壁挂有传为韩愈手书的“鸢飞鱼跃”拓片。留下革命先驱李大钊不少不眠之夜的客厅,亦基本复现了原貌,墙壁上镶嵌有镌刻《昌黎山景图》和明末主修五峰山韩文公祠的范志完《游水岩歌》 、清初著名诗人宋琬宿五峰山》等诗文的石碑,供游人观赏、品味。五峰山韩文公祠重现于古老碣石的群山深处,迅疾成为北国著名的旅游城市——秦皇岛市独具韵采的旅游景区之一,十几年间接待的八方游客已达10万人。

五峰山韩文公祠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及纪念韩愈的重要建筑,被确定为河北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3月5日,又被列为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祠堂内外经过进一步整修,显得更加清秀、幽雅。

景区文化

韩文公祠,简称韩祠。韩祠约建于公元999年,距今千年有余,是中国现存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宇。其存在,对于中华文学文化都具有巨大研究意义。


韩文公祠石牌坊,位于韩祠正门石甬道起端,为四柱三 间式白石坊。坊文韩文公祠四个大字系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手书。站在坊前放眼望去,韩祠的青绿色藏于青山绿叶之间,给人清淡端肃的感觉,而屋脊高峻,居高临下却又让人感到雄伟巍峨。

韩文公祠的建筑古朴典雅,在祠址的选择和整个建筑布局上,尤为成功。曾楚楠先生在《韩愈在潮州》一书中对韩文公祠的建筑艺术和布局有非常好的论述: “其一,(韩祠)获得了水色山光护古祠的良好景观;其二,主体建筑正处于 笔架山主峰的中轴线上,盖建时又让主座后退紧靠山峰,使左右的象山、狮山现得前突,成拱卫环抱之势,从而增添了祠宇肃穆幽深的环境气氛;其三,是把高 度定在海拔四十米左右,恰到好处地构成了令瞻仰者肃然起敬的仰视角度;……”

祠后乃两层侍郎阁,第二层门口有石刻韩愈半身雕像。与正座塑像不同的 是石像给人一种坚毅、挺拔的感觉:一络胡须随风飘起,两道剑眉直挑发鬓,眼光深邃傲视长空。细细的看了很长时间,总觉得石像更能体现韩愈爱民的形 象,换言之,侍郎阁的石像更能刻画韩愈在潮时风尘仆仆的亲民性。所以,也可以这么说,正座的韩愈是属于整个中华的韩愈,而侍郎阁的则是属于潮汕自己的韩愈。

不可否认,历史不会因人而改变,但人对历史却 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种精神乃至一种文化会因着人的传承而百世未衰。在潮汕文化发展史上,韩愈确实有过独特的不可低估的贡献,江山易姓为韩的事实 就是韩愈在潮人心中崇高威望的最好证明。一座名胜抑或一个地方,不是因为历史尘埃的厚重而显得深厚,而是有可供研读的历史的文化遗留下来,有历史的巨人定格某一

时代的精神,追根溯底就是有时代的精神影响一代代人的思想,成其所谓的古、名。韩文公祠、潮州以至潮汕就是这样,有一位象征意义的韩愈入潮八月,加深了潮汕文化的底蕴,浇灌得潮汕文化根深叶茂,从而给后世潮学研究留下永远参不完的学问。

而韩愈的这种精神,不是肤浅的停留在具体的办了多少事,构筑了多少形象工程。在韩祠的碑刻中有一篇祖植椿撰写的《重修韩祠碑》,跟其他的记载重修韩祠的碑文一样,包括苏轼写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都无不是对韩愈进 行了歌功颂德,对重修韩祠的有心人进行了追捧赞颂。但是,这一篇中有一段写的非常好,可以大概的概括韩愈的这种精神:

“夫人一生事业,不在于得意有为而后为之。即死生患难中,其关于国计民情 者,未始不可为也;……,当其谏迎佛骨来潮也,所谓不得于君,刁然以忧惧之 身,远窜荒陬之地,宜人将痛哭罔暇,自信患难有不可解,死生有不可必之时。 而公则义命安之,不鄙顽俗,师属赵天水首铎文教,……”

韩愈之所以比其他历代入潮官员尤值称颂,不是因为其他官员毫无建树,而最重要的是韩愈在短短八个月的时间里,顺应历史潮流,弃个人切肤之痛于不顾,把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付诸于实实在在的为民办实事的行动中去,延师兴学、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等等,言传身教,对潮汕的物质、精神文明的发展起到史无前例的拉动。

