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武侯祠 - 南阳武侯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阳武侯祠

中文名;南阳武侯祠

外文名;Temple of Marquis

地理位置;中国华北

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

景点级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著名景点;南阳卧龙岗景区

所属地区;河南省南阳市

历史人物;诸葛亮

建设时期;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

文物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荣誉;河南省十佳旅游景区

相关景区;南阳府衙、南阳医圣祠等

机场;南阳姜营机场

南阳武侯祠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南阳市城西卧龙岗上,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历史,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十年躬耕隐居地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也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历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和"草庐对策"发源地。[1]

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白居易咏史》"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等诗句表明早在唐代时期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已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和人们凭吊先贤和陶冶情操的地方,有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来此游览祭祀,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岗",先后有众多国家高层领导人慕名前来参观过,为豫西南历史名胜之首。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4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荣获凤凰网友最喜爱的"河南省十佳旅游景区"。

人文历史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始建年代可上溯至魏晋时期,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和清康熙龙岗志》记载,诸葛亮殒没五丈原后,其故将黄权曾率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纪念武侯,时称"诸葛庵";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镇宛"讨伐张昌时"观亮故宅"并"立碣表闾";唐代,南阳卧龙岗曾多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李白南都行》中云:"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刘禹锡陋室铭》中赞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白居易有"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的诗句,许浑南阳道中》云:"荒草连天风动地,不知谁学武候耕"等,这些表明,卧龙岗在唐代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文物胜迹和人们凭吊先贤和陶冶情操的地方,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来此游览祭祀。

宋金时期,南阳武侯祠屡遭兵燹。

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过南阳谒武侯祠"时,曾挥泪书写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以"稍舒胸中抑郁尔";元大德二年(1298年),南阳监郡马哈马主持修葺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割附近田地二百亩作为岁时香火之具。

元至大二年(1309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玮到南阳指示地方官加扩卧龙岗武侯祠。

元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集议,给南阳卧龙岗古建名胜命名为"武侯祠";明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钦赐"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庙额,颁祭文,明定春秋二祭日期和祭品,并敕令地方官按期致祭,后又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三月八日,特谴驸马都尉邬景和来宛致祭。

自此,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地位随之倍增,祠貌规模亦更加壮观,并招致更多的封疆大吏、文人学士纷纷登堂膜拜,题咏赋赞,极大的丰富了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文化内涵。

清代,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屡有修葺,规模恢宏,现今卧龙岗武侯祠基本上保持了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

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府罗景主持大修武侯祠,增建庙堂,新辟廊庑和台榭,积土为山,叠石成峰,并按照历代题咏和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依前人"龙岗全图"石刻复建了卧龙岗十景,并命人在祠间空隙地方密栽修竹,种植花卉,把卧龙岗武侯祠点缀得花团锦簇,幽雅媚人。

此次修葺,对后世影响很大,并奠定了今日卧龙岗武侯祠的规模,乾隆时期出现了"漫道锦官祠宇好,龙岗今日更馨香"的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和重视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维修和保持,史学泰斗郭沫若先生1959年给南阳题额"武侯祠",又于1973年书匾"诸葛草庐"。

南阳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站在提高南阳知名度和发展南阳经济的高度,提出了"修葺再现卧龙岗诸葛亮躬耕地历史原貌,改善武侯祠旅游环境,提高品位,丰富内涵,以物取胜,以景诱人"的指导思想,并不断深地,调查研究,具体指导规划,使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发生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和效果颇为明显的巨大变化。

南阳武侯祠和位于其内的南阳市博物馆结合自身陈列优势及旅游资源,先后筹办了反映当年诸葛亮躬耕隐居南阳及徐庶荐贤、刘备三顾历史画面的《诸葛亮与南阳》蜡像展、再现当年岳飞抗金途中路过南阳,夜宿武侯祠,祭拜武侯的《岳飞夜书出师表》蜡像展、再现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时与好友交谈的《诸葛亮会友蜡像展》、集南阳汉代舞乐精髓及汉代科技于一体,再现南阳汉代辉煌灿烂历史文化的大型综合展览《汉代文化苑》、通过馆藏十八罗汉、宗教造像、建筑构件等文物珍品,向观众展示我国古代高超的宗教、建筑雕塑艺术的《古代雕塑艺术精品展》,以及每年时逢诸葛亮祭日举办的大型祭拜仪式和相关活动等,受到了游客的普遍赞誉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环境布局

