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札剌亦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球拜氏文化研究会会刊

札剌亦儿,属蒙古语族部落。关于其部落的源头所属,据拜啸霖研究,目前史学界有五种说法:

一说是白塔塔(白鞑靼)部族(《蒙兀儿史记•氏族•札剌亦儿部落》)[1]

一说是迭列斤蒙古的部落,分十个部落 [2]


一说是突厥部落 [3]

一说是著名回鹘汗国时期的王族“药罗葛”部 [4]

一说是现今哈萨克大玉兹(大帐)部落之一。札剌亦儿、康里、阿勒班、速宛、都剌惕、沙帕拉希德、司尔格勒、夏尼西库勒、额思特、斡夏克德、萨里乌孙、卡塔甘等十二个小部落构成“哈萨克”大玉兹(大帐)部落[5]

拜氏的源头——蒙元时期札剌亦儿部落的含义- 每日头条


第一种说法:“大汉族”视角的历史源头说

南北朝中后期,突厥征伐灭柔然的时候,柔然下面有两个小部落——乞颜部落和捏古思部落被灭族了,只剩下两男两女,向东跑到了远方定居(现在东北大兴安岭外兴安岭一带),繁衍生息,逐渐壮大,被称为蒙兀室韦。蒙兀室韦,是室韦(“森林”之意)的一支,他们的祖先,往上推是鲜卑,再往上推是东胡。“室韦”在突厥语中发音就叫“鞑靼”。“蒙兀室韦”,又称“黑鞑靼”。宋辽年代,中原王朝把汉化程度高的,唤作白鞑靼或熟鞑靼,汉化程度低的,就叫黑鞑靼或生鞑靼。黑、白、生、熟鞑靼的说法主要来自于《蒙兀儿史记》。


蒙兀儿史记》,由屠寄清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编撰,是以汉人静态视角,从后向前看的归类方法。札剌亦儿部木华黎支系,在蒙元时期主要署理汉地事务,如圣祖成吉思汗时期的国王木华黎“经略太行以南中原汉地事务”、太祖窝阔台时期的孛鲁“经略山东事务”,有名的比如元世祖朝名相安童、成宗朝大司徒兀都带、英宗朝丞相拜住、惠宗朝左丞相朵儿只、笃麟铁穆耳、朵尔直班等都是接受儒家教育,接受儒家思想,尊崇汉法治国,汉文化程度较高,屠寄以此为判断,从蒙古部族的发展源头和通俗称呼,将“札剌亦儿”部落归类为白塔塔(鞑靼)。

拜氏的源头——蒙元时期札剌亦儿部落的含义- 雪花新闻


第二种说法:意识形态说

来源于《史集》的作者,波斯史学家拉施特,是一种预设立场的宏观意识形态范畴的定性分类法。


他把古代蒙古氏族部落分成两大类,一类称为尼鲁温(也)蒙古,《蒙古秘史》作“尼伦蒙古”,一类称为迭列斤(迭尔列勤)蒙古,《蒙古秘史》作“迭儿勒勤蒙古”。“尼鲁温蒙古”与“迭列斤蒙古”合在一起被称为“合木黑蒙古-全体蒙古人”。早期,蒙古各部落建立的“部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政治组织,共同推举“汗”,决定联盟的重大事项和对外征伐。成吉思汗三世祖合不勒汗先任联盟“汗”,后是合不勒汗堂弟俺巴孩,继为合不勒汗子忽图剌。

根据《蒙古秘史》(必阇赤)记载,蒙古人的始祖是朵奔蔑儿干,其妻子阿阑豁阿是蒙古人的始祖母阿阑豁阿与朵奔蔑儿干育有二子,长子不古纳台,二子别勒古纳台;丈夫朵奔蔑儿干去世后,阿阑豁阿又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不忽台塔台、不合秃撒勒只、孛端察儿。前两个儿子和朵奔蔑儿干的亲属对此有疑问,阿阑豁阿说后三个儿子是他与一个金黄色天神的后代(所谓感光受孕)。

“尼鲁温蒙古”,即出自阿阑•豁阿(成吉思汗前推十一世祖母)贞洁之腰的蒙古人,主要指阿阑豁阿后三个儿子不忽台塔台(后代为合塔斤氏)、不合秃撒勒只(后代为撒勒只兀惕氏)、孛端察儿(后代为孛儿只斤氏)及其子孙繁衍的氏族和部落,包括孛儿只斤氏、乞颜部、格泥格思部、合卜秃儿合思、雪你惕、阿鲁剌惕、晃豁坛、斡罗纳儿、别速惕、兀鲁兀惕、阿答儿斤、不答阿惕、八鲁剌思、那牙勤、照烈、散只兀、泰赤乌部、合答斤部、扎答阑部、八邻部、忙兀部、主儿乞(主儿勤)部、赤那思部落和分支。


