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海螵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螵蛸,中药名,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干燥内壳。其多分布于浙江、福建、山东等地。具有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之功效。常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遗精滑精、赤白带下、胃痛吞酸等症状。 [1]

性味归经

【性味】咸、涩,温。

【归经】归脾经、肾经。

用法用量

1.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2.5~9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3.内服:煎汤,10-30g;研末,1.5-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吹耳、鼻。

禁/宜人群

阴虚多热者不宜多服;久服易致便秘,可适当配润肠药同用。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砸成小块。

地理分布

1.我国分布于南北沿海,以浙江、福建产量最大。

2.我国分布于北方沿海,山东南部沿海产量较大。

3.我国分布于浙江舟山群岛以北沿海。

4.我国分布于东南沿海。

5.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等沿海。

6.分布于福建南部及广东沿海。

延伸知识

海螵蛸乌贼亦称墨鱼、墨斗鱼,乌贼目(Sepioidea)海产头足类软体动物, 乌贼与章鱼和枪乌贼近缘。现代的乌贼出现于2,100万年前的中新世,祖先为箭石类。特征为有一厚的石灰质内壳(乌贼骨、墨鱼骨或海螵蛸,可入药)。乌贼约有350种,体长2.5~90公分(1~35吋),最大大王乌贼体长逾20米。乌贼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主要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沿岸浅水中,冬季常迁至较深海域。常见的乌贼在春、夏季繁殖,约产100~300粒卵。

乌贼的身体像个橡皮袋子,乌贼有一船形石灰质的硬鞘,内部器官包裹在袋内。在身体的两侧有肉鳍,体躯椭圆形,共有10条腕,有8条短腕,还有两条长触腕以供捕食用,颈短,头部与躯干相连,有二腕延伸为细长的触手,用来游泳和保持身体平衡。头较短,两侧有发达的眼。头顶长口,口腔内有角质颚,能撕咬食物。乌贼的足生在头顶,所以又称头足类。头顶的10条足中有八条较短,内侧密生吸盘,称为腕;另有两条较长、活动自如的足,能缩回到两个囊内,称为触腕,只有前端内侧有吸盘。乌贼主要吃甲壳乌贼类、小鱼或其他软体动物,主要敌害是大型水生动物。它是头足类中最为杰出的放烟幕专家。在遇到敌害时,会喷出烟幕,然后逃生。

采收和储藏

于4-8月间,将漂浮在海边或积于海滩上的乌贼骨捞起,剔除杂质,以淡水漂洗后晒干;或在5月左右待成群乌贼游到海岛附近产卵时,大量捞捕,除去软体部分,将乌贼骨收集后,洗净,晒干。

形态特征

无针乌鲗的内壳呈长椭圆形而扁平,边缘薄,中间厚,长9~14厘米,宽约2.5~3.5厘米,中部厚约1.2~1.5厘米,腹面白色,有水波状纹,自尾端至中央最厚处,占全长的1/2或1/2强。背面磁白色而略带暗红色,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中央有1条明显的隆起,表面有一层硬脆皮膜,角质缘呈半透明状。末端无骨针。

体轻,质松脆,易折断,断面有明显的微向背面弯曲的平行层纹。除背部硬膜外,其它部分可擦下细粉。气微腥,味微咸。

金乌鲗的内壳呈长椭圆形而扁平,中间厚,边缘薄,长13~20厘米,宽5~7厘米,中部厚0.7~1.5厘米。腹面洁白,有水波状纹,自尾端至最厚处约占全长的5/6~4/5。背面磁白色,微带淡红色,密布小疙瘩状的突起,中央有1条较明显的隆起。末端有1骨针。以上药材均以身干、体大、色白、完整者为佳。

化学成分

海螵蛸含碳酸钙80~85%,壳角质6~7%,粘液质10~15%,并含少量氯化钠、磷酸钙、镁盐等。

1.无针乌贼,内壳含碳酸钙85%以上,其煅品含量增大,还含壳角质6%-7%,粘液质10%-15%,少量磷酸钙、氯化钠及镁、钾、锌、铜、铝等10多种无机元素。此外,内壳中含蛋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

2.金乌贼,内壳含碳酸钙85%以上,其煅品含量增大,还含壳角质6%-7%,粘液质10%-15%,少量磷酸钙、氯化钠及镁、钾、锌、铜、铁、锰、铝等10多种无机元素。此外,内壳中含蛋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

