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汤思退」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汤思退(1117年-1164年),南宋宰相,字进之,号湘水,浙江景宁汤氏第七世祖。据《汤氏宗谱》记载,汤氏二世祖永高于北宋初…”)
 
Cxy對話 | 貢獻
(添加{{unreferenced}}标记到条目)
(1 個標籤巡檢工具)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1: 行 1:
 汤思退(1117年-1164年),南宋宰相,字进之,号湘水,浙江景宁汤氏第七世祖。据《汤氏宗谱》记载,汤氏二世祖永高于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剑川石笏,即今龙泉市八都镇瀑云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汤高由此徙龙泉县龙门乡汤侯门村,民国年间,该乡被划归云和县,现已变为库区,沉没仙宫湖中。所以汤氏称自己系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
+
{{unreferenced|time=2019-09-02T11:15:42+00:00}}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汤思退
 +
| 圖像    = [[File:1483516849558585.jpg|缩略图|center|[http://pic.makepolo.net/news/allimg/20170104/1483516849558585.jpg 原图链接]]]
 +
| 圖像說明 = 
 +
| 出生日期 = 1117年 
 +
| 出生地  =
 +
| 國籍    = 中國
 +
| 别名    = 汤进之,汤湘水
 +
| 職業    = 政治家
 +
| 知名原因 = 
 +
| 知名作品 =《被谪怀感》 </br> </br> </br> </br> 
 +
}}
 +
   
 +
''' 汤思退 (TangSiTui''')(1117年-1164年),南宋宰相,字进之,号湘水,[[ 浙江]] 景宁汤氏第七世祖。据《汤氏宗谱》记载,汤氏二世祖永高于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剑川石笏,即今龙泉市八都镇瀑云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汤高由此徙龙泉县龙门乡汤侯门村,民国年间,该乡被划归云和县,现已变为库区,沉没仙宫湖中。所以汤氏称自己系处州[[ 龙泉]](今属[[ 浙江]])人。
  
 南宋绍兴十五年(1154年)进士。历高宗、孝宗两朝,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即宰相,前后三任)。聪明好学,为官清廉,办事谨慎。执政后,主张"金宋议和",并奉旨割让疆土,极力排挤主战派张浚。后被罢官贬至永州,闻人联名上书,以'奸邪误国'罪名要求处死自己,气愤忧悸而死,终年48岁。宋孝宗赐以歧国公葬今青田县陈山埠附近,是南宋最具争议的宰相。
+
 南宋[[ 绍兴]] 十五年(1154年)进士。历高宗、孝宗两朝,官至签书枢密院事、[[ 尚书右仆射]] [[ 尚书左仆射]](即宰相,前后三任)。聪明好学,为官清廉,办事谨慎。执政后,主张"金宋议和",并奉旨割让疆土,极力排挤主战派张浚。后被罢官贬至永州,闻人联名上书,以'奸邪误国'罪名要求处死自己,气愤忧悸而死,终年48岁。宋孝宗赐以歧国公葬今青田县陈山埠附近,是南宋最具争议的宰相。
 +
 
 +
== 人物简介 ==
 +
宋[[绍兴]]十五年(1145)考取进士,同榜复中"博学宏词"第一名,任龙泉邻县--建州政和县令,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第一名,任秘书省正字。[[绍兴]]25年(1155),升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秦桧病危时,召见参知政事[[董德元]]和汤思退,嘱咐后事,各赠黄金千两。思退"虑其经我期其死",不敢接受。宋高宗闻知,以为思退不是[[秦桧]]朋党,升任同知枢密院事。[[绍兴]]27年(1157)升任尚书右仆射,两年后改任宰相左仆射。[[绍兴]]三十年冬,侍御史[[陈俊卿]]谴责他"挟巧作之心,济倾之术,观其所为,多效秦桧,盖思退致身,皆桧父子恩也",于是思退被免去相位。孝宗隆兴元年(1163)北伐失败,孝宗再任思退为相。金元帅纥石烈志宁遗书宋廷,索取海、泗、唐、邓四郡,思退主张割弃四郡议和。[[隆兴]]二年,右仆射张浚上奏反对议和,请求迁都建康,以图进兵,孝宗准奏,传谕制止议和,思退深为不安,上疏力辩,排斥主战派张浚,致使张浚被罢官,死于谪途。孝宗则命思退修书,答应将四郡割给金。不久金又挑起战事,孝宗甚为后悔,下令抵抗,并命思退督江、淮军,思退推辞。金兵自清河口渡过淮河,宋军节节败退。朝野强烈谴责思退议和撤备之罪,思退被罢官,在贬往永州途中,忧悸而死。
 +
 
 +
== 生平事迹 ==
 +
生卒:汤思退(1117-1164年),字进之,号湘水,又号敏斋。世居青田县城西门。
 +
 
 +
学历:南宋[[绍兴]]十五年登进士。
 +
 
 +
经历:任福建建欧、政和县县令,任秘书省正字、端明殿学士,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升[[尚书右仆射]],[[绍兴]]二十九年 (1159年)升任左仆射(宰相)。
 +
 
 +
汤思退为青田县城西门人。父明汤举,是北宋政和二年 (1112年)中进士。育有两子,长子为汤颖,次子为汤硕,为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中进士。
 +
 
 +
'''汤思退'''少年时在处州(今丽水)南明山寺僧房读书,28岁登南宋[[绍兴]]十五年,中进士,任福建建欧政和县县令。后应殿试,中博学鸿词科第一名,任秘书省正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六日,由[[礼部侍郎]]升端明殿学士,首签书枢密院事,权兼参知政事。汤思退为人圆滑,善于察言观色,在政治上依附丞相秦桧而青云直上。秦桧病然时,召参知政事董德元和汤思退至榻前,嘱以后事,各赠黄金千两。汤思退'虑其以我期其死,'终不敢受此银。宋高宗文致词时,知思退非秦桧朋党,仍宠信于他。[[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升为[[尚书右仆射]],同年章事兼提领实系院评定,[[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升任左仆射。
 +
 