拉斯特《史集》解释,“迭列斤蒙古”,意为一般的蒙古人,不属于阿阑豁阿的后裔,此类蒙古部落成分复杂,他们同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人接触,并从中吸收人口。

《蒙古秘史》持另一种说法,“迭列斤蒙古”是指阿阑豁阿与朵奔蔑儿干生的两个儿子不古纳台(后代为不古纳兀惕氏)、别勒古纳台(后代为别勒古纳兀惕氏)的后代子孙繁衍的氏族和部落,包括兀良哈、弘吉剌(斡纳忽勒兀惕、哈剌纳兀惕、火罗剌思、也里吉斤)、许慎、速勒都思、不古纳兀惕、别勒古纳兀惕、札剌亦儿等,从此范畴可以得出“迭列斤蒙古”是指非“尼鲁温蒙古”之外的蒙古。

这是种定性分法,人为划分“优等与一般”部落、部族、氏族的方法,“尼鲁温蒙古”是上等、优等或贵族蒙古,除此之外都是“一般、普通甚至下等的“迭列斤蒙古”。按此分类方法,札剌亦儿自然只能是“迭列斤蒙古”。“迭列斤蒙古”有十多个部落,最著名的是木华黎部落,忙哥撒儿的札阿惕部落。

第三种说法:广义“游牧部落”或“草原部落”的概念


其来源于法国雷纳•格鲁塞的《草原帝国》,雷纳•格鲁塞的一些历史概念来自于多桑的《蒙古史》,多桑依据拉斯特《史集》中将“札剌亦儿”归于“现今被称为蒙古的突厥诸部落”。拉斯特关于“突厥”是个宏观的概念,他将中亚、西亚不同起源的游牧部落统称为“突厥部落”,甚至将由额儿古涅•昆(“额儿古涅”,蒙古语“险峻”含义,“昆”,蒙古语“山坡”之意。即今中俄边界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奇干乡奇干村,处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腹地的丰美草原,蒙古先祖乞颜部发源地。)迁出的蒙古部落也称作“突厥部落”。


第四种说法:语言学角度的牵强说法

其主要依据是哈萨克斯坦学者Ю.A.3YEB从语言学度的论证:“……(札剌亦儿,引者注)除了上述的yalayir,jalayir, jalar, jalayit(语言词汇拼写法,引者注)以外,我们还发现另外一种转写形式。亚美尼亚书写人Cteпahoc,Eпиckon在讲述蒙古‘阿鲁浑汗和不花异密的关系时说:“这个人从人数最多并最强大的d3alakir部落出身。考虑到这两个变体,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认为在蒙古国时期之前该部落称为‘Yalakir’……”。简单说,就是从亚美尼亚人对某一个词汇“药罗葛”的拼写与札剌亦儿的词汇拼写相近,或者说其词汇的转写方式相近,据此就认为“札剌亦儿”在蒙古国时期之前的名称就是“药罗葛”,“从而他认为札剌亦儿部是历史上在蒙古高原建立强大的回鹘汗国的王族药罗葛部是同一个部落”,作者还假设了其中某一个字母的误写情形。


这个论点显然很牵强。

据《新唐书•回鹘传》记载,“回鹘汗国”的前身为“回纥汗国”,回纥依附唐朝与后突厥对抗,公元745年回纥灭后突厥汗国,建立“回纥汗国”,都城斡耳朵八里,其地“东极室韦,西接金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地”。 “回纥汗国”曾在756年、762年出兵助唐平“安史之乱”、“史朝义之乱”,收复长安洛阳河北等地。公元788年,唐德宗以女威安公主嫁顿莫贺可汗,同年上表唐朝改“回纥”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

回纥部落有九姓,药罗葛是其中之一,“回鹘汗国”的汗王自创始可汗骨力裴罗(怀仁可汗)始,连续七任可汗为“药罗葛”部,但后来回鹘汗国发生内部政变,时骨咄禄下令将回鹘汗国的药罗葛家族的孩子统统送到了唐朝,造成药罗葛部家族血缘几乎断绝和无人继承汗位的事实,然后唐德宗册封骨咄禄为怀信可汗,药罗葛王朝被阿跌王朝取代,回鹘汗国的汗统从“药罗葛氏”转到了“阿跌氏”。这种情形直到回鹘汗国灭亡后,在唐朝边境留存下来的“药罗葛”部后裔,才趁唐末之乱崛起,在河西走廊建立起了“甘州回鹘”,后“甘州回鹘”被西夏灭亡,“药罗葛”部后裔融入游牧在柴达木盆地的“黄头回纥”,其遗存就是今天的裕固族中的“药罗葛氏”。