3.针乌贼,内壳含碳酸钙80%-85%,甲壳质6%-7%,并含少量磷酸钙、氯化钠及镁盐等。

药理作用

海螵蛸1.乌贼骨中所含的碳酸钙,可作止酸剂。新鲜乌贼中所含5-羟色胺及另一种物质,可能是一种多肽类(脑、腮、心含量较多)。人食乌贼中毒可能即此物质引起肠运动的失调所致

2.抗辐射作用:对海螵蛸水煎液的抗辐射作用进行了室验研究,以钴-60为辐射源,剂量率158.5一172转/分钟,照射剂量为700转,小鼠为625转,结果海螵蛸对照时动物30天存活率明显提高,对血中5-羟色胺的含量也显示有益的作用,而对血小板数量和骨髓DNA含量均无明显改善。

3.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在家兔双侧桡骨中1/3处用手锯造成1cm全缺损,分别植进高压消毒的陈年海螵蛸、新鲜海螵蛸,不植任何物体和植自体骨进行比较。术后2周、4周摄X线片检查,8周时宰杀,标本剥除软组织后摄片并做病理切片检查。发现海螵蛸有明显的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其中陈年海螵蛸的这种作用更为明显。

功能主治

[2] 除湿,制酸,止血,敛疮。治胃痛吞酸,吐、衄、呕血,便血,崩漏带下,血枯经闭,腹痛症瘕,虚疟泻痢,阴蚀烂疮。收敛止血,涩精止带,用于胃痛吞酸,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遗精滑精,赤白带下;溃疡病。外治损伤出血,疮多脓汁。

①《本经 》:主女子漏下赤白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症瘕,无子。

②《别录 》:惊气入腹,腹痛环脐,阴中寒肿(一作丈夫阴中肿痛》),又止疮多脓汁不燥。

③《药性论 》:止妇人漏血,主耳聋。

④《唐本草 》:疗人目中翳。

⑤《食疗本草》:主小儿大人下痢,炙令黄,去皮细研成粉,粥中调服之。

⑥《本草拾遗》:主妇人血瘕,杀小虫。

⑦《日华子本草》:疗血崩。

⑧《纲目》:主女子血枯病,伤肝,唾血下血,治疟消瘿。

研末敷小儿疳疮,痘疮臭烂,丈夫阴疮,汤火伤,跌伤出血。

烧存性,同鸡子黄涂小儿重舌、鹅口,同蒲黄末敷舌肿血出如泉,同银朱吹鼻治喉痹,同麝香吹耳治聤耳有脓及耳聋。

⑨《要药分剂》:通经络,去寒湿。

⑩《现代实用中药》:为制酸药,对胃酸过多、胃溃疡有效。

药材选方

①治胃痛,吐酸:一海螵蛸五钱,贝母、甘草各二钱,瓦楞子三钱。共研细末。每次服二钱。二海螵蛸一两(研末),阿胶三钱。共炒,再研末。每次服一钱,每日三次。(《山东中草药手册》)

②治胃出血:海螵蛸五钱,白芨六钱。共研细末。每次服一钱五分,日服三次。(《山东中草药手册》)

③治吐血及鼻衄不止:乌贼骨,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④治鼻血不止:乌贼鱼骨、槐花等分。举生半炒,为末吹鼻。(《世医得效方》)

⑤治积年肠风下血,面色萎黄,下部肿疼,或如鼠你,或如鸡冠,常似虫咬,痛痒不息:绿矾二两(烧令赤),乌贼鱼骨一两(炙令微黄),釜底墨一两。捣罗为末,用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煎赤糙米汤下三十丸。(《圣惠方》)

⑥治小便血淋:海螵蛸末一钱。生地黄汁调服。(《经验方》)

⑦治妇人漏下不止:乌贼骨、当归各二两,鹿茸、阿胶各三两,蒲黄一两。上五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千金方》)

⑧治妇人久办白带下:乌贼骨一两(烧灰),白矾三两(烧汁尽),釜底墨二两。捣罗为末,用软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三十丸。(《圣惠方》)

⑨治跌破出血:乌贼鱼骨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⑩治各种外伤出血:骨粉、海螵蛸、蒲黄炭各等分。研细末,过150目筛,混合即得。撒于创面,稍加压即可凝固止血。(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外伤出血:海螵蛸、煅猪皮、人中白各一两,石灰一两半。共研细粉。消毒,撒于创面处,包扎即可。(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⑿治血枯:四乌鲗骨、一蔖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素问》)