唐代的潮州是一处相对较荒凉偏僻的蛮烟瘴地,是惩罚罪臣的流放场所。五 十一岁的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是其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挫折,按照当 时的人均寿命来说,五十一岁已经是离死不远了,再加上一路山水跋涉,这时的韩愈已然心力交瘁,差不多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于是在赴任途中对前来送行的侄儿留下了遗书般的诗句: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政治前途眼看已成泡影,挫折带来的家庭不幸,也一齐降临到这个已知天命的封建官员身上。在这样一种凄凉的心境下,和这样一个远京师的荒蛮之地,我们还能指望韩愈在漩涡中造福一方吗?而韩愈还能期望让封建君主看到自己斐然的政绩吗?还是置身世外,度过一个平安、坦然的晚年!文起八代之衰文章已经足够让你名垂千古。中国文化会记得你,历史会记得你。但是韩愈不是的。儒家文化中那些关于为人、处事、治国的思想早已刻在韩愈心中,并在潜移默化中支配着他的为官、立身,大胆进谏是这样,因为进谏而被贬潮州后仍是这样。儒家学说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奉为正统,从西汉初年,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一直到隋唐,成了传统知识分子进仕的指定教材,其价值观在整个社会的影响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作为知识分子的韩愈,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包括忧患精神、笃行精神,在其身上体现为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和忧国忧民、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骨子里头的这个东西,促使他不管是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在追求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价值实现。所以,他到任后即以振兴文教为首务,化腐朽为神奇,在潮七、八个月间,开启了边远州郡的一代文风,开创了潮汕文明不老的传说。

孤臣羁旅,独占江山。正是韩愈积极入世的精神影响了其身后潮汕千年文化,促进潮汕爱国爱家、勤劳善良、艰苦奋斗的淳朴民风的形成,受到历代的景仰和后世的标榜,以至潮州江山易姓为韩。

一座建筑物,一个名胜景点,或者一座名城,让人们留恋的不是其可观性有多大,或者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多高,更重要的是因着文化,探求文化的根源,让我们从中找到一种人格的精神、文化的精神,告慰故去的精神的传承者,激励后来的精神的发扬者。

艺术范例

韩文公祠确实可以作为潮汕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范例。

唐元和十四年(819),刑部侍郎韩愈因为谏迎佛骨,触怒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治潮八个月,对潮汕文化的发展,影响至为巨大。他的名字在潮汕妇孺皆知,对他的庙祀也发生得很早。《永乐大典》卷5343引《三阳志》说: (潮)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韩公始也。公刺潮凡八月,就有袁州之除,德泽在人,久而不磨,于是邦人祠之。

潮州的第一座韩文公祠,是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通判陈尧佐在金山麓创建的韩吏部祠。元祐五年(1090),知州王涤把韩祠祠址迁徙到潮州城南,苏轼为他撰写了《潮州韩文公庙碑》,这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随着文章的广泛传播,潮州韩文公祠也广为人知。

韩文公祠迁到潮州城东韩山西麓,在南宋。具体时间,元朝人已经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淳熙十六年(1189),由知州丁允元迁来(何民先《重建水东韩庙记》)。一说知州李迈已经将韩祠建在韩山(赵孟仆《重建潮州韩文公庙记》),李迈任潮州知州,在绍兴六年到八年(1136—1138),比丁允元要早50年。后人却大多采用前一种说法。自元代以后,韩山的文公祠曾经多次毁废,又多次维修或重建。清代最后一次大修,在光绪十三年(1887)。现在韩文公祠的主体建筑,大致还保留着当时的形态。

相关内容


潮州市侨联消息,日前,广东潮州市侨联以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为契机,组织党员干部到韩文公祠——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过一次特别的组织生活会,接受勤政廉政教育。

韩文公祠是纪念唐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的祠宇,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韩愈因罪贬潮,他并没有消沉,积极地投入新的工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韩愈治潮八月,一心为民,办学兴农,驱鳄释奴,功绩彪炳,赢得了潮州人民的万世尊崇和景仰。

高山仰止,瞻仰着韩愈塑像,参观碑石、文物,听讲解,在场的党员都为韩愈廉政为民、务实高效的精神所深深震撼。潮州市侨联主席杨锡铭说,对于新时期领导干部来说,韩愈的精神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他希望机关党员通过参观学习,启发认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勤政廉政,把维护侨界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侨界群众办好事实事,促进侨联事业的发展。

通过参观学习,党员干部们纷纷表示,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为推动侨联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人物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韩愈唐代诗人

朱啸宇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一。唐代诗人,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合称为“唐宋八大家”。现在已经得到考证,韩愈祖籍河北昌黎县

生平介绍

韩愈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等。

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山阳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送穷文》、《进学解》、《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南山诗》、《秋怀诗》11首、《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石鼓歌》等。