以上史实表明,经过回鹘汗国的政变,[[[唐]]以后的,甚至更早时期,蒙古高原不可能出现“药罗葛氏”,而当时蒙古诸部中“札剌亦儿”部是人口较多的一个部落,有七十列延之多,如果此时的“札剌亦儿“部就是“药罗葛”部,那么史载当年回鹘汗国针对“药罗葛氏”的内乱或政变,以及造成“药罗葛氏”无人继承汗位的结论就值得怀疑。除了以上这个因素之外,仅仅依据“札剌亦儿”和“药罗葛”两个词汇拼法或读音相近、相似的论证,得出蒙元时期的“札剌亦儿”部就是回鹘汗国“药罗葛”部的结论,显然太过草率、简单、武断。

第五种说法:现代说法

“哈萨克大玉兹(大帐)”的概念,出自清代文献《西域图志》中,是哈萨克三玉兹之一,分布于七河流域(斜米列契)、塔拉斯河、楚河、伊犁河流域地区,统治者称汗,汗庭位于突厥斯坦。

构成哈萨克大玉兹(大帐)的部落主要有:康里(即康居)、突骑施、杜拉特(即咄陆)、札剌亦儿、康里、阿勒班、速宛、都剌惕、沙帕拉希德、司尔格勒、夏尼西库勒、额思特、斡夏克德、萨里乌孙、卡塔甘,突骑施是核心部落。

“哈萨克”,意为“脱离者,自由者”。

关于哈萨克的形成,史料记载为: 1456年(丙子年,明朝景泰帝朱祁钰七年)白帐汗国(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系后裔,称金帐汗国)的末代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摆脱阿布勒海尔汗国,率领部众东迁至中亚草原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投奔东察合台(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系)汗国,受到也先不花汗的欢迎,被安置在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游牧,建立了哈萨克汗国。

1468年(戊子年,明宪宗成化四年),阿布勒海尔汗东征哈萨克汗国途中病死,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部众攻占了阿布勒海尔汗国的大部分领土,占有了哈萨克草原的中部地区。15世纪末(明朝),哈萨克汗国达到鼎盛时期。哈萨克汗国的穆伦德克汗、哈斯木汗与阿布勒海尔汗之子昔班尼经过长达十年的战争,迫使昔班尼率其乌兹别克部众南迁至阿姆河流域河中地区,哈萨克汗国占领了里海周围的哈萨克草原西部。

17世纪后期(清朝),由于分区游牧的习惯,哈萨克汗国分成三个独立的“玉兹”:“大玉兹”、“中玉兹”和“小玉兹”。

据清代《西域图志•卷二》记载,“大玉兹”称“哈萨克右部”,俗称“哈萨克大帐”,即“乌拉克玉兹”;“中玉兹”称“哈萨克左部”,俗称“哈萨克中帐”,即“鄂图尔玉兹”;还有一个“小玉兹”称“哈萨克西部”,俗称“哈萨克小帐”,即“奇齐克玉兹”。

《西域图志•卷四十四》记载,哈萨克汗国的大玉兹游牧于巴尔喀什湖以南,从伊犁河到锡尔河之间的地区,境内蒙古部落较多;中玉兹游牧于锡尔河以北地区的哈萨克草原,境内也有蒙古部落;小玉兹游牧于里海以东和以北的哈萨克草原西部,境内蒙古部落教少。

综上所述,“哈萨克大玉兹(大帐)”中的“札剌亦儿人”,只是参加“西征”的“札剌亦儿”部落的一部分,其子孙繁衍生息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个小部落,流落于“哈萨克大玉兹(大帐)”,但不能将所有“札剌亦儿”部落归属于“哈萨克大玉兹(大帐)”,而且“哈萨克大玉兹(大帐)”概念出现的年代也较晚,晚于“札剌亦儿”部落产生的年代。简言之,哈萨克大帐中有“札剌亦儿”人或“札剌亦儿”小部落,不代表“札剌亦儿”部落产生于哈萨克大帐。


目录

参考

  • 屠寄《蒙兀儿史记》“氏族•札剌亦儿部落”节
  • [拉斯特:《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史集》,商务印书馆,1986年11月]
  • (法国)雷纳•格鲁塞:《草原帝国》,青海人民出版社, 第2版,2013年4月
  • [塔力甫江•吐尔逊艾力:《札剌亦儿考略》,《青海民族研究》,第二十七卷,第二期,2016年4月]
  • 艾克拜尔•米吉提:《艾克拜尔•米吉提传记文学作品集》,作家出版社,北京,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