⒀治哮喘:海螵蛸,焙干研成细末。每日三次。每次一钱五分,温开水送服。(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⒁治诸疳疮:海螵蛸三分,白及三分,轻粉一分。为末。先用浆水洗,拭干贴。(《小儿药证直诀》白粉散)

⒂治疬疡:三年醋磨乌贼骨,先布摩肉赤,敷之。(《千金方》)

⒃治小儿脐疮出脓及血:海螵蛸、胭脂,为末,油调搽之。(《圣惠方》)

⒄治头上生疮:海螵蛸、白胶香各二钱,轻粉五分。为末。先以油润净乃搽末。(《卫生易简方》)

⒅治耳底出脓:海螵蛸半钱,麝香一字。为末。以绵杖缴净,吹入耳中。(《澹寮方》)

⒆治阴囊湿痒:乌贼骨、蒲黄、扑之。(《医宗三法》)

⒇治目中一切浮翳:乌贼鱼骨,细研和蜜点之。(《食疗本草》)

(21)治疳眼:乌贼鱼骨、牡蛎等分。为末,糊丸如皂子大。每服用猪子肝一具,药一丸,清米泔内煮,肝熟为度,和肝食,用煮肝泔水下三两服。(《经验方》)

(22)治下肢溃疡:海螵蛸六两,制甘石一两,赤石脂二两,熟石膏三两。研细末,瓶贮备用,如疮口局部肌肉乌紫者,取上药百分之八十,加入肉桂粉百分之二十。将药末撒于疮口以不见肉为度,每早、晚各换药一次,外贴适当软膏。

第二次换药时,创口不宜用水洗涤,用消毒棉球揩去陈药,或用油料将陈药涂湿后擦去。(《浙江中医》(11):5,1965)

鉴别方法

性状鉴别

(1)无针乌贼,内壳长椭圆形而扁平,边缘薄,中间厚,长9-14cm,宽2.5-3.5cm,厚1.2-1.5cm。背面有磁白色脊状隆起,两侧略显微红色,隐约见细小疣点状突起,形成近平行半环状纹理;腹面白色,尾端到中部有细密波状横层纹;角质缘半透明,尾部较宽平,无骨针。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粉质,显疏松层纹。气微腥,味微咸。

(2)金乌贼,内壳较前者大,长13-23cm,宽约至6.5cm,最厚部分位于前半部,厚0.8-1.2cm。背面疣点明显,略作层状排列;腹面波状横层纹,占全体大部分,中间有有纵向浅槽;尾部角质缘渐宽,向腹面翘起,末端有一个骨针,多已断落。

(3)针乌贼,内壳细长,雄性内壳长度为宽度的6倍,雌性内壳长度为宽度的4倍,内壳后端骨针尖锐突出。

(4)白斑乌贼,内壳厚大,长椭圆形。长约为宽的2.5倍,背面隆起,有粗大颗粒,腹面前凸后凹。后端具粗骨针,横纹面中央有一条浅沟。

(5)虎斑乌贼,内壳与白斑乌贼相似。

(6)拟目乌贼,内壳与金乌贼相似,但横纹面较短。

理化鉴别

(1)粉末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

(2)取本品粉末10g,以滤纸纱布双层包好,置于索氏提取器内,以石油醚150ml回流提取至无色,取提取液回收至干,残渣以CHCL32ml溶解,得供试液I。取石油醚提取过的残渣,置50ml圆底烧杯中,以水30ml煎煮2h,过滤,取滤液部分,得供度液Ⅱ。

① 取供试液I1ml于试管中,沿壁缓慢加入浓H2SO41ml,静置10min,CHCL3层呈黄色,并有天蓝色荧光,中层橙黄色环。(Salkowski反应)

② 取供试液Ⅱ1ml于试管内,加入等量的茚三酮试剂,水浴加热10min,显淡紫色。(氨基酸反应)。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类白色。显微镜下可见不规则透明薄片,有的具细条纹;另有不规则碎块,表面显网状或点太纹理。

临床应用

①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以乌贼骨为主,配合其他药物内服,对溃疡病及其引起的出血、穿孔,均有较好疗效。一乌贼骨粉85%,浙贝母粉15%,混合。每服2~5克,每日3次饭前服。或于上述散剂中再加入大黄10%,以纠正乌贼骨易引起便秘的副作用。亦可用乌贼骨30克炒黄,配伍半夏3克研末混合。用法同上。用于溃疡病有制酸、止血、止痛等作用。一般服药后3~5日即开始生效,食欲转佳,吞酸及上腹部疼痛减轻或消失,大便恢复为黄色。多数患者经1~3个月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消失或显著改善,X线复查壁龛消失或有进步。