南阳武侯祠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区城西的卧龙岗上,坐西向东偏南,现存殿堂房舍267间,主要建筑由东而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前后两重,建筑布局严谨,疏密相宜,殿堂雄严,亭台壮观。

祠前是宏伟雅致的"千古人龙"石牌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楼式,通体布满雕饰,对称的锦纹、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

高耸门外,望柱冲天,在苍松翠柏映衬下,使武侯祠显得更加巍峨壮观。

从山门至大拜殿,左右两廊为前部,是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场所。

后面的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梁父岩、抱膝石、老龙洞、躬耕田,是根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即卧龙十景)。最后是宁远楼,亦名清风楼。

山门之外有"诸葛井"和"澹宁读书台"。祠左侧院有关张殿、三顾堂、谢圃亭;右侧院为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台下有诸葛书院。祠西南隅有龙角塔。

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体建筑,殿宇高大宏伟,为歇山式建筑,殿前悬挂匾联十余幅,两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诸葛亮坐像,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

宁远楼是武侯祠后部的主体建筑,也是祠内最高建筑物,为重檐庑殿式建筑,流角飞檐,气势轩昂;楼正中塑有武侯诸葛亮抱膝长吟像;登楼远眺,宛城美景尽收眼底,历历在目。

南阳武侯祠占地15.3万平方米,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花草相映,景色宜人。总体格局婉转盘桓,结构幽雅精致,氛围古色古香,意境如诗如画,既不失名士祠的严谨肃穆气氛,也保留了故居园林的活泼清新景象。祠园地势开阔,林区面积近百亩,仅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200余株。

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诱人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

融合了园林建筑、祠庙建筑和当地民居的风格,展现了高水平的建筑艺术,其平面形成丰富,空间组合多变,群体布局和谐。祠内碑石林立,蔚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

南阳武侯祠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近三百余通,在全国诸多武侯祠中当居首位,被誉为"卧龙碑林"。其内容纷繁丰富,记人记事歌咏题记,其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具。其中汉《张景造土牛碑》、汉《李孟初碑》、汉《赵到碑》为世所罕见的珍品,在书法艺术和雕刻技巧上都有较高水平。"大文出师表,胜地卧龙岗"(武侯祠大门于右任题联)。

武侯祠的"出师表"草书碑刻,笔法龙飞蛇腾,苍劲峭拔,堪称龙岗一景。据碑跋称,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出师表",以抒胸臆。

其字铁划银勾,体势潇洒。丞相撰词,名将手书。游人驻足观摩,既能见武侯之胸怀志略,又可赏岳飞之翰墨神工。

建筑特点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融合了园林建筑、祠庙建筑和当地民居的风格,展现了高水平的建筑艺术,其平面形式丰富,空间组合多变,群体布局和谐,环境配置优美。其建筑布局分布在阶阶抬高的中轴线上,颇富韵律感和节奏感,石坊、仙人桥、山门、大拜殿、茅庐、宁远楼依次坐落在中轴线上,与两侧的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伴月台、躬耕亭等形成两进四合院落,与此平行的还有北路三顾祠院,南路卧龙书院。祠园地势开阔,从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其总体布局既不失名士祠宇的严谨肃穆气氛,也保留了故居园林的活泼清新景象,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诱人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留连往返。

武侯祠内碑石林立,蔚然成景,其内容纷繁丰富,记人记事歌咏题记均备,是记载南阳武侯祠历史沿革的重要资料。其中汉《张景造土牛碑》、《李梦初碑》、《赵到碑》等三通汉碑为世所罕见的珍品,其它的如岳飞书《出师表》碑等,或以书法取胜,或以文辞见长。武侯祠殿堂上的匾额楹联,高悬低挂,很多在书法上有相当深的造诣;笔体苍劲,洒脱俊逸,历来受到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推崇。武侯祠的碑、联、匾集文学、书法、绘画于一体,是一珍贵的艺术宝库。

地因三顾,名遂千秋。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自从有了黄权建庵祭祀诸葛亮后,历代纪念活动绵延不断,并由诸葛庵逐步发展成武侯祠,成为知名全国的凭吊诸葛亮场所,以及闻名遐迩的人文景观和旅游胜地。每天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1940年,现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曾为南阳武侯祠撰写楹联一副:"大文出师表,胜地卧龙岗"。南阳武侯祠现已成为南阳文化旅游的"龙头"和对外宣传推介的一张"名片"。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都先后考察了武侯祠,对武侯祠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古建遗迹

草庐

南阳,是诸葛亮的第二故乡,更是孕育他成才的摇篮,而草庐则是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三顾之地,如鱼得水的场所,唐代诗人白居易就这样写道:"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汗便为霖!"