 +
当时,南宋朝廷议和、主战两派斗争十分尖锐,南宋臣民对前丞相秦桧陷害[[岳飞]],卖国求荣的行径怒生载道。[[秦桧]]一死,举国上下人心大快,推崇汤思退为丞相,都在热烈希望他权集一时的新丞相能革新政治,振兴宋室,能北上抗金,收复失地。然而,汤思退执政后,在政治上保守求稳,不思进取,认为国力衰弱,不宜战争,以保境息民为由,推行议和妥协政策,使有志于抗金的爱国将士大失所望。
 +
 
 +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三月,汤思退为了排挤右丞相,力主抗金的爱国将领张浚。宋高宗听信谗言,下旨将张浚革除,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县)。[[绍兴]]三十年(1160年),金兵三十余万大举南侵,长驱直入。同年十二月,汤思退为侍中御使[[陈俊卿]]所弹劾,被罢去相位。[[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即位后,又用主战派张浚,出兵北伐抗金。但不久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失败,主和派群起攻击张浚,宋孝宗抗金的决心随即动摇。
 +
 
 +
是年七月,孝宗再任汤思退为相兼任枢密院事。金元帅纥石烈志宁遣书三省、枢密院、索取海、泗、唐、邓四郡。汤思退却割四郡议和。右仆射张浚再次罢官,死在贬谪途中。汤思退除了心腹大患后,为急于促成金、宋停战和好,密令王之望、龙大渊拆除军备。并派魏杞去金廷议和,将反对撤兵割地的二十多名官员逮捕下狱。
 +
 
 +
十月间,金国再度发兵南侵,宋军毫无准备,节节退败,楚、濠、滁等州相继陷落。朝中大臣群情激愤,纷纷谴责汤思退撤兵议和之罪。汤思退被罢官贬至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联名上书,以'奸邪误国'罪名,去斩汤思退、[[王之望]]、尹穑等人。[[隆兴]]二年(1164年)十一月,汤思退途径信州(今江西上饶西北),闻此消息忧悸而死,终年48岁。
 +
 
 +
'''汤思退'''死后,宋孝宗以'歧国公'葬处州东乡风化村(今青田县陈山埠与丽水交界处)。
 +
 
 +
汤思退一生博学多才,诗书画兼佳。他的《菩萨蛮:水月寺》词,被选人清朱彝尊编的《词综》内,成为传世的宋词佳作。今《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说他'工书',王士贞藏宋贤遗墨中有其手迹。他行世的著作《永佑陵迎奉录》十卷,《宋史》艺术杂志有收录。
 +
 
 +
== 相关信息 ==
 +
===后事===
 +
'''汤思退'''死后,其子[[兵部尚书]]汤硕,奏请将其父归葬祖籍。宋孝宗准奏,敕葬汤思退于浙江景宁县鹤溪镇西直弄汤山。但据《浙江通志》记载:汤思退之墓,位于丽水市水东风化村。因汤思退为宋孝宗背了黑锅,所以朝廷以国礼葬之,其墓前立有六匹各异不同的石马和[[石仲翁]]、石兽等像。1985年,汤思退墓被挖掘,其墓前[[石马]]、[[石仲翁]]、石兽等像被移入丽水市[[万象山]]公园之中。汤思退后裔在景宁县鹤溪镇汤氏宗祠内祭祀先祖,汤氏宗祠悬额为"歧国公宗祠",殿内供有歧国公灵位。清代史家公正的认为:"汤思退乃属救时之相,因朝中显要多为张浚门人,故而贬其名。"汤思退著有《徽宗实录》150卷、《竹轩小集》等书为传世之作,其家族世系被收录于《括苍金石录》。
 +
 
 +
===回乡怀感===
 +
汤思退因主和,被谪回老家处州景宁鹤溪,但未至老家已逝途中,其生命历程中留下的最后一首西江月词,寥寥50字,却写出了自己一生不平常的官宦生涯,以及被谪后的悲苦又无奈之情。附:西江月 《被谪怀感》。
 +
 
 +
西江月
 +
 
 +
被谪怀感
 +
 
 +
四十九年如梦,八千里路为家。思量骨肉在天涯,暗觉盈盈泪洒。
 +
 
 +
玉殿两朝拜相,金旨七度宣麻。番思世事总如华,枉做一场话靶。
 +
 
 +
== 人物介绍==
 +
汤思退世居何处?
 +
 
 +
汤思退(1117-1164),南宋著名宰相,其或战或和、忠奸善恶、是褒是贬,历来是国人争议的对象,特别是其世居之处,众说纷纭,有扯旗之嫌。考史者,当以古史优今史、正史优野史、实见优虚传的原则纵考古今,最大限度还史于真实。今考,汤思退诞生于丽水,就读于丽水,除工作外生活于丽水,亦安葬于丽水。云和汤侯门村(即现今龙门)是其祖代所建的行宫,或避难之所,思退之子致公、及沐公后裔完全迁到该村,此后子孙繁衍。
 +
 
 +
思退世居丽水。
 +
 
 +
据通用版本《[[汤氏族谱]]》的一般记载:唐末,一世祖汴梁玑公,任青田主簿,辞官后遂居青田;二世永高迁居龙泉石笏村(即今龙泉市八都镇瀑云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八世祖汤高,封婺国公,徙龙泉县东南届首(即汤侯门村);十一世祖思退,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官拜丞相,爵岐国公,自七世至十一世追封五代国公,乃处州钜族。
 +
 
 +
《汤氏改建宗祠记》也载:"我族当赵宋时,自芝田徙剑川石笏,再由石笏迁县东南届首,尔时簮缨不绝,门第高宏,先人曾建祖庙于渡蛟村口,背北面南,规模极宏,结构亦美,世人所称汤丞相祠堂者也。"
 +
 
