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柳毅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柳毅山亦稱土門山,柳毅山位於濰坊市寒亭區朱里村外。考舊時山之東側有幾十米高的穹隆形山門。山門因積年累月暴雨沖刷自然形成。

簡介

據說是因為山頂有唐代人物柳毅當年讀書的地方而得名。

古代,這裡綠樹成蔭,在桃花盛開的時候,千樹嫵媚,萬花競放,站在附近濰河東岸遠遠就能望見。鄭板橋「隔岸桃花三十里」就是對這個奇麗景觀的描述。民國 以前,山上還有柳毅祠(即鄭板橋詞中的柳郎祠)、柳毅橋、柳毅井、柳毅讀書處、天池、龍眼等景觀。

柳毅山在濰坊市寒亭區朱里街道境內。柳毅山因唐朝時該山腳下梅花村內有柳毅其人而得名。柳毅山亦稱土門山,考舊時山之東側有幾十米高的穹隆形山門。山門因積年累月暴雨沖刷自然形成。「東自登萊達濟西」的千年古驛道即從此土門中穿過。早年間土門穹頂之上槐林深深,花香陣陣,鳥語蟬唱,南北渡人。解放以後,大煉鋼鐵時山門之上的樹木砍伐殆盡,村人基建取土過度,導致土門轟然坍塌。

柳毅者何許人也?據柳毅山腳下的亓家莊《柳氏族譜序》記載:柳毅是唐朝年間亓家莊柳氏先祖。

讀《中國文學史》,唐憲宗德宗(公元780年以後)年間,隴西人李朝威寫了傳奇小說《柳毅傳》,元代尚仲賢依此改編成戲曲《柳毅傳書》以後,在中國文學史上,「柳毅傳書」與「梁祝」、「天仙配」、「白蛇傳」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神話傳奇故事,爍古噪今,名滿天下。 [1]

景區

柳毅山生態文化旅遊景區總體規劃占地12500畝,整個核心區分為廟宇文化區、情緣廣場區、書院會所區、宴會接待區、特色種植採摘區和岳河水系景觀帶等六大功能分區。本着傳承歷史古韻、弘揚民俗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建設全省唯一、全國知名的AAAA級「情緣」文化主題景區,深入挖掘柳毅文化深邃,景區周邊着力打造富有民俗風情的生態種植採摘園,休閒度假村,自然生態餐飲,星級旅遊賓館等旅遊配套設施。

目前,精心打造了柳毅湖、柳毅祠、柳毅橋、柳毅讀書處,神泉,柳毅井、天池海眼、柳毅書院、前埠下遺址、漢徐幹墓、月亮灣等近30個景點。出版了四十多萬字的《柳毅山文集》,《柳毅傳說》成功申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並通過了國家AA級景區驗收,正在組織申報AAA級景區。

山體及延伸道路兩側林帶綠化和景觀綠化,栽植法桐、毛白楊、黑松、雪松、五針松、白皮松、香花槐、火炬樹紅葉李女貞、合歡、山楂、杏樹等各類花喬灌木1720萬株。培育柳毅山牌精品果蔬農業採摘觀光園350多畝。櫻花、黃槿、紫荊、美人梅、碧桃等花卉300畝,累計完成綠化面積650多畝。

2016年,對景區山門進行了進一步完善,接待中心土地指標已落實,萬佛殿建設完成,興化寺廟宇群依託柳毅祠、天齊廟的建設逐步開展,廟宇區硬化工作全部完成,並對景區水、電、路、綠化等基礎設施進行了配套建設。一個以「情、緣」文化為主題的柳毅文化核心旅遊品牌正在濰之泮悄然興起。

柳毅山民俗文化

1、柳毅山古建築群柳毅山頂地勢平緩,20世紀初山頂中心地帶曾有占地5000多平米的古廟建築群落,稱東嶽廟,方方正正,座北面南,四周圍牆,前有山門三間,斗拱飛檐,巍峨壯觀,馳名魯東魯北地區。

院內正殿天齊廟,俗稱大殿。東配殿柳毅祠(亦稱龍王廟),西配殿老母廟(亦稱泰山行宮)。進入山門(廟門),正中甬路兩側有唐宋元明清古碑40餘座,兩側有東廊房、西廊房、鐘樓、寢宮等。山門前一箭之地有柳毅橋,現在橋面的青石板遺蹟依然清晰可見。

橋之東有一磚砌的六邊形水池,俗稱天池,因與柳毅傳書有關,又稱龍池、海眼。再東有柳毅井,是柳毅在山讀書時吃水之井。現在該井保存完好,水深盈尺,豐水之年水自井內溢出。

幾年前山上管理人員還從此井挑水吃。廟宇之西有柳毅讀書處,土坯房三間,土牆柴扉,內有古杏數株。院窘樹盛,枝柯出牆。

2、柳毅山民俗信仰正殿天齊廟內供奉主神黃飛虎。 《封神演義》中姜子牙說:「敕封爾黃飛虎為五嶽之首,加敕一道,執掌幽冥十八層地獄,凡一應生死轉化、人神鬼仙,俱從東嶽勘對,方許施行。特敕封爾為東嶽泰山齊天仁聖大帝之職,總管天地間吉凶禍福。」

龍王廟內供奉柳平王塑像,兩側壁畫霹靂將軍和閃光娘娘,三神同司雨、雷、電,是庶黎逢旱祈雨頂禮膜拜的神祇。

老母廟內供奉的是泰山老母,亦稱泰山老母行宮。民間傳說泰山老母為免善男信女千里奔赴泰山進香還願羈旅之苦,特在柳毅山設行宮一處,降階屈尊,便民利民,神亦有情。老母廟內還有送生娘娘,簇圍着許多造型生動的小泥娃娃。少婦老嫗到此求子問嗣,便用紅繩繫於小泥娃娃頸項,此舉稱作「栓娃娃」。據村民傳說,頗有靈驗。 我曾

慨嘆:一山一宇三神,既管超度輪迴之死,亦管人丁繁衍之生,又管風調雨順之安,三種俗信文化系統並存,廟各塑其神,神各司其職,民各訴其願,心各達其靈,不亦奇哉!

1939年古歷11月19日夜,國民黨地方武裝二縱隊王龍衛部,為防日寇占山駐兵,縱火將古廟焚毀。為了抗日,神亦捐軀,痛哉、惜哉、壯哉!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