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洪陽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洪陽鎮,位於普寧市東北部,歷史文化底蘊悠久,是普寧老縣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鎮,著名的果鄉、僑鄉,洪陽也是民族英雄林則徐病逝處。洪陽交通便捷,省道S236線(池揭線)和S237線(占棉線)在鎮區交叉穿過,鎮區距離揭普高速公路赤崗出入口僅2公里,建設中的潮惠高速從鎮區經過。根據普寧市2014年計劃:要做大做強洪陽中心鎮,加快人口向鎮區集中、公共服務向建成區覆蓋,力爭通過3年的努力,把洪陽鎮區建成規模15平方公里、人口17.5萬人的中心鎮,成為區域次中心。

歷史沿革

明朝嘉靖年間,隨着人口增加和土地開發,潮州府潮陽縣西境洋烏、戎水、 黃坑三都日漸殷實富足,但三都離縣城一百七十餘里,「勢難遙制, 重以山寇屢擾」, 巡按陳聯芳、 總督張臬等疏言「宜割三都設縣治, 以便統馭, 取名曰普寧」。 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丁未(1563年2月20日)明朝廷批准析潮陽縣西境洋烏、戎水、黃坑三都地域取「普遍寧謐」之意首在今普寧市境內首置普寧縣,並建築城郭。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普寧首任知縣趙鉞到任,縣衙初置於戎水都(今汕頭市潮陽區 貴嶼鎮境內)貴嶼村,但因建縣後「徭役供乞等項」陡增,朝廷缺乏對新縣治的後續財政支援,縣治城池遲遲未能修築。 萬曆三年(1575 年),方李七姓呈請移縣治於黃坑都厚嶼地區,並表示「願舍二家地為縣址」,「割居地立衙宇」,囿於經費,知縣劉鈍放棄了營建戎水都貴嶼的臨時縣治,於厚嶼(今洪陽)營建城垣,因地處洪山之南,故又稱「洪陽城」。 民國二十三年(1934)縣長曾友文拆除城恆、辟原城街為 中山馬路,修百里橋,建中山橋。

現普寧古城早已圯,僅存城基遺蹟和水關,南門(迎薰門)殘存門道[1]。今洪陽鎮中部南北方向的街道「城頂路」即故城之東城牆址,由南往被環繞北村,又轉向繞西村,再轉環繞南門(村)至南門口接東城,平面城環形。周長約一千八百米,有一處殘存城垣寬約五米。

鄉鎮簡介

洪陽鎮位於 普寧市東北部,面積66.3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面積3.5萬畝,山地面積3.2萬畝,轄32個村 委會和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6.56萬人,是著名的果鄉、僑鄉,有僑胞和港澳台同胞5萬多人。現有鎮區建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人口約3.5萬人。是首批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粵東地區首座「國級」歷史文化名鎮。洪陽交通便捷,省道1930線和占棉線、白馬線穿鎮而過,鎮區距 揭普高速公路赤崗出口2公里,距潮汕機場約30公里,距廈深鐵路普寧站約20公里。2014年3月獲廣東名鎮名村稱號[2]

視頻

洪陽鎮 相關視頻

潮汕古鎮,普寧市洪陽鎮五星級歷史文化名鎮
換個角度看普寧--洪陽德安里序列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