 +
在原龙门村对面的渡蛟村,现为云和湖水下,尚存至元四年(1267)岁次戊寅三月朔日立的《石屋处士汤镛墓志铭》,由承事郎杭州路临安县尹致仕叶现撰、承事郎处州录事孔林书、嘉议大夫处州路总管兼管内勤农事卢景篆刻。汤镛为思退第四代孙。碑载:"君谠镛,字伯韶,姓汤氏。汤为括著姓,自宋丞相岐国公思退显,丞相从祖,(讳)稻赠大中大夫,繇龙泉西乡石笏,徙家县东南届首(即汤侯门村),子姓蕃衍成聚,环邑里皆汤姓地,因以氏著。"碑文所提及的"稻公"乃汤高之子,"大中大夫稻公之像"配图诗云:"仰惟我公,策名天府,政绩循良,民颂父母,致仕还乡,卜居乐土,石笏迁来,界首始祖。"说明真正在汤侯门建村的应当是稻公,并非其父汤高。
 +
 
 +
元至政元年(1341)岁次辛巳三月甲子日志、奉政大夫江淛等处儒学提举黄习撰、提举班惟志书、通奉大夫江浙等处中书省参政知事韩涣篆刻的《处州汤氏义田之碑记》(现存水下)也作了如是记载:"处之汤氏最为钜族,宋南渡时,岐国公思退以文章家位宰相……婺国公载之长子曰大中大夫稻,始自龙泉西乡徙家东南届首凡十世……"
 +
 
 +
综上所载,思退的世居之地应当就在汤侯门村,然而,《[[宋史]]》卷371《汤思退传》载:"汤思退,字进之,处州人。"并未载明是处州哪县哪乡之人。古人重视坟莹,故记载详实,考其世居,纵观历代墓厝之所在,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
 
 +
思退之父为举公,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魏国公举公之像"配图诗云:"寿至九十有一,无疾白日飞升,狮峰山下座玉,松楸永护崇陵。"《族谱》另有详载:"封魏国公,元妣叶氏,合厝丽水三都狮子岗;续妣高氏,厝花园,今处州府后堂;再妣郑氏,厝丽水一都天井岭。生三子:思退、思进、思运。公迁龙泉东南届首。"
 +
 
 +
"丞相思退公之像"配图诗云:"公才天纵,举世崇钦,宏文获选,驰誉儒林,文章道德,式玉式金,不避权贵,佐宋丹心,爵封岐国,名重古今,风化墓上,古栢垂阴。"另有详实记载:"公厝丽水风化,建有庵守祀,曰停云庵。妣叶氏生三子:硕、沐、致;续妣何氏生二子:榴、转。"
 +
 
 +
思退之子的坟厝有如是记载:"硕公:厝丽水之杨岭兮,山回水抱;致公:佳城绝邑,九松寺(丽水)边,路人来往,口碑犹传。"此后记载:致公进士,官至户部尚书,致公之后的谨公,生德清公、德范公,德范公厝汤侯门大草林,坐南。以后坟莹记述非常详尽,都为汤侯门村之瓯江两岸之地。
 +
 
 +
思退的主要活动之地亦丽水。许多资料均记载:思退幼年曾在处州南明寺僧房读书。《[[宗谱]]》先人遗迹篇记载了多处丽水之地:云山堂,右堂在丽水县,为思退公相府,元至元间处州路总管,勒以水南琵琶圩,便置府治郡前,清太守衙门,今改为丽水县公署;退思轩,右轩在云山堂后,为思退公静养室,今废已久;停云庵,右庵在丽水东乡风化,为思退公之子硕、沐、致三公建立,守祀先莹,今仅存基址。
 +
 
 +
以上讲述足以说明,汤思退的世居、主要活动中心均在丽水,并未转移至其它各县。
 +
 
 +
汤侯门乃其行宫,亦为后代避难繁衍之所。
 +
 
 +
汤侯门,距丽水80里,水路畅通。该村是八百里瓯江中段美丽的江滨村寨,有龙门八景诗柳岸为证:"依依杨柳护村西,不羡苏堤与白堤,飞絮浑疑春日雪,客来换渡晓光迷。"汤氏把该村作为行宫,非常具备其合理性。正如上文所述,稻公在汤侯门建村,举公迁至该村,经过汤氏几代人的建设,汤侯门已初具规模,现存于水下的许多碑记足见其盛。
 +
 
 +
明成化五年(1469)岁次已丑十月立的《习善堂碑记》载:"栝苍槎东南届首,节妇汤阿夏、适事汤怀仁无嗣,誓发心同夫投礼古拙座下,定海和尚授记焚修梵曰……"清雍正二年(1724)九月十六日立的《永福堂碑记》云:"本里坛越信士汤君,佐同族等,原因太祖建造名山胜境,寺院名曰永福堂,佛像现身,请僧供奉三宝香灯……"还有上文所述的《石屋处士汤镛墓志铭》等。此外还谱载的先人遗迹:义士亭(后谐音称议事厅或米子亭),右亭在龙门区渡蛟村,为石屋老人镛公建,按镛公置义田以惠族,为范文正公后第一人,故人称为义士亭,今存亭址;思孝庵,右庵在龙门区汤侯门村尾,为镛公建,守父坟之庐,今废已久。
 +
 
 +
直至1986年水库淹没之前,龙门、渡蛟村的建筑规模空前,现今的移民依然记忆犹新。龙门社殿气势宏大,其立柱一个难以合抱;"米子亭"村的道路全部用两米多长大块的石板铺就,世人称之为官道,遗存的房屋也气势恢宏。足见当年必定为世族人家所为。
 +
 
 +
汤侯门"丞相之后"的影响力一直在延续。在龙门的外垟村,尚存刘伯温(1311-1375)亲自撰并书的《汤滨墓志铭》残碑,署名"江浙等处知枢密院事刘基撰并书、等处行中书参知政事石末篆刻"。"浙江通志馆"也记录了该碑文,其目录为:"刘祝群:《刘诚意伯撰并书汤滨墓志铭残榻跋》,《浙江省通志馆馆刊》,13期,1945年8月。"虽然汤滨墓已被盗贼捷足先登,但根据谱载"汤滨公墓厝在云邑五都外垟,坐乙兼卯,墓下有碑为志,附图,每墓均有石柱。"很容易在外垟村的田畈中找出了该墓。《汤滨墓志铭》为残碑,断字较多,但也略懂一二,碑云:"(□为残碑断字处)□因以为氏望出范阳山中者最著,龙泉之裔亦出山中,至□太师婺国载实,生大中大夫稻,大中始自龙泉西乡迁家东南届首……铭曰:孰不有宗,曾莫惠之,兄能达于乡以鬯,□世弗遗。"
 +
 