公元234年,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黎民追思",蜀国故将黄权遂率族人在诸葛亮曾经生活了十年的卧龙岗上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从此,南阳卧龙岗就有了最早的纪念性建筑"诸葛庵"。唐代的诸葛草庐已是闻名天下,诗仙李白,面对草庐,曾由衷的赞叹:"当其南阳时,垄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刘禹锡的《陋室铭》又从更加的境界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可见当时的草庐已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来此游览祭祀。元、明、清三代,三顾茅庐的故事又通过文学、戏曲等各种形式广为流传,吸引了无数的朝野名流、文人墨客。

南阳诸葛草庐,是一座八角攒尖式建筑,草庐的门楣悬挂匾额一方,上书"诸葛草庐"由史学泰斗郭沫若先生所题。草庐高4米,砖木结构,回廊相衔,茅庐覆顶。它比起金碧辉煌的宫殿和拔地而起的高楼,显得古朴而简陋,但因造就了一代名相诸葛亮而名扬天下。

古柏亭

古柏亭早在清代中期就已成为"龙岗十景",这是一座寄托着后人崇敬和思念的亭台,这是一座被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亭台。

古柏亭位于诸葛亮庐的东侧,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正面左右两侧出廊,古砌围墙,飞檐翘角。亭的周围古柏林立,清代诗人杨铸有诗赞叹:"老柏参天几百寻,至今亭畔叶森森"。

古柏亭为什么要以古柏命名呢?根据史料记载,古柏亭处原有柏树一棵,高接云天,龙态虬枝。是诸葛亮当年在卧龙岗居住时亲手种植。后来,人们就在这个地方建亭纪念他。柏树四季长青,岁寒而不凋。由物换星移,世事沧桑,它却依然苍翠,阅尽人间春色,历来为不少文人墨客所讴歌,诗仙李白有诗赞叹:"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诗圣杜甫也在《古柏行》中表达了赞美之情:"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双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当我们站在古柏亭的前廊内,放眼望去,出师表廊坊,大拜殿,野云庵,诸葛草庐,小虹桥等卧龙岗著名景观就像一幅魅力无限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古柏亭和中国的四大名亭--北京的陶然亭、安徽的醉翁亭、长沙的爱晚亭、杭州的湖心亭一样,与历代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门额"古柏亭"三个字是清代咸丰四年南阳知府钮雷题写的,字体用笔古拙苍劲,入木三分。古柏亭匾额下方悬挂着两幅楹联,我们看到的这幅"老松阅世卧云壑,乔木于今似画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内阁大学士陆润痒的墨宝,另一幅:"古木千章栖老鹤,使君三顾起卧龙"的名联,是民国六年吴佩孚将军的书法,这两幅对联都是借古柏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的倾慕和颂扬。

我们看到古柏亭是重修的,说起这件事,在南阳武侯祠还有一段总书记爱"国宝"的佳话。

2007年4月30日下午,春光明媚,风和日丽,胡锦涛总书记兴致勃勃的来到南阳武侯祠。古老的祠院祥光普照,妙境生辉,总书记在武侯祠内不时驻足观看,当他迈着稳健的步伐途径"古柏亭"时,细心地发现"古柏亭"的后墙有几道贯通的裂缝,他快步走到墙体前,仔细观察残损情况后,关切地说:"这是建筑基础下陷造成的"。当即指示要抓紧维修,总书记在武侯祠内停留了四十分钟,对武侯祠的历史文化内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赞叹道:"南阳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文化底蕴丰厚……",我们看到在古柏亭前方树立的《重修古柏亭碑记》就详细记载了总书记关爱国宝,重视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

