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楝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楝树(学名:Melia azedarach L. )是楝科楝属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树皮灰褐色,分枝广展,叶为2-3回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叶片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顶生略大。圆锥花序约与叶等长,花芳香;裂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急尖,花瓣淡紫色,倒卵状匙形,两面均被微柔毛,花药着生于裂片内侧,且互生,子房近球形,无毛,每室有胚珠,花柱细长,柱头头状,核果球形至椭圆形,内果皮木质,种子椭圆形。4-5月开花,10-12月结果。[1]

分布于中国黄河以南各省区,生于低海拔旷野、路旁或疏林中,已广泛引为栽培。[2]

该种是材用植物,亦是药用植物,其花、叶、果实、根皮均可入药,用根皮可驱蛔虫和钩虫,但有毒,用时要严遵医嘱,根皮粉调醋可治疥癣,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头癣。此外,果核仁油可供制润滑油和肥皂等。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10余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分枝广展,小枝有叶痕。叶为2-3回奇数羽状复叶,长20-40厘米;小叶对生,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顶生一片通常略大,长3-7厘米,宽2-3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多少偏斜,边缘有钝锯齿,幼时被星状毛,后两面均无毛,侧脉每边12-16条,广展,向上斜举。圆锥花序约与叶等长,无毛或幼时被鳞片状短柔毛;花芳香;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急尖,外面被微柔毛;花瓣淡紫色,倒卵状匙形,长约1厘米,两面均被微柔毛,通常外面较密;雄蕊管紫色,无毛或近无毛,长7-8毫米,有纵细脉,管口有钻形、2-3齿裂的狭裂片10枚,花药10枚,着生于裂片内侧,且与裂片互生,长椭圆形,顶端微凸尖;子房近球形,5-6室,无毛,每室有胚珠2颗,花柱细长,柱头头状,顶端具5齿,不伸出雄蕊管。核果球形至椭圆形,长1-2厘米,宽8-15毫米,内果皮木质,4-5室,每室有种子1颗;种子椭圆形。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主要价值

园林

树形优美,枝条秀丽,在春夏之交开淡紫色花,香味浓郁;耐烟尘,抗二氧化硫能力强,并能杀菌。适宜作庭荫树和行道树,是良好的城市及矿区绿化树种。苦楝与其他树种混栽,能起到对树木虫害的防治作用。在草坪中孤植、丛植或配置于建筑物旁都很合适,也可种植于水边、山坡、墙角等处。

经济

边材黄白色,心材黄色至红褐色,纹理粗而美,质轻软,有光泽,施工易,是家具、建筑、农具、舟车、乐器等良好用材;用鲜叶可灭钉螺和作农药,用根皮可驱蛔虫和钩虫,但有毒,用时要严遵医嘱,根皮粉调醋可治疥癣,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头癣;果核仁油可供制油漆、润滑油和肥皂。[3]

生长环境

生于旷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该植物在湿润的沃土上生长迅速,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土、中性土与石灰岩地区均能生长,是平原及低海拔丘陵区的良好造林树种,在村边路旁种植更为适宜。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碱、耐瘠薄。适应性较强。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苦楝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为12-20造林地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下。在海拔200米左右丘陵区,土层深厚、通气、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长也不错,可培育成中小径材,在低山区可培育大径材。凡属酸性或微酸性土类上,如红壤土、黄壤土、沙壤土,黑沙土及其它类型的填方土等,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水分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均适宜栽种苦楝。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中国黄河以南各省区,较常见;已广泛引为栽培。广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温带地区也有栽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