 +
族谱记载之中,出现了断代史。思退之子:硕、沐、致、榴、转,仅载明"硕公,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沐公,武翼大夫;致公,进士,官至户部尚书。"虽有硕、致两人的坟厝记载,但其兄弟五人的生平、迁徙等记载均欠详实。
 +
 
 +
据分析,绍兴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一代名将岳飞及其儿子岳云、部将张宪在杭州大理寺风波亭内被杀害。岳飞沉冤21年后,绍兴三十二年(1153年),宋孝宗即位,下诏平反岳飞,追封鄂王,谥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栖霞岭,修宋史列志传记。此后秦桧均以"奸臣"现世。宋绍兴30年(1159年)8月,汤思退却仍坚持与金国议和的政策,御史陈俊卿趁势上奏弹劾汤思退,言其"挟巧诈之心,济倾邪之术,观其所为,多效秦桧,盖思退致身皆桧之父子恩也。"同年12月,宋高宗诏准,罢免汤思退相权(后复相位)。宋隆兴2年(1164年)11月,宋孝宗在主战派的支持下,再次诏罢汤思退宰相之权,太学生张观等欲治汤思退于死地,其联名72人上书论汤思退议和误国。汤思退正行至信州(江西上饶),闻太学生之请,气愤忧悸而死,年47岁,此后身败名裂。据汤氏代代口传,此间,思退儿子及族人均惧怕被朝庭所杀,四处逃跑,隐姓埋名而居。也许汤侯门就是他们的避难之所,也可能汤氏外居它乡,时过境迁之后,致公后人才回汤侯门村的,现已无从考证。也许这就是造成"断代史"的原因。
 +
 
 +
汤氏后裔各处繁盛。
 +
 
 +
谱中"乔迁"篇载:永定公由青田徙丽水浮云乡;永高公由青田迁居龙泉西乡石笏;高公迁东南届首;稔公迁婺州;稷公居缙云;思凤、思相、思康派下迁居杭州昌化县杨公坞;滨公从汤侯门迁居丽水西乡汤村;德范公迁居渡蛟;再朝公云和县;启选公迁居陈袋林;家护公迁松邑潘坑上马山;启芳公迁松邑香菇寮;学圣公迁松邑北门;述颜公迁居杭州于潜县米师潭……
 +
 
 +
正如谱所载,汤氏为处州巨族,迁徙各处繁衍很正常,青田、景宁、杭州等各处均有"岐国公祠"的牌子,说明他们也是汤思退的后人,或者同族之裔。只因人力有限,无法逐一考证。
 +
 
 +
2010-9-26
 +
 
 +
==人物墓地 ==
 +
===景点简介===
 +
汤思退墓,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紫金街道凤化村的后山上,但这座南宋时期的坟墓早已面目全非。
 +
 +
在330国道边一空地上停好后,下车穿过凤化村的弄堂往后山走。一路上,汤真淼和汤碧华不时指着路旁房子墙基的石块、水渠边上的石板、水池边沿的石条说:"这些石头,都是从我们太公坟里抬来的,整个凤化村到处都是。"
 +
 
 +
从瓯江边的330国道穿过凤化村,再往后山爬了100多米后,我们来到一片桔林里。在一根水泥电线杆附近,汤真淼和汤碧华停下来,指着边上一个坑状地块告诉记者:"太公的坟墓就在这个位置上!"
 +
 
 +
汤思退是一位历史名人,他的坟墓有许多文物,恢复坟墓、保护文物合情合理;恢复坟墓、祭祀祖先是我们民间的传统。黄肚村100多位汤氏子孙曾到凤化村汤思退坟墓遗址祭祀,并和当地村民商量恢复坟墓的有关事宜。
 +
 
 +
===坟墓规模===
 +
 +
[[汤思退]]死后,宋孝宗"念前故",追封他为"歧国公",并准许灵柩运回家乡安葬。
 +
 
 +
有材料表明,当时处州府的官员考虑到汤思退有"歧国公"的封号,要奉旨礼葬,日后处州府和属县青田每年都要祭祀,便将汤思退的灵柩安葬在丽水和青田的交界处--凤化村的后山腰。
 +
 
 +
《汤氏族谱》几百年来清清楚楚地记载着,汤思退坟墓所在的那片山,上到山顶、下到瓯江、左右各至两边山岗,都是墓地范围。凤化村63岁的老人章子成回忆也证实了汤碧华的说法:"过去这一片地都是汤家买去的,坟前直到溪边不准村里人盖房子的!"
 +
 
 +
坟墓的规模很大,坟前有四个很大的台阶,从坟堂依次下降到山脚。从山脚往上,第二个台阶最大,少说也有300多平米,其它三个台阶要小一些,大约有几十个平米。山脚第一个台阶,放置着一个和真床大小差不多的石床。第二个大台阶最为壮观,不仅摆放着12对十二生肖的石兽,还有很多石狮子、石翁仲。
 +
 
 +
这些东西后来慢慢地都被破坏了。尤其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村里人盖房、铺路、修渠缺乏好的石材,而汤思退墓地有大量的石材,村民们便纷纷到墓地去挖取石材。正因为如此,如今在凤化村,墙角、路边等随处可见汤思退墓地的石材。
 +
 
 +
===未列保护===
 +
汤思退坟墓已经被破坏,相关文物除少数几件外都已经难寻踪迹,整个南宋宰相墓仅存墓地遗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市文物部门进行文物普查时,在凤化村碾米厂门前水沟上发现了汤思退坟墓的一块墓志。墓志碑文共35行,每行32字。当时志石已断裂,并有多处文字脱落。该墓志现藏于丽水市博物馆。
 +
 
 +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几位盖房子的村民到后山汤思退坟墓前挖石材,在离地面大约两米深的地方发现了这块墓志。当时人民公社的工作人员听说后,赶来制止了,这块墓志后来被抬到生产队的碾米厂存放。
 +
 
