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淑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淑君
北方崑曲名家
出生 1930年
國籍 中國
知名作品 《千里送京娘》
《昭君出塞》
《玉簪記》
《牡丹亭》
《長生殿》

李淑君(Li Shu Jun) 崑曲名家、北方崑曲代表人物之一,初求學於北京輔仁大學,後入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後進入中央實驗歌劇院任歌劇與民歌獨唱演員。曾先後向北昆名家韓世昌馬祥麟和黃梅戲一代宗師嚴鳳英等學藝。在進入北方崑曲劇院擔任旦角演員後,她很快以嗓音甜潤、吐字清晰、表演細膩,善於在傳統唱法的基礎上吸收地方戲和民歌的演唱技巧來塑造人物而成為北昆第一旦角。除演出《千里送京娘》、《昭君出塞》、《玉簪記》、《牡丹亭》、《長生殿》、《百花贈劍》、《奇雙會》等傳統劇目外,李淑君還出演了多部新編劇目,如《文成公主》、《李慧娘》、《蔡文姬》、《桃花扇》、《血濺美人圖》以及《紅霞》等。其中上世紀60年代的《李慧娘》,曾引起了輿論界關於「有鬼無害論」的大討論。《血濺美人圖》還曾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電影,還曾為電影《桃花扇》和話劇《蔡文姬》配唱崑曲。「申遺」成功後,李淑君曾在200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文化部聯合授予「長期潛心崑曲藝術事業成績顯著者」稱號。

家庭出身

李淑君祖籍連雲港,父親曾為偽軍軍官,抗戰勝利後成為國民黨軍軍官,在解放後的「三反」運動中逃往香港,輾轉至台灣。而母親則是父親的姨太太。這樣的出身和經歷帶給李淑君背負一生的「包袱」,也為她此後二十餘年的埋下伏筆。

從芭蕾舞演員到崑劇演員

年幼的李淑君常輾轉於北京、上海、山東、南京等地。1951年,中央戲劇學院舞研班招生,正在北京輔仁大學讀一年級的李淑君因為看過芭蕾舞劇《和平鴿》,對芭蕾藝術充滿喜愛和熱情,於是放棄了學業,投身於的各種學習。

雖然因喜愛芭蕾而學舞蹈,但李淑君最初卻以。因為常年至全國各地學習民間舞蹈,李淑君不僅隨隊去過雲南學習花燈戲,之後又在遼寧海城學習二人轉,並學會了《瞧情郎》一曲,因為音色甜美,李淑君憑藉此曲一舉成名。

 

1954年,中央實驗歌劇院來中央戲劇學院挑選演員,恰逢畢業的李淑君於是來到中央實驗歌劇院民間戲曲團,除繼續演唱民歌外,也開始學習各種傳統戲曲。雖然當時中戲也挽留了李淑君,並表示可以送她去蘇聯繼續學習芭蕾,但李淑君卻選擇了自己更偏愛的「載歌載舞」的藝術。

當時的中央實驗歌劇院民間戲曲團號稱「總戲曲團」,目標是以中國戲曲為基礎創建中國新歌劇。因此,李淑君便有機會去各地學習地方戲曲,、孕育於福建泉州的梨園戲《陳三五娘》]],都成為了她日後藝術生涯的滋養。在此期間,李淑君有機會先後向崑劇名家韓世昌、馬祥麟和著名黃梅戲演員嚴鳳英等學藝。

1956年,新編崑劇《十五貫》晉京演出,被周總理提出「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當年11月,上海舉辦了全國崑劇觀摩演出。在這次南北昆會演中,李淑君臨時向馬祥麟學演了《昭君出塞》,作為青年主演出現在崑劇舞台上,從而奠定了此後她在北方崑曲以及崑曲界的位置。1957年北方崑曲劇院成立。李淑君等歌劇院演員都轉入北方崑曲劇院,李淑君從此成為了一名崑劇演員。而因為芭蕾、歌劇再到崑曲的「出身」,也為李淑君奠定了一種表演純樸大方,演唱帶有歌劇痕跡的舞颱風格。

藝術歷程

  文革前

從1957到「文革」前夕,李淑君崑劇生涯可謂紅極一時。她主演了一系列有影響的大戲。因為嗓音甜潤、表演細膩,善於在傳統唱法的基礎上吸收地方戲和民歌的演唱技巧來塑造人物,李淑君很快成為北昆第一旦角,和其搭檔的多是白雲生、侯永奎等崑劇名家。

除了獲北昆名家韓世昌親授,演出《千里送京娘》、《昭君出塞》、《玉簪記》、《牡丹亭》、《長生殿》、《百花贈劍》、《奇雙會》等傳統劇目外,李淑君還出演了多部新編劇目,包括《文成公主》、《李慧娘》、《蔡文姬》、《桃花扇》、《血濺美人圖》以及《紅霞》等。《血濺美人圖》還曾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電影。

在這些劇目中,《李慧娘》和《紅霞》都曾成為席捲中國社會的大事件,而《李慧娘》更曾引起「有鬼無害論」的大討論,被認為是「文化大革命」的先聲。有「南有《十五貫》,北有《李慧娘》」之稱。

在這十年間,李淑君一直嘗試將民歌的唱腔糅入崑曲之中,聲音高亢、音色甜美,常被讚許為「仙樂」。她曾為話劇《蔡文姬》中的「胡笳十八拍」配唱。還為電影《桃花扇》配唱插曲,這些插曲融入了梨園戲等民間戲曲元素,李淑君的演唱又開始由帶有歌劇特點之唱腔向傳統崑曲轉換,電影《桃花扇》插曲也是她在崑曲演唱藝術上的高峰。 

文革期間

然而,「文革」開始,北方崑曲劇院解散後,李淑君被調入北京京劇二團。十三年間,李淑君雖也學習樣板戲,但再無上台機會。自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以後,李淑君飽受精神病困擾,疾病反覆發作,據稱在精神病院也大唱崑曲。病好之後還要求演戲,但卻再無主演大戲之機會,僅偶爾演出折子戲《千里送京娘》。 

 

文革之後

1989年,在北京崑曲研習社主辦的「紀念韓世昌大師誕辰90周年」專場演出上,李淑君演出《遊園驚夢》中的杜麗娘,而這一演出也成為其舞台絕唱。

2002年,李淑君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文化部聯合授予「長期潛心崑曲藝術事業成績顯著者」稱號。李淑君生平只有一個學生董萍,曾向其親授《遊園驚夢》、《紅霞》、《千里送京娘》等劇。但董萍卻意外身沒,此後,北昆從韓世昌開始由李淑君所傳的風格一脈自此絕響。

2012年1月6日上午,李淑君的遺體告別儀式將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而為她送別的同時,也是北昆一個時代的遠去。

從輔仁大學進入中央戲劇學院,從一位芭蕾舞演員和民歌演員,最終成為一代崑劇名家。作為建國後至「文革」前名聲最為卓著的青年崑劇演員,李淑君曾有「北昆第一旦」之美譽,更有「宛轉能歌李淑君」的詩讚。李淑君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既曾紅極一時,更有坎坷多舛。晚年因為備受精神疾病的困擾,始終遠離舞台。而她跌宕起伏的藝術人生,也被看作崑曲藝術在一個時代命運的縮影。

2011年12月31日,李淑君在愛晚養護院離世,享年81歲[1]

李淑君劇照

視頻

崑曲 千里送京娘 李淑君、侯少奎

參考資料

  1. 北昆第一代旦角名家李淑君離世,央視網,2012年0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