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杨维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维祯

字 号 :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

官 职 :任天台县尹

出 生 地 :浙江诸暨

出生时间 :1296年

逝世时间 :1370年

所处时代 :元末

主要成就 :元文学家、书法家

杨维祯(1296~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元文学家、书法家。原籍浙江诸暨。

  • 少年时,其父筑楼于铁崖山,聚书数万卷。他终日勤读,自号“铁崖”。
  • 泰定三年(1326年),中进士,任天台县尹。后调钱清盐场,因不善逢迎,十年不获升迁。
  • 元修辽、金、宋三史,他作“正统辩”千言,总裁官欧阳玄赞叹:“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
  • 后调任江西儒学提举,因交通受阻,未成行。值兵乱,浪迹浙西。
  • 张士诚据浙西,屡召不赴。后以冒犯丞相达识帖木儿徙居胥浦(今金山县)。

人物话题

人物生平

少时经历

  • 在枫桥镇东南的铁崖山下,有一清澈可鉴的方塘,名叫泉塘。公元1296年,元朝被誉为“文章巨公”的杨维祯,就出生在叫泉塘的山村里。
  • 杨维祯世籍山西晋阳,先祖为史有“四知”廉吏之名的东汉太尉杨震。因战争变故,自八世祖杨成开始,就耕牧诸暨。杨家乐善好施,闻名乡里。其父杨宏,敦厚重义,人称“善人”,曾知温州路瑞安州事,授飞骑尉,后获赠奉训大夫。

初露锋芒

  • 相传杨维祯降生前一天,其母李氏梦见有金钱自月中坠怀,视之祥瑞吉兆。杨家兄弟4人,杨维祯排行第三。
  • 从8岁开始,杨维祯从学同邑宿儒陈稼轩。杨自幼颖悟聪慧,能日记书数千言,为文“辄有精魄”,乡里诸老生常谓其势“咄咄逼人”,前途不可限量。
  • 弱冠之年,其父不为儿子完婚,却卖掉了家中仅有的一匹马,供其去四明、浙南游学,以增广见识。杨维祯一路节俭,用所省资费购买了当时极为难得的《黄氏日钞》等,其父赞许地说:“这些书的收获,不是比一匹马更有价值吗!”
  • 不久,伯父杨实辞官回家。为了进一步培养后代,杨实聘请了名儒陈敢为业师,由此他与堂兄维易、维翰在陈敢的教诲下,刻苦诵读子史经传。滴漏计时,满分为度,冷水沃面,寒暑不辍。
  • 第二年,乡里举荐杨维祯参加乡试,但未获杨父准许。其实,对儿子寄予厚望的杨宏,此时正有一个更奇特的计划酝酿于胸。村南的铁崖山,石骨高耸,其色如铁,杨宏于是建楼崖上,四周植梅百株,并把家中的数万卷藏书搬入楼中,然后抽去楼梯,令儿子吃住在内,由辘轳传食。杨维祯于此闭户攻读,写诗作文,五年不曾下楼。由此,杨维祯常以“铁崖”自号,又自称“梅花道人”。

考中殿试

  • 30岁那年,杨维祯就开始精心备考。为了应试,他自拟不少赋题,并撰写文论100多篇。翌年乡试,果然一举得中。根据元代规定,乡试第二年即为殿试,泰定四年三月十二日,京城大都崇庆门传胪赐进士,杨维祯荣登进士第。消息传来,杨家欣喜异常。这一年,杨维祯32岁。

免职回乡

  • 很快,杨维祯被朝廷授予承事郎,任天台县尹,为正七品职。1328年秋天,33岁的杨维祯走马上任了。赴任之前,父兄师友,无不谆谆告诫,勉励他忠于职守,谦行慎为。杨维祯也决心不负众望,报效朝廷。但日后官场的复杂与黑暗,远不是像杨维祯这样的一介书生所能想象得到的。
  • 天台县地处浙江东部,地约百里,山瘠民穷,社会情况十分复杂,那些为非作歹的黠吏,人称“八雕”,平时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初出茅庐的杨维祯,一到天台,便查实罪行,依法严惩,不料惩治了少数,得罪了一帮,他们或明或暗,四处活动,恶意中伤。结果,秉公处事的杨维祯任职仅两年多即被免官。
  • 这对年少气盛的杨维祯的打击自是不言而喻。15年后,阅历既丰、身经坎坷的他仍对此耿耿于怀:“承命以来不敢少负于学。而性颇狷直,甘与恶人仇。不幸上官不右余直。” 疾恶如仇,而上官不察,是以免职。
  • 免官以后,杨维祯先是在泉塘老家闲居,后搬到离家不远的大桐山中,一边读书,一边教授弟子。四年后,杨维祯被改任钱清盐场司令,为从七品,因而心中颇为郁结。
  • 至元五年七月,杨父去世,杨维祯于是辞掉盐场职务,按习俗为父守制。不久,母亲又相继去世。依照常例,在丁忧期满后,本应续任或另行任官,但杨维祯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搁置竟长达10年,既不复官,又无新的委任。
  • 父母相继去世,补官又遥遥无期。从45岁开始的10年间,是杨维祯一生中最无奈、最活跃、最丰富,也是最复杂的时期。