 +
据时任博物馆(文保所)馆长许旭尧介绍,该墓志发现之前,史料上只有汤思退去世的时间,关于他的出生年月却一直不详。当年他们发现墓志后,才知道了汤思退的出生年月,弥补了史料的空白。
 +
 
 +
为此,记者专门翻阅了《宋史》卷371《汤思退传》以及黄肚村汤氏子孙保存的清朝道光辛巳年(1821)和清朝光绪乙未年(1895)两个版本的《汤氏族谱》,发现上述史料中的确没有关于汤思退出生年月的记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的丽水地区医院(现为丽水市中心医院)曾从凤化村买走汤思退坟墓前的一匹石马。
 +
 
 +
至于汤氏子孙有人说市区万象山公园上的石马、石翁仲来自汤思退墓,许旭尧否定了这种说法:"万象山上的石马、石翁仲是从通济堰边上轿马郑村何偁(何澹之父,南宋)墓移来的!",从市文物部门了解到,汤思退坟墓遗址并未列入文物保护点。但是,青田县章村乡黄肚村汤氏子孙想要恢复汤思退坟墓,必须得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
 
 +
== 参考资料 ==
 +
[[Category:南宋军政人物]]

於 2019年9月2日 (一) 19:15 的最新修訂

湯思退
出生 1117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湯進之,湯湘水
職業 政治家
知名作品 《被謫懷感》



湯思退(TangSiTui)(1117年-1164年),南宋宰相,字進之,號湘水,浙江景寧湯氏第七世祖。據《湯氏宗譜》記載,湯氏二世祖永高於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劍川石笏,即今龍泉市八都鎮瀑雲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湯高由此徙龍泉縣龍門鄉湯侯門村,民國年間,該鄉被劃歸雲和縣,現已變為庫區,沉沒仙宮湖中。所以湯氏稱自己系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

南宋紹興十五年(1154年)進士。歷高宗、孝宗兩朝,官至簽書樞密院事、尚書右僕射尚書左僕射(即宰相,前後三任)。聰明好學,為官清廉,辦事謹慎。執政後,主張"金宋議和",並奉旨割讓疆土,極力排擠主戰派張浚。後被罷官貶至永州,聞人聯名上書,以'奸邪誤國'罪名要求處死自己,氣憤憂悸而死,終年48歲。宋孝宗賜以歧國公葬今青田縣陳山埠附近,是南宋最具爭議的宰相。

人物簡介

紹興十五年(1145)考取進士,同榜復中"博學宏詞"第一名,任龍泉鄰縣--建州政和縣令,後又考取博學宏詞科第一名,任秘書省正字。紹興25年(1155),升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秦檜病危時,召見參知政事董德元和湯思退,囑咐後事,各贈黃金千兩。思退"慮其經我期其死",不敢接受。宋高宗聞知,以為思退不是秦檜朋黨,升任同知樞密院事。紹興27年(1157)升任尚書右僕射,兩年後改任宰相左僕射。紹興三十年冬,侍御史陳俊卿譴責他"挾巧作之心,濟傾之術,觀其所為,多效秦檜,蓋思退致身,皆檜父子恩也",於是思退被免去相位。孝宗隆興元年(1163)北伐失敗,孝宗再任思退為相。金元帥紇石烈志寧遺書宋廷,索取海、泗、唐、鄧四郡,思退主張割棄四郡議和。隆興二年,右僕射張浚上奏反對議和,請求遷都建康,以圖進兵,孝宗准奏,傳諭制止議和,思退深為不安,上疏力辯,排斥主戰派張浚,致使張浚被罷官,死於謫途。孝宗則命思退修書,答應將四郡割給金。不久金又挑起戰事,孝宗甚為後悔,下令抵抗,並命思退督江、淮軍,思退推辭。金兵自清河口渡過淮河,宋軍節節敗退。朝野強烈譴責思退議和撤備之罪,思退被罷官,在貶往永州途中,憂悸而死。

生平事跡

生卒:湯思退(1117-1164年),字進之,號湘水,又號敏齋。世居青田縣城西門。

學歷:南宋紹興十五年登進士。

經歷:任福建建歐、政和縣縣令,任秘書省正字、端明殿學士,後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升尚書右僕射紹興二十九年 (1159年)升任左僕射(宰相)。

湯思退為青田縣城西門人。父明湯舉,是北宋政和二年 (1112年)中進士。育有兩子,長子為湯穎,次子為湯碩,為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中進士。

湯思退少年時在處州(今麗水)南明山寺僧房讀書,28歲登南宋紹興十五年,中進士,任福建建歐政和縣縣令。後應殿試,中博學鴻詞科第一名,任秘書省正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六日,由禮部侍郎升端明殿學士,首簽書樞密院事,權兼參知政事。湯思退為人圓滑,善於察言觀色,在政治上依附丞相秦檜而青雲直上。秦檜病然時,召參知政事董德元和湯思退至榻前,囑以後事,各贈黃金千兩。湯思退'慮其以我期其死,'終不敢受此銀。宋高宗文致詞時,知思退非秦檜朋黨,仍寵信於他。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升為尚書右僕射,同年章事兼提領實系院評定,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升任左僕射。

當時,南宋朝廷議和、主戰兩派鬥爭十分尖銳,南宋臣民對前丞相秦檜陷害岳飛,賣國求榮的行徑怒生載道。秦檜一死,舉國上下人心大快,推崇湯思退為丞相,都在熱烈希望他權集一時的新丞相能革新政治,振興宋室,能北上抗金,收復失地。然而,湯思退執政後,在政治上保守求穩,不思進取,認為國力衰弱,不宜戰爭,以保境息民為由,推行議和妥協政策,使有志於抗金的愛國將士大失所望。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三月,湯思退為了排擠右丞相,力主抗金的愛國將領張浚。宋高宗聽信讒言,下旨將張浚革除,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縣)。紹興三十年(1160年),金兵三十餘萬大舉南侵,長驅直入。同年十二月,湯思退為侍中御使陳俊卿所彈劾,被罷去相位。隆興元年(1163年),宋孝宗即位後,又用主戰派張浚,出兵北伐抗金。但不久在符離(今安徽宿縣北)失敗,主和派群起攻擊張浚,宋孝宗抗金的決心隨即動搖。

