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清朝”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6行: 第16行:
 
 清朝以前“中國”的詞義基本上為[[地理]]、[[民族]]和[[文化]]意義,而現代國體意義上的“中國”,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才首次正式出現於外交文件上{{RefTag|吳志良<十六世紀葡萄牙的中國觀>,《澳門研究》,第4期,1996年,第24-42頁}}。
 
 清朝以前“中國”的詞義基本上為[[地理]]、[[民族]]和[[文化]]意義,而現代國體意義上的“中國”,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才首次正式出現於外交文件上{{RefTag|吳志良<十六世紀葡萄牙的中國觀>,《澳門研究》,第4期,1996年,第24-42頁}}。
  
 自入主中原之后,清朝皇帝正式以“中国”({{lang-mnc|ᡩᡠᠯᡳᠮᠪᠠᡳ<br />ᡤᡠᡵᡠᠨ|v = dulimbai gurun |a = dulimbai gurun}})称其全部统治区{{RefTag|1={{Cite web |title = 满人早期对中国尊称“天朝” 入关后自称“中国” |url =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0_11/04/3000045_0.shtml }}}}<ref name="histoybasd02">《欽定大清會典》,《禮部·主客清吏司·賔禮·朝貢》卷五十六「夫 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ref>。1689年,清朝[[康熙帝]]在与[[俄罗斯帝国|俄国]]签订的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中,首次将“[[中國的稱號|中国]]”作为正式國家名稱使用,与“俄羅斯”相对{{NoteTag|《[[尼布楚条约]]》满文本中亦采用“Dulimbai Gurun-i enduringge xôwangdi”(“中国的至圣皇帝”或“中国大圣皇帝”)的称谓。}}{{RefTag|1={{cite book |language = zh |author = 徐俊 |title =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publisher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date = 2000年11月 |location = 湖北武昌 |page = 27 |ISBN = 7-5622-2277-0 }}}},該「中國」指包括[[蒙古高原|蒙古]]以及中國東北等地在內的整個清帝國{{RefTag|1={{cite journal |url= http://mcx.sagepub.com/content/32/1/3.abstract |archivedate = 25 March 2014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25231543/https://webspace.utexas.edu/hl4958/perspectives/Zhao%20-%20reinventing%20china.pdf |jstor = 20062627 | doi = 10.1177/0097700405282349 |title= Reinventing China: Imperial Qing Ideology and the Rise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last1= Zhao|first1=Gang |last2= |first2= |volume= 32 |number=  Number 1 |date= January 2006|website= |publisher= Sage Publications |deadurl=no |accessdate=23 May 2014}}}}。
+
 自入主中原之后,清朝皇帝正式以“中国”({{lang-mnc|ᡩᡠᠯᡳᠮᠪᠠᡳ<br />ᡤᡠᡵᡠᠨ|v = dulimbai gurun |a = dulimbai gurun}})称其全部统治区{{RefTag|1={{Cite web |title = 满人早期对中国尊称“天朝” 入关后自称“中国” |url =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0_11/04/3000045_0.shtml }}}}<ref name="histoybasd02">《欽定大清會典》,《禮部·主客清吏司·賔禮·朝貢》卷五十六「夫 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ref>。1689年,清朝[[康熙帝]]在与[[俄罗斯帝国|俄国]]签订的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中,首次将“[[中國的稱號|中国]]”作为正式國家名稱使用,与“俄羅斯”相对{{NoteTag|《[[尼布楚条约]]》满文本中亦采用“Dulimbai Gurun-i enduringge xôwangdi”(“中国的至圣皇帝”或“中国大圣皇帝”)的称谓。}}{{RefTag|1={{cite book |language = zh |author = 徐俊 |title =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publisher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date = 2000年11月 |location = 湖北武昌 |page = 27 |ISBN = 7-5622-2277-0 }}}},該「中國」指包括[[蒙古高原|蒙古]]以及中國東北等地在內的整個清帝國}}。
 
 
中西史學家如黃興濤博士及[[新清史 (學派)|新清史]]學派學者、[[東亞史]]學家[[歐立德]](Mark C. Elliott)認為,[[康雍乾]]之後的中國,是被清朝皇帝、滿人、漢人等其他族群共同認同並加以再造過的中國{{RefTag|name= Wong2012|黄興濤《清朝滿人的“中國認同” ——對美國“新清史”的一種回應》,載〈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115期),2012-07-15}}{{RefTag|[http://mingching.sinica.edu.tw/Academic_Detail/469 歐立德教授演講「A Reflection and Response to the New Qing History(歷史學與政治話語:關於新清史的反省與回應)」紀要], 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台灣), 2016-05-25}}。現代「中國」的概念,正是來自於清朝所塑造的中國觀{{RefTag|name="清俄碰撞"|宋念申[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06921 《清俄碰撞:欧亚相遇中重塑“中国”》],[http://www.thepaper.cn/list_25445 澎湃研究所],2015-12-09}}。
 

