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士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全景网 的图片

查士丁(100年 ~ 165年),外文名:Justin Martyr,是公元2世纪基督教的护教士之一,于公元165年前在罗马殉教。天主教相信他是哲学家的主保圣人。正教会与普世圣公宗也尊他为圣人。

殉道者martyr一词又译为致命圣人、殉教者,来自希腊文的martys (本意为见证、作证的人)。初期教会[1]用此词时,均与“宗徒”一词相关连(见宗一8,22)。在宗廿二20及默二13,更引申为凡信耶稣基督是天主子及复活的救主而为此信仰[2]作见证、受苦殉道的人,皆称为殉道者。在基督徒心目中圣司提反是第一位为耶稣基督而死的殉道者。

人物概述

查士丁生于撒玛利亚古城示剑,他的先世是外邦人。因为他英勇为道作证,约当一六五年,在罗马市长汝斯堤古(Rusticus)手下为道捐躯,是以史家称他为殉道者(Martyr)。查士丁至少有一时期是住在以弗所,也许就是在该处附近他悔 改归正了,对于这桩事迹,他曾有过一番生动的描写。

查士丁是一位精治哲学的学者,对于斯多亚主义、亚里斯多德主义、毕达哥拉斯主义、柏拉图主义,都有所涉猎。当其研究柏拉图主义时,他注意到希伯来先知们,认为“这些人较之一切号称为哲学家者还要古老”,这些人解释了“万物之始,万物之终,以及那些哲学家所当知道的问题”;因为他们“满有圣灵的感动”,所以他们所解释的是最古的,也是最正确的,“他们将荣耀归与创造主,万有的父上帝, 又传扬上帝的儿子基督”。

查士丁研究古先知著作,对于他们所讲的真理得到了一种新的信念,他写著说:“立时有一团火焰,又有众先知的爱,以及那些与基督作朋友的人的爱,在我心灵中燃烧着......只有这种哲学我认为是安全的,是 有益的”。这寥寥数语,即可以表明查士丁宗教经验的性质。他的经验不像保罗,不是一种与复活主所发生的神秘交往,不是罪得赦免的感觉;他所有的乃是一种信念,确实知道基督教乃是一切哲学当中最古、最正确、最属神的。即在归正 之后,查士丁仍以哲学家自居。以后他迁居于罗马,约当一五三年,他在那里写了他的名著辩护文(Apology),这篇论文是对罗马皇帝安多尼努庇乌及其诸嗣子而写,说明基督教不当遭受政府反对及教外人士之批评。不久,大约在他访问以弗 所的时候,他又写了一篇对话文,题为与特立弗对话(Dialogue With Trypho)。此文亦抱为基督教辩护的立场,对付由犹太人而来的攻击。待至二次迁居于罗马时,即于该处为道殉难。

查士丁的辩护文(常称辩护文二篇,惟第二篇仅是附录)写得刚毅庄严,使人感动,内容大致为:假如基督徒有罪,当公开审讯,确实证明之后方可定案,不可只因他们是基督徒,而不加究诘犯罪之真情实据。人说基督徒是无神派,只因为他们以普通的神道为不足崇拜,不是因他们不拜真神上帝。基督徒追求天国,而那些不识天国为何物的人,便以为他们是无政府主义者。游斯丁特别拿旧约先知预言之应验来辩明基督教的真理,又将基督教圣礼和崇拜略加解明。

基督教乃一切哲学中最正确的一种,这是游斯丁的中心信念。为什么呢﹖因为传讲基督教的不但是旧约的先知,也是上帝的洛各思。这洛各思是“我们的师尊,是父上帝的儿子,又是他的使徒”。他用斯多亚哲学眼光,把这些上 帝的道看为是随时随地在工作着的。上帝的道教导希腊人,他引苏格拉底和赫拉颉利图来证明。上帝的道也教导“化外人”,像亚伯拉罕即为一例。在他看来,无论何方何国一切时代的人,只要他们行事顺服上帝的道,便可算为基督徒。

这种思想与斯多亚主义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即查氏认为这普照人类的道,确已在基督里成为人身,所以上帝的道在别处不如在基督里面显示得光耀辉煌,因基督是上帝的完全启示。

对于基督教义的内容,查士丁采用当时哲学思想的精华,对上帝的知识,道德问题,永生的盼望,以及来世的赏罚加以阐释。正如一般不明保罗所讲基督教的人一样,查士丁将基督的福音看为一种新的律法,以一种禁欲的道德生活教导人。他思想中主要之点就是属神的道(洛各思)这道在 父上帝之下,却是祂的儿子,祂的代表,有些同体同权之意。因为他这样注重这一点,所以他把那历史的耶稣忽略了。

虽说他也讲上帝的道与在世为人的耶稣是二而一的不可分开,可是他对于耶稣在世的人生,不大感觉兴趣。因为在他看来 ,耶稣不过是道成肉身一个最大的事例,藉以将上帝的思想最圆满地显露出来。他也讲及基督“用祂的血洗净相信祂的人”:但这样的思想在他不算重要。

所以查士丁虽说是一位忠烈的殉道者,可是他的神学思想却偏重理性,很少像保罗的思想和约翰的著作那样富于深邃的宗教性,连伊格那丢的灵性造诣,也要比他高深。虽然如此,他的著述却将基督教的思想与外邦哲学连成了一气,由此造成了“科学的神学”开端。还有,查士丁及其他护教士的目的是为基督教答辩,要求能和其他宗教的哲学同受宽容,故他们致力说明基督教与外邦思想的精华有类似之处,我们不必推想这些护教著作代表他们的全部信仰。

著作

著作甚丰,目前还遗留下来仅有:

《第一护教辞》(Apologia I)于115年间完成,为写给罗马君王图拉真、其诸子嗣及政要的公开信件,说明基督教不当受到政府及教外人士的批评。

《第二护教辞》(Apologia II)接着前本著作,为投诉予罗马元老院的信件。他直言假如基督徒有罪,应该公开审讯,证实有罪才可定案,而不可只因其身份就加以定罪。其内容中也大略解释基督教的圣礼和崇拜。

《与特里弗对话录》(Dialogue with Trypho)是现存查士丁著作中最长的一篇:于135年发生的,155年始被记录下来,其中提及查氏与一位名叫特里弗的犹太拉比来争辩有关耶稣是否就是旧约圣经所提及的弥赛亚。

论复活》(de resurrectione)残片。

轶事

查士丁年轻的时候,热衷于钻研哲学。初学斯多葛的道理,觉得不满足就转而研究柏拉图之学说,直到将之视为真理。他喜欢模仿哲学家的样子,穿着哲学家的制服。一天他在海边行走,巧遇一位正在等船的老者,就和他交谈。老人告诉他:“研究哲学无法明白真理,若要明白真理就要考查圣经。”其后查士丁即去研究圣经,并常与信徒往来,敬佩基督徒因基督的名而甘心被杀。他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大受感动,决心作一位基督教的哲学家。

查士丁是在马可·奥勒留皇帝在位时与其他六位信徒同时遇害的。当受审之时,法官要求他们将所信的道说出来,于是查士丁用了几句简明的话,说明了基督教的信仰。法官问:“你是基督徒吗?”他回答是。法官再问:“你这自称博学的人,在我打你、杀你以后,你猜自己能上天堂吗?”查士丁回答说:“我对此深信不疑。”

参考文献

  1. 初期教会的曲折(三),道客巴巴,2015-07-24
  2. 信仰的实质,豆丁网,201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