二乌贼骨粉与白芨粉等量混合,每日3~4次,每次3~5克,温开水调服。用于溃疡病出血,据数十例观察,一般在3~7日内,即收到止血效果:呕血停止,便色恢复正常,大便潜血试验阴转。曾试用于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食道憩室合并出血、伤寒肠出血等个别病例,亦均取得一定效果。三乌贼骨、白芨粉各1钱5分、氢氧化铝凝胶25毫升。混合搅拌后用冷开水1次送服,每日3~4次。同时配合胃肠减压、抗菌消炎、禁食等措施,用以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31例,结果治愈29例,好转1例(原有大量腹水合并穿孔),死亡1例(女性,年老,饱食后穿孔,入院迟,观察期间发生休克,又作修补术,术后死亡)。经上述治疗,除个别用针灸止痛外,一般不需用麻醉止痛剂。疼痛多在治疗后3~5小时明显减轻,24~48小时消失,平均住院日数6~7天。治愈病例未发生膈下及腹腔残余脓肿以及其它并发症1轻度肠粘连者仅1例;无复发穿孔者。

上列三药混合后有很高的粘稠性,在胃内形成胶状膜,能帮助闭孔和保护胃粘膜,使胃内酸性液体得到中和,停止外溢,为大网膜等覆盖穿孔创造有利条件;即使胃内容外溢,化学性刺激引起的剧痛也可减轻。但本疗法有其一定适应症,不能完全代替溃疡穿孔的早期手术治疗(参见白及条)。

凡遇有下列情况之一均应及早考虑手术:溃疡穿孔诊断不够肯定者;用本疗法后病情有恶化倾向者;术前钡餐诊断为胃癌、溃疡恶性变或疑有癌性穿孔者;穿孔前有暴饮暴食,穿孔后腹胀、腹膜炎严重,腹腔有大量积液,估计穿孔大而难以闭孔者;入院时有严重休克,经抗休克治疗无效者。

②治疗疟疾用乌贼骨粉1钱,白酒或黄酒10毫升,混合后1次服完。一般只须1次,至多3次即能奏效。初步观察45例,治疗后症状消失者39例;血检23人,镜检阴性者20人。经7~10个月复查,复发率为9.09%。

③治疗哮喘用乌贼骨1斤焙干研粉,砂糖2斤,混合。成人每次5~8钱,儿童酌减,日服三次。一般用药2周见效。治疗8例慢性哮喘患者,病史3~27年不等,均曾经中西药多次治疗而无效。服此药后7例得到控制,经多次气候变化均未复发;1例好转,症状减轻。

④治疗下肢溃疡溃疡面经用高锰酸钾溶液洗净后,撒上乌贼骨粉,纱布覆盖固定。每隔2~3日换药一次。12例用药后创面渗出液减少,肉芽生长,最后结痂而愈。

⑤用于拔牙及鼻部手术止血以乌贼骨粉与淀粉制成胶性海绵,用于拔牙后止血,分别经50例和233例的观察,一般在1~3分钟即可止血。较之淀粉海绵及明胶海绵止血的效果快、可靠,再次出血机会少,且对组织无异体刺激,易被组织溶解吸收。对创口愈合亦无影响,在24~48小时后,创口内的海绵全被吸收,未见其它不良反应。对创口较大和急性期拔牙的止血效果亦佳,且再次出血机会少,有促进炎症迅速吸收和加快伤口愈合的作用。乌贼骨止血海绵用于鼻部手术止血,效果亦佳。据100例(包括鼻下甲部分切除术、息肉刮除术、上颌窦根治术、筛窦开放术、鼻衄)观察,除5例术后渗血、1例擤鼻后继发出血外,均称满意。海绵填塞后听其自溶,不宜取出或冲洗。术后伤口粘膜光滑,多无夹膜生成,炎症反应亦轻微。

名家论点

1、《纲目》:乌鲗骨,厥阴血分药也,其味咸而走血也,故血枯、血瘕、经闭、崩带、下痢、疳疾,厥阴本病也;寒热疟疾、聋、瘿、少腹痛、阴痛,厥阴经病也;目翳、流泪,厥阴窍病也;厥阴属肝,肝主血,故诸血病皆治之。按《素问》云: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讨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或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治之以四乌鲗骨一蔖茹,所以利肠中及肝伤也。观此,则其入厥阴血分无疑矣。