2018年11月12日 (一) 11:00的版本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注 1]),正式国号为大清满语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
穆麟德daicing gurun太清daiqing gurun[参 2],对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国中国中华大清国等名称[注 2],是中国历史上由满人建立的一个朝代,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边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称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盛京(今沈阳)称,定国号为“大清”,当时其领土仅止于满洲地区,但已对退守长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胁。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借口协助吴三桂部等原明朝军队对抗李自成而进入山海关内,随后违反约定攻占北京盘据不走,全面展开对中原的入侵行动,同时迁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华北残馀明朝势力、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国、南明明郑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清朝的综合国力及经济文化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统治着辽阔的领土及藩属国,史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亦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参 4][参 5][参 6]Template:注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其最高决策单位随皇帝的授权而变动,例如军机处总理衙门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权Template:注。清中期文字狱兴盛,若有疑似反清复明的运动与散播被认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会引来冤狱,牵连多人受害[参 7]Template:注。军事方面在建朝初期建树巨大,原先以旗人八旗军为精锐,庞大的绿营为辅,后来以绿营和地方团练湘军淮军为支柱。清朝所进行的领土扩张,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统治面积,清极盛时可达1310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元朝,清末时期也维持1130万平方公里。政治稳定、广泛种植新作物与赋税制度的改变,使得中国人口最后突破以往的平均值,达到四亿左右。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带动经济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参 8]

外交接触方面,除了与周边东亚国家有往来,当时正值航海时代的欧洲人,直接透过海路来与中国贸易和传教活动,当时主要集中于广州,不过西方列强在18世纪左右凭借著工业化的突破,开始大幅拉开国力差距,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历史,使中国由东亚的中心变成列强环伺的国家。迫使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武力获得在华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与内忧的同时,也一直处于改革派与守旧派拉锯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学与文化亦引入中国,让清朝发起一连串的改革与革命,如洋务运动,促使中国文化的成长与革新[参 9]。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强划分势力范围。而维新运动随守旧派抵制而告终。在义和团排外失败、引来八国联军后,清廷也推动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内容让许多立宪派知识分子失望,转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统帝溥仪)于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灭亡。清朝从后金时期算起,共经历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天命太宗天聪),国祚长296年,又有满清十三皇朝之称;如果自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开始算起,共经历11位皇帝,12个年号。国祚长276年。如果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来则有10帝,历时268年[参 1]

国号

名称来源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入关后成为元朝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把“大”字加入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皇朝[参 10]。皇太极改国号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确记载,有说法认为是为了掩盖女真曾臣服于的历史以鼓舞士气;“清”之国号,或云是金的谐音,而且满人尚青,加水字边以符合五德终始说,用水免去朱明(朱是指明朝皇帝的姓氏,明是明朝国号)之“火”[参 11];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清”这一国号并非来自汉语,而是满语中的一个蒙古借词“ᠳᠠᠢᠼᠢᠨ”(Daičin[[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条目]]),原意为“好战者”[参 12],故“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或“善战之国”[参 13]

对“中国”一词的重塑

File:满蒙汉合璧教科书 (节录).png
清末的满汉蒙三语教科书——《满蒙汉合璧教科书》的〈中国〉部分:“我中国居亚洲之东,气候温和,土地广博,人民繁多。五千年前,文化已开,地球上最有名之古国也。自我远祖以来,居于是,衣于是,世世相传,以及吾身。吾既为中国之人,安可不爱中国也。”

清朝以前“中国”的词义基本上为地理民族文化意义,而现代国体意义上的“中国”,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才首次正式出现于外交文件上[参 14]

自入主中原之后,清朝皇帝正式以“中国”(满语ᡩᡠᠯᡳᠮᠪᠠᡳ
ᡤᡠᡵᡠᠨ
穆麟德dulimbai gurun太清dulimbai gurun)称其全部统治区[参 15][1]。1689年,清朝康熙帝在与俄国签订的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中,首次将“中国”作为正式国家名称使用,与“俄罗斯”相对[注 3][参 16],该“中国”指包括蒙古以及中国东北等地在内的整个清帝国}}。
引用错误:组名为“参”的<ref>标签存在,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參"/>标签,或结尾的</ref>标签丢失


引用错误:组名为“注”的<ref>标签存在,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标签,或结尾的</ref>标签丢失

  1. 《钦定大清会典》,《礼部·主客清吏司·賔礼·朝贡》卷五十六“夫 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