第四阶段,50至57岁病故。先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重要诗文有《平淮西碑》、《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泷吏》等。

人物评价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代表景点

韩文公祠宋代就被列入潮州的祀典,潮州历朝方志,记载不断。然而韩祠毕竟是地方性的祠祀,它的建筑,并不像庙学那样,要被国家根据不同的等级严格限制,因而也就有了自由发挥的余地。事实上,这座朴质而端庄的祠宇建筑,决不会给人以逾礼越制的感觉,却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它的个性是通过选址和空间组织的完美结合来体现的。

韩山和潮州城中间,横着一道大江。丁允元建祠时,江上已有了桥梁,交通十分方便。韩祠建在韩山的半山腰,倚山而临水。一出城,祠宇便在望中。


韩文公祠面宽18.7米,前墙以水磨青砖砌成。祠门上有石匾古隶书“韩文公之祠”。祠前有庭,进仅丈许,外砌石栏。祠分前、后两进,头进门厅,后进是三开间大堂,共深31.8米。中间小院,左右庑廊。祠内环壁嵌有明清以来碑刻40面。厅堂多牌匾,近年重修,由刘海粟重书的“百世师”,林若重书的“三启南云”,许涤新重书的“尊贤有祠”,饶宗颐重书的“泰山北斗”,周培源书“百代文宗”,王力书“名以文传”,陈大羽书“今古同仰”,并保留民国二十四年潮安县长刘侯武所书的“吾潮导师”等。后堂中央塑韩愈像。整座建筑,古朴少饰,肃穆端庄。

千余年来,韩愈一直是潮州文教的象征。在绝大多数潮人的心目中,韩文公的地位远远高于孔夫子。韩祠的建筑,同样必须体现出政教的庄严与郑重,必须让拜谒者感觉到韩文公地位的崇高。这种效果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呢? 出城,过江,沿山径逶迤,一路视听开阔,眺韩祠于山林中,心与景,同幽清。来到祠下,空间感觉骤然收敛。利用山坡天然高台建起的祠堂,必须经过51级台阶上攀。台阶迫使谒祠者视线上仰,于是,祠堂数米青墙,却让人产生高楼杰阁般的感受。随着脚步的前移,建筑的细部接连进入视野:“韩文公之祠”门额,前厅梁上悬挂着的“三启南云”、“百世师”匾,接着,是后堂的“尊贤有祠”、“百代文宗”匾,踏上外庭平台,可以瞻见后堂的韩愈像。祠前外庭的小跨度,使视线很自然地被引向祠内。后堂依山势辟建在更高的一层平台上,自内庭上后堂,又是12级台阶。内庭也很小,建筑师似乎有意抹杀它的空间存在,使人一跨过门厅,就又得抬头仰视。后堂上的韩文公像,在上仰的视角里,刹那间显得特别高大。

韩祠的空间,是一个陡然迭起的高潮。它以高度上的气势,强制性地让谒祠者感受到韩文公使“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新唐书,韩愈传))的那种崇高。

韩祠选址的巧妙,也通过相反视角得以体现。当你从祠里回眸,或者在祠外凭栏,与谒祠的感觉相反,视野变得如许宽阔。韩江舟楫,湘桥车马,隆崇城郭,扑地闾阎,万种风流毕呈于眼前。偌大一个潮州城,竟就像韩文公祠的外庭。这是一种“由庄严变为平凡的反高潮作风”(李约瑟语)。在这种视角里,韩愈形象的崇高反转为亲切。这就是韩祠与庙学的不同。在庙学建筑空间中,孔子示予人的,是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而韩祠,使人感觉到韩文公的崇高,也使人感受到韩文公与潮汕人的接近。


韩文公祠的平面结构很简单,但由于巧妙地利用于祠址的地势,便使得这简单的建筑,获得了不寻常的视觉效果。它显示了潮州古代建筑师高超的设计水准。

1984年,对韩祠进行全面修缮,并新建“韩文公祠”坊。此后,陆续创建侍郎阁于祠后,新修允元亭于祠右,在祠宇的前侧增辟“天南碑胜”庑廊,使韩文公祠成为潮州旅游的主要景区之一。与新修的庙学一样,祠宇建筑在被重新利用的过程,文化功能也转换了。例如,游览者沿着碑廊,慢慢欣赏着当代名家的书法,不知不觉从侧门进入韩祠。这时,更吸引他的,可能是四壁那石花斑斓的古碑刻,而不是堂上的塑像。瞻仰圣贤的崇高感被怀古的幽情所替代,结果是,祠宇本原的功能消失。

参考来源

  1. 昌黎县韩文公祠,昌黎县韩文公祠, 201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