当我们参观古柏亭时,总是会有许多感慨,为什么?因为千秋历代,岁月流转,有一份缅情的深情不变,穿越了时空数千年,早已化为人们心中屹立的丰碑。地老天荒,寒来暑往,有一座古柏亭傲然挺立。今天仍在游人如织的武侯祠焕发伟岸壮美!这一切都为什么?只为有一位古人曾经像大树一样活过,有一位伟人他曾经来过,为脚下的这片土地留下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宁远楼

宁远楼又名清风楼,位于武侯祠祠院最后部,传为诸葛亮躬耕南阳时藏书、弹琴、凭栏远眺的地方,后人筑楼以示纪念。是武侯祠内主体建筑之一,也是祠内最高建筑。现为回廊式重檐歇山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屋面正脊饰麒麟。楼上塑诸葛亮抱膝长吟像,神态潇洒,安然自若。宁远楼两侧置有配楼,可登高远眺。整座建筑巍峨庄严,气势恢宏。据史料记载,弘治年间,扩充武侯祠,在祠之最后增建宁远楼,据推断,应为弘治十一年(1498年)所建。

"万古云霄"是大清嘉庆十四年(1809)九月南阳郡守(知府)孔传金所书,字体行楷,用笔苍劲,结构严谨。语出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万古,指久远的历史时期。云霄,喻之高显的地位。其含义是诸葛亮在历史上始终有很高的评价和崇高的地位。

宁远,取"宁静以致远"之意。语出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宁远,意为清净寡欲,高瞻远瞩。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诫子书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每晨夕从容,常抱膝长啸",后以"抱膝长吟"或"抱膝吟"来引喻高人志士的吟咏抒怀。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此联写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上联说军事,下联说政治。军事以攻心为上,施政以审势为上,即善于审查客观形势。诸葛亮的联吴抗魏政策,对当时蜀汉的形势来说,是最正确的和最有远见的。他治蜀之严,是严格地遵守"法治",因而能使"天下未乱蜀先乱"的四川安定下来。这幅对联既是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是对统治艺术的总结。

龙角塔

龙角塔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秋,为南阳知府顾嘉蘅、南阳县知县钮氵雷所倡建。塔系六角形密檐式砖塔,塔基直径3.4米,边长2米;塔通高11.1米,基座由两级石条砌成,下为地宫,高0.4米;塔身七层用青砖白灰勾缝砌成,第一、二层用石条铺底,每层衔接处下放上收,叠涩密檐,层高1.5至0.7米不等;塔刹用青石雕制,高1.6米。塔的第二层每面正中凹嵌青石、汉白玉题字,除一、七层外,其余各层每面正中凹嵌浮雕画像砖。塔的第一层直径2.4米,边长1.4米,高1.65米,东北方向的一面砌以圆形拱券门,上边以卧砖砌饰两条棱框,中砌砖雕水波纹饰,下边砌以砖的横面雕刻的回形图案,用来装饰拱券门券的边框,门口用卧砖封砌,只是象征性的塔门。第一层塔的六个面镶嵌的画像砖已大部漫患。塔的第二层边长1.2米,高1.7米。在东北面塔门的上方镶嵌一青石塔名题额,高0.7米,宽0.4米,中镌刻"龙角塔"三字,上款题"咸丰四年秋月吉日",落款"知南阳府顾嘉蘅、知南阳县钮氵雷建造,堪舆临晋杨豫怀选吉勘定。"题额为楷书,阴刻,竖行。邻塔名题额,自左而右,每一塔面镶嵌一0.7米见方的汉白玉,每方一个大字,分别为"奎、娄、联、斗、牛",环绕塔身一周,字体为行楷,阴刻,深1厘米,剔底并饰钻花。于第一石"奎"字的右上方款书"咸丰四年",第五石"牛"字的左下方署款"钮氵雷书"。顾嘉蘅书体遒婉俊逸,钮氵雷书法苍劲洒脱;两者结合起来给人以法度谨严、气势磅礴的视觉效果,点明了它所要表现的主题。题额饰以砖雕边框与纹饰,自内向外依此为弧形滚棱、水波纹、斜面及平面条砖压边。塔的第三层边长1.5米,高1.6米,六个面每面均镶嵌着两块浮雕画像砖上下并连的图像。图像分别是:前几幅为麒麟,接着是白虎、麒麟;画像的背景为祥云、树木、山石,麒麟造型生动华丽,形态各异,有的昂首向上,有的回首张望;白虎则威风凛凛,似"饿虎扑食"状。塔的第四层边长0.95米,高1.2米,与第三层塔相应,每面的画像依次为:苍龙二幅、凤凰、羽人、麒麟、苍龙。苍龙的背景饰以祥云;羽人的背景为松石,一羽人由下向上登攀,