十年教学

  • 在这10年间,杨维祯以从教授徒为主要职业,这既是他谋生的需要,也是他济世的无奈选择。他先后在绍兴、杭州、吴兴、姑苏和松江等地授徒。所聘任教的不少为豪门巨富,因而在此期间,杨维祯的生活优裕且空闲自由,这为他的读书写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他一生中的大部分诗文都是在这十年间完成的。
  • 素有天堂之称的苏杭,明山秀水,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杨维祯在教学之余,时常偕同诗朋文友,游山玩水,纵情自然,赋诗作画,宴饮唱和,并不时地举办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1350年在嘉兴和松江举办的两场文会,盛极一时,每场与会者竟达700人之多。文士们携文赴会,参加评选,而文会的主评都是声名赫赫的杨维祯。这些活动,既奠定了杨维祯文坛盟主的地位,又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但也夹杂着像“鞋杯行酒”之类的不和谐音符,尤其在姑苏、昆山期间,杨放浪形骸,耽于声色,颇遭文友的非议。

重返仕途

  • 1350年,也就是杨维祯在免官整整10年后,被重新任命为杭州四务提举,离开昆山赴任前,他写下了“俯仰三十年,同袍几人在,明当理舟行,天远征鸿背”这样满含着伤感之情的诗句。
  • 尽管四务提举是个位低事杂的小官,但杨维祯上任后,“日夜爬梳不暇,骑驴谒大府,尘土满衣襟”,还是十分尽心尽职的。两年后,又改任杭州税课副提举,因公务繁忙,少有诗作。
  • 不久,杨维祯因匿名投书揭露上司而自感无法继续在杭州任职,遂转官去建德,任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管理刑讯和监狱。在此职位上,他“悉心狱情……务使无冤民”。仅两年,朱元璋部将胡大海攻取建德,杨维祯仓皇逃入富春山中。这年年末,被授奉训大夫,升任江西等处儒学提举,但因战乱而交通阻塞,未能就任。第二年二月,返回杭州,十月,休官去松江从教,时年64岁。自此,杨维祯结束了一生共约16年的从政生涯,将全家搬迁松江,直至他去世。

人物地位

  • 杨维祯居元末诗坛领袖的地位,其诗作称“铁崖体”。他的七古歌行,大多为咏史、拟史之作,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眩人耳目。其风格纵横奇诡,在明初有“文妖”之讥。但也不乏现实主义诗作,尤以《海乡竹枝词》为突出。又善行、草书法,风格刚劲。于音乐造诣极深,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

人物评价

  • 杨维祯一生著述甚丰,仅留存于世的有诗一千多首,文460多篇。
  • 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体”或“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
  • 杨维祯之文,体裁多样,其中包括序、记、志、碑、铭、书和论等多类。下笔洋洋洒洒,气势磅礴,曾有“日月之丽天,江河之行地”的赞誉。明初诗文大家宋濂称其为“文章巨公”,“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夺人目睛。”他的文论,最著名的是规劝招安于元廷的农民首领张士诚所作的《五论》。《五论》包括《驭将论》、《人心论》、《总制论》、《求才论》和《守城论》5篇,集中体现了杨维祯克敌制胜、安邦治国的政治思想和军事识见。另外,《三史正统辩》也极为后人所称道。作者凭着丰富的学识和犀利的语言,论证了“道统不在辽金而在于宋”的观点,名儒欧阳玄深为此文所折服,叹息着说:“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
  • 杨维祯的书法,尤其是他的行书和草书,在书法史上更是独树一帜。既豪迈雄健,又奇崛古朴,融狂放与稚拙于一体,在怪异中见功力。对他的书法,历代有“矫杰横发”、“狂怪不经”和“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的美誉,这与他倔强的个性和深厚的学养相关,非常人所能及也。
  • 作为诗文大家,杨维祯始终成为文人墨客的追踪目标。在他的周围,聚集着众多的高士名家,其中包括宋濂李孝光赵孟頫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高明等等,这些历史上泰斗级的人物,都是他关系密切的文友。他们不仅宴饮游乐、山水唱和,而且作画题诗、互赠序跋,在历史上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
  • 定居松江后,杨维祯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十二年。在此期间,他仍关注着动荡的时政和人民的苦难。尽管生活困顿,“赖馈饷度日”,却依然自得其乐,经常参与当地的曲艺演奏,并“取铁笛作长短弄,旁若无人”,似是神仙中人。
  • 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明朝。翌年十二月,杨维祯应召赴金陵,参与修礼乐书。为此,他特地作《钟山应诏》一诗,诗中有“愿效华封歌圣寿,万年王气与天齐”之句。在京城期间,与友人观花灯、游秦淮、登钟山,欣喜于太平年景。然而仅百余日,杨维祯肺疾发作,被急送松江,弥留之际,忽自起捉笔,撰《归全堂记》,书毕溘然而逝,终年75岁。后与陆居仁钱惟善两诗友同葬于松江干山,人称“三高士墓”。

相关视频

  • 元代文人杨维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