2、《本草经疏》:乌贼鱼骨,味咸,气微温无毒,入足厥阴、少阴经。厥阴为藏血之脏,女人以血为主,虚则漏下赤白,或经汁血闭,寒热症瘕;少阴为藏精之脏,主隐曲之地,虚而有湿,则阴蚀肿痛,虚而寒客之则阴中寒肿;男子肾虚,则精竭无子,女子肝伤,则血枯无孕;咸温入肝肾,通血脉而祛寒湿,则诸证除,精血足,令人有子也。其主惊气入腹,腹痛环脐者,盖肝属木主惊,惊人肝胆,则营气不和,故腹痛环脐也。入肝胆,舒营气,故亦主之。温而燥湿,故又主疮多脓汁也。

3、《本草蒙筌》:医科切要药。主女子漏下赤白,经汁血闭,阴蚀肿痛;治妇人寒热症瘕,惊气入脐,环腹疼痛。去目睛浮翳,收疮口腐脓。

4、《本草乘雅》:背骨奇而无枝节,名曰螵蛸,形相似耳。上表坚薄如介,裹理轻而通,盖维持者督,阖辟者任也。其口以腹,则其息以始矣。吸波馔墨以自卫者,此即藏精起亟,阳以阴为用,卫转营为卫耳。主女子赤白漏下经汁者,辟者阖之也。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症瘕无子者,阖者辟之也。别录诸家,用治男子惊痫、阂疟、吐衄、热中、疮脓、痘疹。内经用治血枯,得之少年时,有所大脱血,或醉以入房,致中气竭,肝血伤,月事衰少,不以时至者,当病胸肋支满,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佐以芦茹,和以雀卵,饮以鲍鱼汁,所以利肠中,及益肝血也,悉属营任之变眚,故相宜耳。月事衰少,在女子即月事不以时下,在男子即精气不以时溢泻矣。

基本出处

1.《雷公炮炙论》:凡使(乌贼鱼骨),勿用沙鱼骨,缘真相似,只是上文横,不入药中用。

2.《本草图经》:乌贼鱼,今近海州郡皆有之。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傍,只一骨,厚三、四分,似小舟,轻虚而白;又有两须如劳,可以自缆,故别名缆鱼。其肉食之益人。

3.《纲目》:歼乌测,无鳞有须,黑皮白肉,大者如蒲扇,背骨名海螵蛸,形似樗?子而长,两头尖,色白,脆如通草,重重有纹。

相关营养

知识介绍

海螵蛸海螵蛸为乌则科动物无针乌贼、金乌贼、针乌贼等多种乌贼的内壳。

海螵蛸的采集在4至8月间,将漂浮在海边或积于海滩上的乌贼骨捞起,剔除杂质,以淡水漂洗后晒干。或在5月左右待成群乌贼游到海岛附近产卵时,大量捞捕食,除去软体部分将乌贼骨收集后,洗净,晒干。

1. 无针乌贼内壳长椭圆形而扁平,边缘薄,中间厚,长9至14厘米,宽2.5至3.5厘米,厚1.2至1.5厘米。背面有瓷白色脊状隆起,两侧略显微红色;腹面白色,角质缘半透明,无骨针。体轻,质松,断面粉质,显疏松层纹。气微腥,味微咸。

2. 金乌贼内壳较前者大,长13至23厘米,宽约6.5厘米,厚0.8至1.2厘米。背面疣点明显,略作层状排列。腹面波状横层纹占全体大部分,中间有纵向浅槽;尾部角质缘渐宽,向腹面翘起,末端有一骨针。

3. 针乌贼内壳细长,雄性内壳长为宽的6倍,雌性内壳长为宽的4倍,内壳后端骨针尖锐突出。

补充信息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海螵蛸、炒海螵蛸、醋海螵蛸,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通风干燥处。

食疗作用

海螵蛸味咸涩、性温,归肝、肾经;质轻敛涩;具有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敛疮的功效;主治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创伤出血,遗精淋浊,赤白带下,血枯经闭,胃痛吐酸,湿疹疮疡,风泪目翳。 食物相克

海螵蛸恶白敛、白及、附子。

做法指导

1. 制酸止痛、收湿敛疮时宜生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宜炒用。

2. 吐血咯血者,可与生大黄、白及配伍,以清热止血。

3. 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泄者,可与山萸肉、菟丝子、芡实、金樱子等配伍,以增益肾固精之效。

4. 湿疹疮疡久不敛口者,可与煅石膏、煅龙骨、枯矾、黄柏、青黛、白芷等研末撒敷,以增敛疮生肌之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