另一羽人依树站立;凤凰俯视翘屏,背景则绘以富贵牡丹。第五层边长0.9 米,高1.15米,每面均镶嵌一块半画像砖上下连接成图画,与四层对应画像为"魁星(奎星),东王公、西王母,羽人,东王公,蟾蜍。魁(奎)星披头散发,左手捧一斗,右手执一笔,背景为松石瑞云;东王公、西王母揖手相对而坐,背景为梧桐山石;西王母居左、羽人居右跪拜,三青鸟居上,背景饰以松石;东王公手持一物站立,背景为黑熊、松石;蟾蜍葡匐居中,背景饰以祥云。塔的第六层边长0.85米,高0.75米,与第五层相应每面各镶一块画像砖,依次为:象宝瓶、鹿,幼凤,蟾蜍,鹿,麒麟。象背有鞍饰,驮一宝瓶,下刻回形图案,上饰祥云;鹿俯首弓腰作觅食状,背景饰以祥云;幼凤尾羽上翘抻颈鸣叫,背景为树枝祥云;蟾蜍造形同上;鹿抬蹄回首张望,背景祥云缭绕;麒麟回首仰视,背景为松石祥云。所有画像砖的边饰和塔的题额一样。第七层内收边长0.7米,高0.75米,每面为素面青砖出檐封顶,上置塔刹。塔刹由宝瓶和6个龙头组成,中竖宝瓶,高1.65米,下为船形的十字架托--半圆球珠,中间为二个圆珠球在船形十字架下相连,上为一圆球珠,这些球珠的下部均饰莲花瓣图案,竖柱穿球珠而过露出弧形柱头;在船形十字架下向塔的六角辐射6个龙头,各长0.5米,高0.35米,犹如塔里盘卧着6条巨龙抻出头来,嘴里各衔一凤铎,徐凤摆动叮当作响,好似龙吟龙语。

龙角塔虽经百余年的苍桑,但容艳未退,除第一层画像似人为漫患外,整个塔体和题额画像均保存完好。她坚固玲珑,匀称秀美;立意新颖,神韵古朴。不仅展示了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和风水塔建筑的地方特色、士习民风,而且为清代历史的研究、地方史志的研究、风水塔建筑的研究提供了难得宝贵的实物和资料。她作为意喻卧龙岗"龙角"的形象,却蕴涵着深奥的堪舆理念,神秘的风水迷信术。龙角塔是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区内仅存的一座砖塔。物以稀为贵。愿她天长地久,与隐圣风水长存。

野云庵

""是纪念诸葛亮当年会友的地方。野鹤孤云、闲云野鹤,看来野云庵当年是一处非常幽静的会客室,诸葛亮与他的好友们常相聚在一起,探讨时政,评研学问。我们所看到一组彩色泥塑,生动地再现了诸葛亮与他的好友崔州平孟公威徐元直,还有老师黄承彦在一起会晤讨论的场景。据《三国志》记载,他们经常讨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谁的成就会最大呢?诸葛亮常常指着他的朋友们说:"你们官至刺史(也就是州、府一级的官员)"。当好友问他官至何位时,诸葛亮常常"笑而不答"。事实上,诸葛亮早把自己比做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乐毅。所以《三国志》记载他"好为梁父,自比管乐"。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卧龙岗上并非是只做一介农夫,他积蓄力量,待时而起,择主而仕,一旦时机成熟,他必然由"卧龙"成"飞龙"。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贤士择主而仕"。在野云庵砖雕门楼上悬挂的楹联"云归大漠随舒卷;门对寒流自古今"。大意是:诸葛亮受刘备三顾,如云飞空,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他的功德明昭日月,千古为人传颂。

