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洪阳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洪阳镇,位于普宁市东北部,历史文化底蕴悠久,是普宁老县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著名的果乡、侨乡,洪阳也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病逝处。洪阳交通便捷,省道S236线(池揭线)和S237线(占棉线)在镇区交叉穿过,镇区距离揭普高速公路赤岗出入口仅2公里,建设中的潮惠高速从镇区经过。根据普宁市2014年计划:要做大做强洪阳中心镇,加快人口向镇区集中、公共服务向建成区覆盖,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把洪阳镇区建成规模15平方公里、人口17.5万人的中心镇,成为区域次中心。

历史沿革

明朝嘉靖年间,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开发,潮州府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 黄坑三都日渐殷实富足,但三都离县城一百七十余里,“势难遥制, 重以山寇屡扰”, 巡按陈联芳、 总督张臬等疏言“宜割三都设县治, 以便统驭, 取名曰普宁”。 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丁未(1563年2月20日)明朝廷批准析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黄坑三都地域取“普遍宁谧”之意首在今普宁市境内首置普宁县,并建筑城郭。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普宁首任知县赵钺到任,县衙初置于戎水都(今汕头市潮阳区 贵屿镇境内)贵屿村,但因建县后“徭役供乞等项”陡增,朝廷缺乏对新县治的后续财政支援,县治城池迟迟未能修筑。 万历三年(1575 年),方李七姓呈请移县治于黄坑都厚屿地区,并表示“愿舍二家地为县址”,“割居地立衙宇”,囿于经费,知县刘钝放弃了营建戎水都贵屿的临时县治,于厚屿(今洪阳)营建城垣,因地处洪山之南,故又称“洪阳城”。 民国二十三年(1934)县长曾友文拆除城恒、辟原城街为 中山马路,修百里桥,建中山桥。

现普宁古城早已圯,仅存城基遗迹和水关,南门(迎薰门)残存门道[1]。今洪阳镇中部南北方向的街道“城顶路”即故城之东城墙址,由南往被环绕北村,又转向绕西村,再转环绕南门(村)至南门口接东城,平面城环形。周长约一千八百米,有一处残存城垣宽约五米。

乡镇简介

洪阳镇位于 普宁市东北部,面积66.3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面积3.5万亩,山地面积3.2万亩,辖32个村 委会和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6.56万人,是著名的果乡、侨乡,有侨胞和港澳台同胞5万多人。现有镇区建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人口约3.5万人。是首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粤东地区首座“国级”历史文化名镇。洪阳交通便捷,省道1930线和占棉线、白马线穿镇而过,镇区距 揭普高速公路赤岗出口2公里,距潮汕机场约30公里,距厦深铁路普宁站约20公里。2014年3月获广东名镇名村称号[2]

视频

洪阳镇 相关视频

潮汕古镇,普宁市洪阳镇五星级历史文化名镇
换个角度看普宁--洪阳德安里序列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