是年七月,孝宗再任湯思退為相兼任樞密院事。金元帥紇石烈志寧遣書三省、樞密院、索取海、泗、唐、鄧四郡。湯思退卻割四郡議和。右僕射張浚再次罷官,死在貶謫途中。湯思退除了心腹大患後,為急於促成金、宋停戰和好,密令王之望、龍大淵拆除軍備。並派魏杞去金廷議和,將反對撤兵割地的二十多名官員逮捕下獄。

十月間,金國再度發兵南侵,宋軍毫無準備,節節退敗,楚、濠、滁等州相繼陷落。朝中大臣群情激憤,紛紛譴責湯思退撤兵議和之罪。湯思退被罷官貶至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太學生張觀等七十二人聯名上書,以'奸邪誤國'罪名,去斬湯思退、王之望、尹穡等人。隆興二年(1164年)十一月,湯思退途徑信州(今江西上饒西北),聞此消息憂悸而死,終年48歲。

湯思退死後,宋孝宗以'歧國公'葬處州東鄉風化村(今青田縣陳山埠與麗水交界處)。

湯思退一生博學多才,詩書畫兼佳。他的《菩薩蠻:水月寺》詞,被選人清朱彝尊編的《詞綜》內,成為傳世的宋詞佳作。今《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說他'工書',王士貞藏宋賢遺墨中有其手跡。他行世的著作《永佑陵迎奉錄》十卷,《宋史》藝術雜誌有收錄。

相關信息

後事

湯思退死後,其子兵部尚書湯碩,奏請將其父歸葬祖籍。宋孝宗准奏,敕葬湯思退於浙江景寧縣鶴溪鎮西直弄湯山。但據《浙江通志》記載:湯思退之墓,位於麗水市水東風化村。因湯思退為宋孝宗背了黑鍋,所以朝廷以國禮葬之,其墓前立有六匹各異不同的石馬和石仲翁、石獸等像。1985年,湯思退墓被挖掘,其墓前石馬石仲翁、石獸等像被移入麗水市萬象山公園之中。湯思退後裔在景寧縣鶴溪鎮湯氏宗祠內祭祀先祖,湯氏宗祠懸額為"歧國公宗祠",殿內供有歧國公靈位。清代史家公正的認為:"湯思退乃屬救時之相,因朝中顯要多為張浚門人,故而貶其名。"湯思退著有《徽宗實錄》150卷、《竹軒小集》等書為傳世之作,其家族世系被收錄於《括蒼金石錄》。

回鄉懷感

湯思退因主和,被謫回老家處州景寧鶴溪,但未至老家已逝途中,其生命歷程中留下的最後一首西江月詞,寥寥50字,卻寫出了自己一生不平常的官宦生涯,以及被謫後的悲苦又無奈之情。附:西江月 《被謫懷感》。

西江月

被謫懷感

四十九年如夢,八千里路為家。思量骨肉在天涯,暗覺盈盈淚灑。

玉殿兩朝拜相,金旨七度宣麻。番思世事總如華,枉做一場話靶。

人物介紹

湯思退世居何處?

湯思退(1117-1164),南宋著名宰相,其或戰或和、忠奸善惡、是褒是貶,歷來是國人爭議的對象,特別是其世居之處,眾說紛紜,有扯旗之嫌。考史者,當以古史優今史、正史優野史、實見優虛傳的原則縱考古今,最大限度還史於真實。今考,湯思退誕生於麗水,就讀於麗水,除工作外生活於麗水,亦安葬於麗水。雲和湯侯門村(即現今龍門)是其祖代所建的行宮,或避難之所,思退之子致公、及沐公後裔完全遷到該村,此後子孫繁衍。

思退世居麗水。

據通用版本《湯氏族譜》的一般記載:唐末,一世祖汴梁璣公,任青田主簿,辭官後遂居青田;二世永高遷居龍泉石笏村(即今龍泉市八都鎮瀑雲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八世祖湯高,封婺國公,徙龍泉縣東南屆首(即湯侯門村);十一世祖思退,南宋高宗紹興十五年進士,官拜丞相,爵岐國公,自七世至十一世追封五代國公,乃處州鉅族。

《湯氏改建宗祠記》也載:"我族當趙宋時,自芝田徙劍川石笏,再由石笏遷縣東南屆首,爾時簮纓不絕,門第高宏,先人曾建祖廟於渡蛟村口,背北面南,規模極宏,結構亦美,世人所稱湯丞相祠堂者也。"

在原龍門村對面的渡蛟村,現為雲和湖水下,尚存至元四年(1267)歲次戊寅三月朔日立的《石屋處士湯鏞墓志銘》,由承事郎杭州路臨安縣尹致仕葉現撰、承事郎處州錄事孔林書、嘉議大夫處州路總管兼管內勤農事盧景篆刻。湯鏞為思退第四代孫。碑載:"君讜鏞,字伯韶,姓湯氏。湯為括著姓,自宋丞相岐國公思退顯,丞相從祖,(諱)稻贈大中大夫,繇龍泉西鄉石笏,徙家縣東南屆首(即湯侯門村),子姓蕃衍成聚,環邑里皆湯姓地,因以氏著。"碑文所提及的"稻公"乃湯高之子,"大中大夫稻公之像"配圖詩云:"仰惟我公,策名天府,政績循良,民頌父母,致仕還鄉,卜居樂土,石笏遷來,界首始祖。"說明真正在湯侯門建村的應當是稻公,並非其父湯高。

元至政元年(1341)歲次辛巳三月甲子日誌、奉政大夫江淛等處儒學提舉黃習撰、提舉班惟志書、通奉大夫江浙等處中書省參政知事韓渙篆刻的《處州湯氏義田之碑記》(現存水下)也作了如是記載:"處之湯氏最為鉅族,宋南渡時,岐國公思退以文章家位宰相……婺國公載之長子曰大中大夫稻,始自龍泉西鄉徙家東南屆首凡十世……"

