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1月12日 (一) 10:27 由 Blackberry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Template:Infobox 朝代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10月30日-1912年2月12日[註 1]),正式國號為大清滿語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
穆麟德daicing gurun太清daiqing gurun[參 2],對外自稱大清帝國大清國,又有稱為中華大清國中國等等名稱[註 2],是中國歷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後一個專制王朝。統治者為建州女真愛新覺羅氏。其最早前身為1616年努爾哈赤滿洲地區建立的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定國號為「大清」,1644年藉協助明朝軍隊平定民變的名義進軍中國本土,徹底消滅明朝後統治整個中國,直至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滅國。

1616年,女真族人努爾哈赤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建國稱,建立後金,定都赫圖阿拉,又稱為興京(今遼寧新賓)。1636年,努爾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極盛京(今瀋陽)稱,定國號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起兵叛明的李自成建國大順,並於同年攻陷北京城,明朝滅亡。同年,清軍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關內,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國本土的入侵行動。從清軍入關到其後的數十年時間內,清軍陸續消滅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軍、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明鄭等勢力,統一中國全境。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建立龐大的領土與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參 4]。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滿洲」政策[參 5][參 6]而不認同康乾盛世為文化意義上的盛世[參 7],亦有學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參 8],而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參 9]

清朝人口在中國歷史上為最高,其GDP總量所占的世界比例在中國近三千年歷史上也是最高的,據著名的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研究,1820年清朝GDP總量為2286億美元,占世界GDP總量的32.9%,中國人均GDP為600美元,當時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人均GDP為1,706美元。據他研究,即便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時代的宋朝,其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才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2.7%,宋代中國的人均GDP在450美元,略低於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的人均GDP(621美元);這兩個地區皆超過當時西歐人均GDP(427美元)[參 10]。這裡僅表明購買力平價,與所謂財政收入是不同的概念,英國財政年收入在1830年代至1840年代在5000萬英鎊以下[參 11];不過,清朝GDP數值在1840年前凌駕於歐洲之上,這一說法基本得到普遍認同,但大多數中國學者如劉逖仍認為麥迪森高估了中國歷史上的GDP總量和人均GDP[參 12]。因此,劉逖對麥迪森1600至1840年數據做了調整,認為1820年中國人均GDP在325美元,而非麥迪森說的600美元[參 13]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強入侵的同時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參 14]。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擊,並使列強瓜分中國。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雖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許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於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十二個皇帝,十三個年號,歷時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進攻中國並遷都北京以來,一共十帝,歷時268年[參 1]

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然而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提升行政效率,皇帝也能充分掌權。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成千上萬人受害[參 15]。軍事方面原先以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軍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極盛時可達1310萬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參 16]

目錄

國號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入關後成爲元朝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把「大」字加於正式國號之中的大一統皇朝[參 17]。皇太極改國號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確記載。可能為掩蓋女真曾臣服於明朝的歷史,以鼓舞士氣,進攻明朝;「清」之國號,或云是金的諧音,而且滿人尚青,加水字邊以符合五德終始說,用水免去朱明之「火」[參 18];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大清」這一國號並非來自漢語,而是滿語中的一個蒙古借詞「ᠳᠠᠢᠼᠢᠨ」(Daičin[[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條目]]),原意為「好戰者」[參 19],故「大清國」的意思是「上國」或「善戰之國」。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參"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參"/> 標籤,或缺少 </ref> 結束標籤。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註"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註"/> 標籤,或缺少 </ref> 結束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