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淑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淑君
北方昆曲名家
出生 1930年
国籍 中国
知名作品 《千里送京娘》
《昭君出塞》
《玉簪记》
《牡丹亭》
《长生殿》

李淑君(Li Shu Jun) 昆曲名家、北方昆曲代表人物之一,初求学于北京辅仁大学,后入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央实验歌剧院任歌剧与民歌独唱演员。曾先后向北昆名家韩世昌马祥麟和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等学艺。在进入北方昆曲剧院担任旦角演员后,她很快以嗓音甜润、吐字清晰、表演细腻,善于在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吸收地方戏和民歌的演唱技巧来塑造人物而成为北昆第一旦角。除演出《千里送京娘》、《昭君出塞》、《玉簪记》、《牡丹亭》、《长生殿》、《百花赠剑》、《奇双会》等传统剧目外,李淑君还出演了多部新编剧目,如《文成公主》、《李慧娘》、《蔡文姬》、《桃花扇》、《血溅美人图》以及《红霞》等。其中上世纪60年代的《李慧娘》,曾引起了舆论界关于“有鬼无害论”的大讨论。《血溅美人图》还曾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电影,还曾为电影《桃花扇》和话剧《蔡文姬》配唱昆曲。“申遗”成功后,李淑君曾在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联合授予“长期潜心昆曲艺术事业成绩显著者”称号。

家庭出身

李淑君祖籍连云港,父亲曾为伪军军官,抗战胜利后成为国民党军军官,在解放后的“三反”运动中逃往香港,辗转至台湾。而母亲则是父亲的姨太太。这样的出身和经历带给李淑君背负一生的“包袱”,也为她此后二十余年的埋下伏笔。

从芭蕾舞演员到昆剧演员

年幼的李淑君常辗转于北京、上海、山东、南京等地。1951年,中央戏剧学院舞研班招生,正在北京辅仁大学读一年级的李淑君因为看过芭蕾舞剧《和平鸽》,对芭蕾艺术充满喜爱和热情,于是放弃了学业,投身于的各种学习。

虽然因喜爱芭蕾而学舞蹈,但李淑君最初却以。因为常年至全国各地学习民间舞蹈,李淑君不仅随队去过云南学习花灯戏,之后又在辽宁海城学习二人转,并学会了《瞧情郎》一曲,因为音色甜美,李淑君凭借此曲一举成名。

 

1954年,中央实验歌剧院来中央戏剧学院挑选演员,恰逢毕业的李淑君于是来到中央实验歌剧院民间戏曲团,除继续演唱民歌外,也开始学习各种传统戏曲。虽然当时中戏也挽留了李淑君,并表示可以送她去苏联继续学习芭蕾,但李淑君却选择了自己更偏爱的“载歌载舞”的艺术。

当时的中央实验歌剧院民间戏曲团号称“总戏曲团”,目标是以中国戏曲为基础创建中国新歌剧。因此,李淑君便有机会去各地学习地方戏曲,、孕育于福建泉州的梨园戏《陈三五娘》]],都成为了她日后艺术生涯的滋养。在此期间,李淑君有机会先后向昆剧名家韩世昌、马祥麟和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等学艺。

1956年,新编昆剧《十五贯》晋京演出,被周总理提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当年11月,上海举办了全国昆剧观摩演出。在这次南北昆会演中,李淑君临时向马祥麟学演了《昭君出塞》,作为青年主演出现在昆剧舞台上,从而奠定了此后她在北方昆曲以及昆曲界的位置。1957年北方昆曲剧院成立。李淑君等歌剧院演员都转入北方昆曲剧院,李淑君从此成为了一名昆剧演员。而因为芭蕾、歌剧再到昆曲的“出身”,也为李淑君奠定了一种表演纯朴大方,演唱带有歌剧痕迹的舞台风格。

艺术历程

  文革前

从1957到“文革”前夕,李淑君昆剧生涯可谓红极一时。她主演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大戏。因为嗓音甜润、表演细腻,善于在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吸收地方戏和民歌的演唱技巧来塑造人物,李淑君很快成为北昆第一旦角,和其搭档的多是白云生、侯永奎等昆剧名家。

除了获北昆名家韩世昌亲授,演出《千里送京娘》、《昭君出塞》、《玉簪记》、《牡丹亭》、《长生殿》、《百花赠剑》、《奇双会》等传统剧目外,李淑君还出演了多部新编剧目,包括《文成公主》、《李慧娘》、《蔡文姬》、《桃花扇》、《血溅美人图》以及《红霞》等。《血溅美人图》还曾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电影。

在这些剧目中,《李慧娘》和《红霞》都曾成为席卷中国社会的大事件,而《李慧娘》更曾引起“有鬼无害论”的大讨论,被认为是“文化大革命”的先声。有“南有《十五贯》,北有《李慧娘》”之称。

在这十年间,李淑君一直尝试将民歌的唱腔糅入昆曲之中,声音高亢、音色甜美,常被赞许为“仙乐”。她曾为话剧《蔡文姬》中的“胡笳十八拍”配唱。还为电影《桃花扇》配唱插曲,这些插曲融入了梨园戏等民间戏曲元素,李淑君的演唱又开始由带有歌剧特点之唱腔向传统昆曲转换,电影《桃花扇》插曲也是她在昆曲演唱艺术上的高峰。 

文革期间

然而,“文革”开始,北方昆曲剧院解散后,李淑君被调入北京京剧二团。十三年间,李淑君虽也学习样板戏,但再无上台机会。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后,李淑君饱受精神病困扰,疾病反复发作,据称在精神病院也大唱昆曲。病好之后还要求演戏,但却再无主演大戏之机会,仅偶尔演出折子戏《千里送京娘》。 

 

文革之后

1989年,在北京昆曲研习社主办的“纪念韩世昌大师诞辰90周年”专场演出上,李淑君演出《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而这一演出也成为其舞台绝唱。

2002年,李淑君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联合授予“长期潜心昆曲艺术事业成绩显著者”称号。李淑君生平只有一个学生董萍,曾向其亲授《游园惊梦》、《红霞》、《千里送京娘》等剧。但董萍却意外身没,此后,北昆从韩世昌开始由李淑君所传的风格一脉自此绝响。

2012年1月6日上午,李淑君的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而为她送别的同时,也是北昆一个时代的远去。

从辅仁大学进入中央戏剧学院,从一位芭蕾舞演员和民歌演员,最终成为一代昆剧名家。作为建国后至“文革”前名声最为卓著的青年昆剧演员,李淑君曾有“北昆第一旦”之美誉,更有“宛转能歌李淑君”的诗赞。李淑君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既曾红极一时,更有坎坷多舛。晚年因为备受精神疾病的困扰,始终远离舞台。而她跌宕起伏的艺术人生,也被看作昆曲艺术在一个时代命运的缩影。

2011年12月31日,李淑君在爱晚养护院离世,享年81岁[1]

李淑君剧照

视频

昆曲 千里送京娘 李淑君、侯少奎

参考资料

  1. 北昆第一代旦角名家李淑君离世,央视网,2012年0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