綜上所載,思退的世居之地應當就在湯侯門村,然而,《宋史》卷371《湯思退傳》載:"湯思退,字進之,處州人。"並未載明是處州哪縣哪鄉之人。古人重視墳瑩,故記載詳實,考其世居,縱觀歷代墓厝之所在,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思退之父為舉公,宋政和二年(1112)進士,"魏國公舉公之像"配圖詩云:"壽至九十有一,無疾白日飛升,獅峰山下座玉,松楸永護崇陵。"《族譜》另有詳載:"封魏國公,元妣葉氏,合厝麗水三都獅子崗;續妣高氏,厝花園,今處州府後堂;再妣鄭氏,厝麗水一都天井嶺。生三子:思退、思進、思運。公遷龍泉東南屆首。"

"丞相思退公之像"配圖詩云:"公才天縱,舉世崇欽,宏文獲選,馳譽儒林,文章道德,式玉式金,不避權貴,佐宋丹心,爵封岐國,名重古今,風化墓上,古栢垂陰。"另有詳實記載:"公厝麗水風化,建有庵守祀,曰停雲庵。妣葉氏生三子:碩、沐、致;續妣何氏生二子:榴、轉。"

思退之子的墳厝有如是記載:"碩公:厝麗水之楊嶺兮,山回水抱;致公:佳城絕邑,九松寺(麗水)邊,路人來往,口碑猶傳。"此後記載:致公進士,官至戶部尚書,致公之後的謹公,生德清公、德范公,德范公厝湯侯門大草林,坐南。以後墳瑩記述非常詳盡,都為湯侯門村之甌江兩岸之地。

思退的主要活動之地亦麗水。許多資料均記載:思退幼年曾在處州南明寺僧房讀書。《宗譜》先人遺蹟篇記載了多處麗水之地:雲山堂,右堂在麗水縣,為思退公相府,元至元間處州路總管,勒以水南琵琶圩,便置府治郡前,清太守衙門,今改為麗水縣公署;退思軒,右軒在雲山堂後,為思退公靜養室,今廢已久;停雲庵,右庵在麗水東鄉風化,為思退公之子碩、沐、致三公建立,守祀先瑩,今僅存基址。

以上講述足以說明,湯思退的世居、主要活動中心均在麗水,並未轉移至其它各縣。

湯侯門乃其行宮,亦為後代避難繁衍之所。

湯侯門,距麗水80里,水路暢通。該村是八百里甌江中段美麗的江濱村寨,有龍門八景詩柳岸為證:"依依楊柳護村西,不羨蘇堤與白堤,飛絮渾疑春日雪,客來換渡曉光迷。"湯氏把該村作為行宮,非常具備其合理性。正如上文所述,稻公在湯侯門建村,舉公遷至該村,經過湯氏幾代人的建設,湯侯門已初具規模,現存於水下的許多碑記足見其盛。

明成化五年(1469)歲次已丑十月立的《習善堂碑記》載:"栝蒼槎東南屆首,節婦湯阿夏、適事湯懷仁無嗣,誓發心同夫投禮古拙座下,定海和尚授記焚修梵曰……"清雍正二年(1724)九月十六日立的《永福堂碑記》雲:"本里壇越信士湯君,佐同族等,原因太祖建造名山勝境,寺院名曰永福堂,佛像現身,請僧供奉三寶香燈……"還有上文所述的《石屋處士湯鏞墓志銘》等。此外還譜載的先人遺蹟:義士亭(後諧音稱議事廳或米子亭),右亭在龍門區渡蛟村,為石屋老人鏞公建,按鏞公置義田以惠族,為范文正公後第一人,故人稱為義士亭,今存亭址;思孝庵,右庵在龍門區湯侯門村尾,為鏞公建,守父墳之廬,今廢已久。

直至1986年水庫淹沒之前,龍門、渡蛟村的建築規模空前,現今的移民依然記憶猶新。龍門社殿氣勢宏大,其立柱一個難以合抱;"米子亭"村的道路全部用兩米多長大塊的石板鋪就,世人稱之為官道,遺存的房屋也氣勢恢宏。足見當年必定為世族人家所為。

湯侯門"丞相之後"的影響力一直在延續。在龍門的外垟村,尚存劉伯溫(1311-1375)親自撰並書的《湯濱墓志銘》殘碑,署名"江浙等處知樞密院事劉基撰並書、等處行中書參知政事石末篆刻"。"浙江通志館"也記錄了該碑文,其目錄為:"劉祝群:《劉誠意伯撰並書湯濱墓志銘殘榻跋》,《浙江省通志館館刊》,13期,1945年8月。"雖然湯濱墓已被盜賊捷足先登,但根據譜載"湯濱公墓厝在雲邑五都外垟,坐乙兼卯,墓下有碑為志,附圖,每墓均有石柱。"很容易在外垟村的田畈中找出了該墓。《湯濱墓志銘》為殘碑,斷字較多,但也略懂一二,碑雲:"(□為殘碑斷字處)□因以為氏望出范陽山中者最著,龍泉之裔亦出山中,至□太師婺國載實,生大中大夫稻,大中始自龍泉西鄉遷家東南屆首……銘曰:孰不有宗,曾莫惠之,兄能達於鄉以鬯,□世弗遺。"

族譜記載之中,出現了斷代史。思退之子:碩、沐、致、榴、轉,僅載明"碩公,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沐公,武翼大夫;致公,進士,官至戶部尚書。"雖有碩、致兩人的墳厝記載,但其兄弟五人的生平、遷徙等記載均欠詳實。