大拜殿

大拜殿是有大殿林和拜殿两部分组成的。这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也是历朝历代官吏百姓举行盛大祭拜活动的场所。直到今天,武侯祠内每到秋祭日时,这里仍然延续了传统祭拜仪式,以效法诸葛亮的忠贞、廉洁,弘扬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拜殿下,挂满了讴歌诸葛亮功德的匾额和楹联。在这里挑选两幅比较有代表性的楹联推荐给大家。首先这幅黄底黑字的楹联"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溯尼山邹峄而还,五百年必生名士;为一不义,杀一不辜,虽千驷万钟弗受,三代下尤见斯人。"这副楹联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东周人﹝今巩县人﹞刘镇华书写。

联大意是:当一个人的政治主张和才能被统治者任用时,就能够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才华;不被任用时,能够做到退而归隐,潜藏自己的学问,是非常难得的。具备这样的境界和修养的人,只有尼山的孔子和邹峄的孟子这样的圣人。从孔孟以来,经过了五百年漫长的历史时期。能够达到这样境界的,又出现诸葛亮这样一位伟大的人。只有诸葛亮地智慧和修养才能达到像孔孟那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因为,诸葛亮被刘备任用,他出山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在刘备"三顾茅庐"以前,诸葛亮一直在卧龙岗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生活,待时而起,思得名君。所以孟子曾赞叹"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下联大意是:如果去做一件不道义的事,或杀一个无辜无罪的人,给千驷万钟﹝一驷为四匹马拉的一辆车。一钟,六十四斗为一钟﹞这样丰厚的俸禄也不能去做,夏、商、周三代以后,这样清正廉洁,品德高尚的人只有诸葛亮了。﹝《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在《自表后主》中说"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在贪贿横行,聚敛成风的社会情况下,诸葛亮认真的向后主报告他的财产,真是官高无私,言行一致,保持清廉。﹞这副楹联对诸葛亮地道德品格做了较高的总结。可以说。诸葛亮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推崇的贤臣良相的代表,开明政治的化身,卓越而全能的政治家,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智圣。

在大殿内的卷棚下,还挂有一副名联,被称为中原第一联。上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下联"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副楹联是清代同治年间,南阳知府顾嘉蘅为平息当时南阳襄阳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而撰写的。诸葛亮早在《出师表》中已明确表述过"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说明诸葛亮在南阳渡过十年农夫生活无疑。那么,襄阳为什么还要争诸葛亮的躬耕地呢?持襄阳观点学者认为,汉代时,襄阳隆中归南阳郡管辖,诸葛亮当时说"躬耕南阳"这里的"南阳"是指今天的隆中,而不是今天的南阳。这是根据东晋襄阳人习凿齿著《汉晋春秋》中的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从此,一千多年来南阳、襄阳为诸葛亮到底躬耕在哪里,刘备"三顾茅庐"到底是发生在哪里而争论不休。在清同治年间,争论很激烈,一直争论到了朝廷。当时曾任翰林院编修,又五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蘅,为平息这场旷日已久的争论,撰写了这幅脍炙人口的楹联。大意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君主,不分是先主刘备,还是后主刘禅,都是一样忠心耿耿。既然诸葛亮名垂千古,他可以受全天下人的敬仰,南阳、襄阳同属天下所有,又何必为他在哪里躬耕而争论不休呢?楹联的确写的高明,既不得罪襄阳人,又不得罪南阳人,表现了古人的胸怀和境界。但是由于作者顾嘉蘅湖北籍人,在南阳任职,就要免不了给人一种脚踏两只船,既不得罪家乡父老又不得罪当地百姓的折中思想。的确是一副构建和谐的楹联,平息了一场争端。

大殿下在"南襄"联旁边还有一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副楹联是1958年9月,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第一次来到南阳视察武侯祠时,看到了清代知府顾嘉衡撰写的楹联后根据"南襄"联的平仄和对仗即兴妙改此联,寄语广大青年和干部象诸葛亮那样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多做贡献。

汉张景碑

汉张景碑,又称"张景造土碑",1958年在南阳市解放路(南城门内)东侧出土,运市文化馆保存。次年,移卧龙岗汉碑亭。1973年经中央批准,其拓片曾在日本展出。200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其拓片将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展出。

碑为东汉延熹二年(159年)所立,四周皆残,顶部碑穿隐约可见,通高1.25米,宽0.54米,厚0.12米。碑文为隶书,碑存12行,(第12行仅存第1字残画),满行23字,计229字,可识者225字,无撰书人姓名,碑文如下:

"府告宛,男子张景记言,府南门外劝农土牛 调发十四乡正,相赋敛作治,并土、犁、耒、廾、蓎、屋、功费六十万,重劳人功,吏正患苦。愿以家钱,义作土牛,上瓦屋、栏楯、什物,岁岁作治。乞不为县吏、列长、伍长征发小繇。审如景言,施作复除,传后子孙。明检匠所作,务令严事。毕成,言。会廿四府君教。太守丞印。延熹二年八月十七日甲申起 八月十九日丙戌,宛令右丞摄告追皷贼曹掾石梁写移, 遣景作治五驾瓦屋二间,周栏楯 尺,于匠务令功坚。奉 毕成,言。会月廿五日,他如府记律令。掾赵述 府告宛:言男子张景,以家钱义于府南门外,守 瓦屋,以省赋敛,乞不为县吏、列长、伍长小繇 掾……"

卧龙书院

"卧龙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缩影,始建于元至大年间(1309年)历时三年落成,是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书院兴建初期由"房舍"和"学田"两部分组成。"房舍"主要是讲学和举行祭祀的场所,共有46间。元代祭祀先贤是书院活动的主要内容,卧龙书院当时是祭祀诸葛亮的。由于诸葛亮"诫子书"中"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的遗训,因此卧龙书院的讲堂取名"静成之堂"、"明志之斋"、"广才之斋"。纵然是天才,也还有广博的知识和学问,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得学问。

卧龙书院一直是元、明、清南阳最高学府之一,并为我国封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虽然它已失去了昔日的作用,但它仍是卧龙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它对研究我国古代书院制度具有重要历史和科学价值。

在南阳武侯祠大殿北的碑廊里,陈列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手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碑刻,二表由二十一通石碑组成,每通碑高110厘米,宽58厘米,计一千三百余字。其笔体为行草,苍劲有力,龙飞凤舞,且刻工精,十分壮观,每当游人至此,都要驻足细观、赞叹不已。

岳飞与《出师表》

前后《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建兴五年和建兴六年(即公元227年和228年)先后两次出师北伐前上书后主刘禅的奏章,两表文辞朴实,结构严谨,其内容博大精深,陈事言辞恳切,反映了刘禅不明,"益州罢敝""民穷兵疲"的危急形势并劝勉刘禅振作奋起,"开张圣听",执法公允,赏罚严明,并指出两汉兴衰的历史教训,"亲贤臣,远小人"对汉室兴隆的重要意义。最后追述了先帝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和托孤深情,以及诸葛亮为复兴汉室要"鞠躬尽瘁"的忠贞报国思想。两表文字不但充满了一种慷慨悲凉之气,诸葛亮对汉室的忠诚,也始终贯穿于全文之中,因此两表在表现悲凉之余,仍然透出一种百折不挠的勇气,这种对国家的忠贞之志和深厚真挚之情,曾感动了多少炎黄子孙,成为"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的千古名篇。

在《出师表》碑刻后,有岳飞的跋文:"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之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荣毕,出纸萦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出师表》石刻以古朴的艺术形式,把两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岳飞的书法艺术苍劲峭拔,气势非凡,纵观如雷掣电奔,龙飞凤舞;细视则铁画银勾,顿挫抑扬。"书如其人,纯正不屈",堪称书法艺术之精品,与诸葛亮的文采是珠联璧合,相映成辉。这种完美的融合,往往使游人观其文如见其人,受到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心灵的震憾。人们喜爱岳飞手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则更不如说是对诸葛亮、岳飞身上所闪现的那种献身精神和高尚品格的崇拜,他们无愧是民族的伟人,国人的楷模。

