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柳毅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柳毅山亦称土门山,柳毅山位于潍坊市寒亭区朱里村外。考旧时山之东侧有几十米高的穹隆形山门。山门因积年累月暴雨冲刷自然形成。

简介

据说是因为山顶有唐代人物柳毅当年读书的地方而得名。

古代,这里绿树成荫,在桃花盛开的时候,千树妩媚,万花竞放,站在附近潍河东岸远远就能望见。郑板桥“隔岸桃花三十里”就是对这个奇丽景观的描述。民国 以前,山上还有柳毅祠(即郑板桥词中的柳郎祠)、柳毅桥、柳毅井、柳毅读书处、天池、龙眼等景观。

柳毅山在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境内。柳毅山因唐朝时该山脚下梅花村内有柳毅其人而得名。柳毅山亦称土门山,考旧时山之东侧有几十米高的穹隆形山门。山门因积年累月暴雨冲刷自然形成。“东自登莱达济西”的千年古驿道即从此土门中穿过。早年间土门穹顶之上槐林深深,花香阵阵,鸟语蝉唱,南北渡人。解放以后,大炼钢铁时山门之上的树木砍伐殆尽,村人基建取土过度,导致土门轰然坍塌。

柳毅者何许人也?据柳毅山脚下的亓家庄《柳氏族谱序》记载:柳毅是唐朝年间亓家庄柳氏先祖。

读《中国文学史》,唐宪宗德宗(公元780年以后)年间,陇西人李朝威写了传奇小说《柳毅传》,元代尚仲贤依此改编成戏曲《柳毅传书》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毅传书”与“梁祝”、“天仙配”、“白蛇传”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神话传奇故事,烁古噪今,名满天下。 [1]

景区

柳毅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占地12500亩,整个核心区分为庙宇文化区、情缘广场区、书院会所区、宴会接待区、特色种植采摘区和岳河水系景观带等六大功能分区。本着传承历史古韵、弘扬民俗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建设全省唯一、全国知名的AAAA级“情缘”文化主题景区,深入挖掘柳毅文化深邃,景区周边着力打造富有民俗风情的生态种植采摘园,休闲度假村,自然生态餐饮,星级旅游宾馆等旅游配套设施。

目前,精心打造了柳毅湖、柳毅祠、柳毅桥、柳毅读书处,神泉,柳毅井、天池海眼、柳毅书院、前埠下遗址、汉徐幹墓、月亮湾等近30个景点。出版了四十多万字的《柳毅山文集》,《柳毅传说》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了国家AA级景区验收,正在组织申报AAA级景区。

山体及延伸道路两侧林带绿化和景观绿化,栽植法桐、毛白杨、黑松、雪松、五针松、白皮松、香花槐、火炬树红叶李女贞、合欢、山楂、杏树等各类花乔灌木1720万株。培育柳毅山牌精品果蔬农业采摘观光园350多亩。樱花、黄槿、紫荆、美人梅、碧桃等花卉300亩,累计完成绿化面积650多亩。

2016年,对景区山门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接待中心土地指标已落实,万佛殿建设完成,兴化寺庙宇群依托柳毅祠、天齐庙的建设逐步开展,庙宇区硬化工作全部完成,并对景区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进行了配套建设。一个以“情、缘”文化为主题的柳毅文化核心旅游品牌正在潍之泮悄然兴起。

柳毅山民俗文化

1、柳毅山古建筑群柳毅山顶地势平缓,20世纪初山顶中心地带曾有占地5000多平米的古庙建筑群落,称东岳庙,方方正正,座北面南,四周围墙,前有山门三间,斗拱飞檐,巍峨壮观,驰名鲁东鲁北地区。

院内正殿天齐庙,俗称大殿。东配殿柳毅祠(亦称龙王庙),西配殿老母庙(亦称泰山行宫)。进入山门(庙门),正中甬路两侧有唐宋元明清古碑40余座,两侧有东廊房、西廊房、钟楼、寝宫等。山门前一箭之地有柳毅桥,现在桥面的青石板遗迹依然清晰可见。

桥之东有一砖砌的六边形水池,俗称天池,因与柳毅传书有关,又称龙池、海眼。再东有柳毅井,是柳毅在山读书时吃水之井。现在该井保存完好,水深盈尺,丰水之年水自井内溢出。

几年前山上管理人员还从此井挑水吃。庙宇之西有柳毅读书处,土坯房三间,土墙柴扉,内有古杏数株。院窘树盛,枝柯出墙。

2、柳毅山民俗信仰正殿天齐庙内供奉主神黄飞虎。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说:“敕封尔黄飞虎为五岳之首,加敕一道,执掌幽冥十八层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鬼仙,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特敕封尔为东岳泰山齐天仁圣大帝之职,总管天地间吉凶祸福。”

龙王庙内供奉柳平王塑像,两侧壁画霹雳将军和闪光娘娘,三神同司雨、雷、电,是庶黎逢旱祈雨顶礼膜拜的神祇。

老母庙内供奉的是泰山老母,亦称泰山老母行宫。民间传说泰山老母为免善男信女千里奔赴泰山进香还愿羁旅之苦,特在柳毅山设行宫一处,降阶屈尊,便民利民,神亦有情。老母庙内还有送生娘娘,簇围着许多造型生动的小泥娃娃。少妇老妪到此求子问嗣,便用红绳系于小泥娃娃颈项,此举称作“栓娃娃”。据村民传说,颇有灵验。 我曾

慨叹:一山一宇三神,既管超度轮回之死,亦管人丁繁衍之生,又管风调雨顺之安,三种俗信文化系统并存,庙各塑其神,神各司其职,民各诉其愿,心各达其灵,不亦奇哉!

1939年古历11月19日夜,国民党地方武装二纵队王龙卫部,为防日寇占山驻兵,纵火将古庙焚毁。为了抗日,神亦捐躯,痛哉、惜哉、壮哉!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