據分析,紹興十一年農曆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一代名將岳飛及其兒子岳雲、部將張憲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內被殺害。岳飛沉冤21年後,紹興三十二年(1153年),宋孝宗即位,下詔平反岳飛,追封鄂王,諡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棲霞嶺,修宋史列志傳記。此後秦檜均以"奸臣"現世。宋紹興30年(1159年)8月,湯思退卻仍堅持與金國議和的政策,御史陳俊卿趁勢上奏彈劾湯思退,言其"挾巧詐之心,濟傾邪之術,觀其所為,多效秦檜,蓋思退致身皆檜之父子恩也。"同年12月,宋高宗詔准,罷免湯思退相權(後復相位)。宋隆興2年(1164年)11月,宋孝宗在主戰派的支持下,再次詔罷湯思退宰相之權,太學生張觀等欲治湯思退於死地,其聯名72人上書論湯思退議和誤國。湯思退正行至信州(江西上饒),聞太學生之請,氣憤憂悸而死,年47歲,此後身敗名裂。據湯氏代代口傳,此間,思退兒子及族人均懼怕被朝庭所殺,四處逃跑,隱姓埋名而居。也許湯侯門就是他們的避難之所,也可能湯氏外居它鄉,時過境遷之後,致公後人才回湯侯門村的,現已無從考證。也許這就是造成"斷代史"的原因。

湯氏後裔各處繁盛。

譜中"喬遷"篇載:永定公由青田徙麗水浮雲鄉;永高公由青田遷居龍泉西鄉石笏;高公遷東南屆首;稔公遷婺州;稷公居縉雲;思鳳、思相、思康派下遷居杭州昌化縣楊公塢;濱公從湯侯門遷居麗水西鄉湯村;德范公遷居渡蛟;再朝公雲和縣;啟選公遷居陳袋林;家護公遷松邑潘坑上馬山;啟芳公遷松邑香菇寮;學聖公遷松邑北門;述顏公遷居杭州於潛縣米師潭……

正如譜所載,湯氏為處州巨族,遷徙各處繁衍很正常,青田、景寧、杭州等各處均有"岐國公祠"的牌子,說明他們也是湯思退的後人,或者同族之裔。只因人力有限,無法逐一考證。

2010-9-26

人物墓地

景點簡介

湯思退墓,位於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紫金街道鳳化村的後山上,但這座南宋時期的墳墓早已面目全非。

在330國道邊一空地上停好後,下車穿過鳳化村的弄堂往後山走。一路上,湯真淼和湯碧華不時指着路旁房子牆基的石塊、水渠邊上的石板、水池邊沿的石條說:"這些石頭,都是從我們太公墳里抬來的,整個鳳化村到處都是。"

從甌江邊的330國道穿過鳳化村,再往後山爬了100多米後,我們來到一片桔林里。在一根水泥電線杆附近,湯真淼和湯碧華停下來,指着邊上一個坑狀地塊告訴記者:"太公的墳墓就在這個位置上!"

湯思退是一位歷史名人,他的墳墓有許多文物,恢復墳墓、保護文物合情合理;恢復墳墓、祭祀祖先是我們民間的傳統。黃肚村100多位湯氏子孫曾到鳳化村湯思退墳墓遺址祭祀,並和當地村民商量恢復墳墓的有關事宜。

墳墓規模

湯思退死後,宋孝宗"念前故",追封他為"歧國公",並准許靈柩運回家鄉安葬。

有材料表明,當時處州府的官員考慮到湯思退有"歧國公"的封號,要奉旨禮葬,日後處州府和屬縣青田每年都要祭祀,便將湯思退的靈柩安葬在麗水和青田的交界處--鳳化村的後山腰。

《湯氏族譜》幾百年來清清楚楚地記載着,湯思退墳墓所在的那片山,上到山頂、下到甌江、左右各至兩邊山崗,都是墓地範圍。鳳化村63歲的老人章子成回憶也證實了湯碧華的說法:"過去這一片地都是湯家買去的,墳前直到溪邊不准村里人蓋房子的!"

墳墓的規模很大,墳前有四個很大的台階,從墳堂依次下降到山腳。從山腳往上,第二個台階最大,少說也有300多平米,其它三個台階要小一些,大約有幾十個平米。山腳第一個台階,放置着一個和真床大小差不多的石床。第二個大台階最為壯觀,不僅擺放着12對十二生肖的石獸,還有很多石獅子、石翁仲。

這些東西後來慢慢地都被破壞了。尤其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後,村里人蓋房、鋪路、修渠缺乏好的石材,而湯思退墓地有大量的石材,村民們便紛紛到墓地去挖取石材。正因為如此,如今在鳳化村,牆角、路邊等隨處可見湯思退墓地的石材。

未列保護

湯思退墳墓已經被破壞,相關文物除少數幾件外都已經難尋蹤跡,整個南宋宰相墓僅存墓地遺址。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市文物部門進行文物普查時,在鳳化村碾米廠門前水溝上發現了湯思退墳墓的一塊墓誌。墓誌碑文共35行,每行32字。當時志石已斷裂,並有多處文字脫落。該墓誌現藏於麗水市博物館。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幾位蓋房子的村民到後山湯思退墳墓前挖石材,在離地面大約兩米深的地方發現了這塊墓誌。當時人民公社的工作人員聽說後,趕來制止了,這塊墓誌後來被抬到生產隊的碾米廠存放。

據時任博物館(文保所)館長許旭堯介紹,該墓誌發現之前,史料上只有湯思退去世的時間,關於他的出生年月卻一直不詳。當年他們發現墓誌後,才知道了湯思退的出生年月,彌補了史料的空白。

為此,記者專門翻閱了《宋史》卷371《湯思退傳》以及黃肚村湯氏子孫保存的清朝道光辛巳年(1821)和清朝光緒乙未年(1895)兩個版本的《湯氏族譜》,發現上述史料中的確沒有關於湯思退出生年月的記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當時的麗水地區醫院(現為麗水市中心醫院)曾從鳳化村買走湯思退墳墓前的一匹石馬。

至於湯氏子孫有人說市區萬象山公園上的石馬、石翁仲來自湯思退墓,許旭堯否定了這種說法:"萬象山上的石馬、石翁仲是從通濟堰邊上轎馬鄭村何偁(何澹之父,南宋)墓移來的!",從市文物部門了解到,湯思退墳墓遺址並未列入文物保護點。但是,青田縣章村鄉黃肚村湯氏子孫想要恢復湯思退墳墓,必須得到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批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