"千古人龙"石牌

"千古人龙"石牌坊,立柱冲天,华美壮观,坊高9米,面阔13.5米,为三间四柱楼式。坊额浮雕"丹凤朝阳"、"麒麟送宝"等祥云瑞兽图极具生动。左右横额上雕饰的是诸葛亮生平故事"躬耕南阳"、"舌战群儒"等栩栩如生。这座石牌坊最初建于明代,清道光壬辰年(1832年),南阳知县萧其芬重修。1943年5月牌坊被雷电击倒,1957年原南阳县人民政府重新复原了这座石牌坊,可惜在六十年代再次被毁。1992年美籍华人赵连仁先生,怀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捐资十五万人民币复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千古人龙"石牌坊。"千古人龙"四字古拙素朴,遒劲刚毅,大意是指诸葛亮为永垂千古的杰岀人物,被后人称为人中之龙。一方秀水沃土养育了一方英才,起伏蜿蜒的卧龙岗绵延百余里,形成了一带龙脉,孕育了智圣诸葛亮,所以南阳卧龙岗被称为"天下第一岗",武侯祠就坐落其间。武侯祠大门上,悬挂着书法大师于佑任先生撰书的楹联"大文出师表;胜地卧龙岗"。

南阳市博物馆

南阳武侯祠是南阳市博物馆的馆址所在地。博物馆依祠然风格而建,有《诸葛亮与南阳》蜡像展、《东汉南阳历史蜡像馆》、《汉文化苑》等陈列展览,丰富了武侯祠的文化内涵,馆、祠、园三位一体,是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佳文明博物馆。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二级博物馆。[13]

汉代文化苑:南阳市博物馆利用南阳出土汉代画像石中"舞乐百戏"的资源优势,创办"汉代舞乐"展演项目。引进专业人才,聘请音乐、舞蹈专家深入研究汉代舞乐百戏,创编排练了"七盘舞"、"编钟乐舞"、"建鼓舞"、"上邪舞"、"大傩舞"等十余个具有浓郁汉代风格的舞蹈,增强了陈列展览的参与性和趣味性。近两年,博物馆又在现有"汉代舞乐"展演的基础上挖掘并引进汉代民间"蹬技"、"顶技"、"软功"等杂耍和南阳地方说唱节目,与汉代舞乐融为一体,进一步丰富了展演内容,提高了节目品位。该展演项目,年均收入40多万元。自1997年创办以来,多次接待外宾、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重要社会团体,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和南阳电视台多次为该展演做了专题报道。由于展演厅创办之初规模较小,厅舍简陋,作为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唯一一所白天能为游客演出的场所,必须提高档次,进行改造扩建。"汉苑"外观设计为仿汉建筑形式,屋顶、门窗台阶皆为汉代风格,体现汉文化精神与风貌。展厅宽9米,长25米,可纳容观众百余名。建成后的"汉代文化苑"将面向社会招商引资,增加餐饮项目,使之成为文化娱乐与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精品项目、旅游亮点。

造访名人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亮庵",位于河南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上,由诸葛亮故将黄权为纪念诸葛亮躬耕隐居南阳而建立,始于魏晋年间,是纪念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众多国家领导人前来南阳武侯祠参访。

1958年9月21日,李先念参观游览南阳卧龙岗。

1959年春,胡耀邦造访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1979年5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王任重参观游览了南阳卧龙岗,并指示南阳方面:"诸葛亮是一个人们都尊敬的历史人物,我建议把诸葛亮像塑起来"。

1985年10月21日至2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再次视察南阳。

1991年4月22日,李长春参访武侯祠。

1994年10月23日,李铁映考察南阳卧龙岗并为其题写:"千古布衣,中华一表"。

1995年2月11日,李岚清参观武侯祠。

1995年6月9日,朱镕基陪同夫人劳安到武侯祠参观

1996年10月31日,罗干在诸葛庐留影。

2007年4月30日,胡锦涛参观南阳武侯祠。

2008年5月12日,温家宝在南阳视察工作时参观了武侯祠,对景区的文化内涵、自然风光、讲解水平表示赞赏。

2009年4月17日,贾庆林视察南阳卧龙岗。

200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视察南阳卧龙岗。

2010年1月12日,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到访南阳武侯祠,希望南阳弘扬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2010年9月21日,中共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视察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2011年12月30日,国家环保局周生贤部长视察南阳卧龙岗。

2012年5月27日,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视察南阳卧龙岗。

2012年7月11日,中央民革主席周铁农视察南阳武侯祠。

2013年5月22日,河南省长谢伏瞻考察南阳武侯祠。

2015年5月27日,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到南阳武侯祠调研指导工作 。

2015年8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贾廷安上将视察南阳武侯祠 。

相关视频

南阳武侯祠:探访三国故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