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无畏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无畏舰
图片来自万维读者

无畏舰(Dreadnought)是一种活跃于20世纪初期的战舰类型。1906年,英国皇家海军的“无畏号”下水服役,由于其技术与设计之先进远超过同时代的战舰,故以其为名自成一种新型战舰的类别——“无畏舰”,而落伍的旧式战舰则全部被归为“前无畏舰”,意指“无畏舰”出现前设计者。

“无畏舰”具两种革命性的创新设计,一为采取“全重炮”武装配置,其装备的大口径火炮数远超过以往的战舰,二为使用蒸汽涡轮发动机[1] 作为推进系统。随著“无畏舰”逐渐成为海上力量、乃至于国力的重要指标,各国展开了规模巨大的“无畏舰”建造竞赛,遍及欧洲、亚洲和美洲国家,尤其是英国与德国最为激烈、建造数量最多。“无畏舰”造舰竞赛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一直持续到开战当年,在仅仅五年造舰技术迅速发展的时间里,“无畏舰”在火炮口径、吨位、装甲和推进力都有了飞跃性的提高,甚至出现了在前述的技术指标上发展到极致的“超无畏舰”,而原先领先全球的“无畏号”反而在开战后成了落伍的二线战舰。一次大战结束后,世界海军列强为避免再因造舰竞赛重起战端,召开了“华盛顿裁军会议”,以此限制各国海军军舰的吨位和武装,但许多艘“超无畏舰”依旧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尽管在20世纪初世界各国耗费大量资源、争相建造“无畏舰”,但历史上却只在1916年爆发过一次“无畏舰”舰队间的大规模交战——“日德兰之战”,为英国与德国的主力舰队于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进行的一次海战,尽管双方兵力投入之多,却没有产生什么决定性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后来建造的军舰皆全部具备了“无畏舰”的技术概念,故该名词也不再作为特定舰种之类别而无再使用,另外“无畏舰”一词亦可用于具备其特征、在“无畏舰革命”展开后出现的新式战舰类型——战列巡洋舰之上。

起源

远距离炮战的需求

“无畏舰”的出现可起源于二十世纪初各国海军谋求战舰可执行远距离炮击的尝试。1890年代初,各国海军对海战主力的战舰设计已基本定型,当时战舰的武装一般为4门口径12|in的主炮以及6到18门、口径在4.7|in与7.5|in之间的副炮(或称“速射炮”)。海战模式则是战斗开始时,双方舰队会先在远距离进行对射,再于交战距离拉短时以射程较短的副炮投射充沛的火力摧毁敌舰,换句话说,决定海战胜负的是小口径、射程较短但发射效率较高的副炮,而非主炮。在当时两舰队进行海上炮战时,若彼此相隔距离短,舰炮可以直接瞄准目标,以趋近水平的弹道攻击敌舰,不仅命中率高、其副炮也可以发射效率高的优势在短时间内对目标倾泻火力,但如果交战距离拉长到一定程度,舰炮就需要提高仰角将炮弹以弧线弹道的方式射出,才能击中远方的目标,此种射击法需要进行复杂的落点预测计算,同时还要克服海上船体的摇晃造成的误差,远比近距离交战困难得多。

另一方面,差不多同一时期,陀螺仪装置技术也已实用化,使另一种海战武器——鱼雷的射程大幅增加,甚至超过了战舰副炮的射程。因此战舰若要在鱼雷的攻击范围外进行炮战,原左右胜负的副炮会因为战斗距离拉长而命中率下降、也丧失了高发射效率的优势,而若想要以主炮进行精准射击,必须齐射来观测弹著点、进行计算与修正,倘若舰炮口径不一,计算工作将非常繁琐复杂,射击速度过慢、效率也很差。为解决此一两难,出现了“中间炮”此一设计。“中间炮”是口径与射程介于主炮与副炮的舰炮,用于主炮发射完进行缓慢地装填动作时可以继续发扬火力,并以比副炮远的射程来排除鱼雷之威胁,由于“中间炮”被视作重炮的一种,与同为重炮的主炮共同装备者即被称作“混合口径全重炮舰”(All-big-gun mixed-caliber)。

20世纪初,英国与美国的海军将领们已认知到未来战舰之间的交战距离将会变得更长,后者海军已在1903年研发射程达的新型鱼雷,与黄海海战中日军对清军的炮战距离相去不远。1904年,日本与俄罗斯爆发战争,该年8月10日,双方在黄海打了一场距离长达13公里的远程炮战,这是至今为止相距最远的一次战斗。俄军战舰装备了有效射程达4公里的“留索式”(Liuzhol)测距仪,日军舰艇则采用巴尔-史特劳德出产的测距仪,有效射程却可达6公里,双方都采用12|in的主炮,且也都从相当远的13公里距离开炮。与10年前的交战距离约2公里的黄海海战相比,距离拉开了6倍之多。1905年5月27日,日俄两军又于对马海峡打了决定性的大海战——对马海峡之战,这场战斗中鱼雷艇与驱逐舰一天内击沉四艘俄舰,包括装甲巡洋舰和战舰各一艘,显现出鱼雷对战舰的威胁。

舰炮统一口径的演进

“混合口径全重炮舰”在设计过程中常遭遇到是否应将舰炮口径统一的疑问,也进行过多种方案的讨论,如美国海军炮术权威阿尔格教授(Prof. P.R Alger)曾于《美国海军学会论文集》(Proceedings of the U.S. Naval Institute)的1902年6月号期刊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倡美国海军应装备8门12|in口径主炮的双联装炮塔。同年5月,美军“造舰补修署”提出一份新战舰设计图,后者有著12门10英吋主炮、分配给六座双联装炮塔,其中两门于舰艏艉、四门于侧舷。庞德斯通少校(H. C. Poundstone)于1902年12月提出一份报告给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要求建造更大的战舰,在报告的附录里,庞德斯通提出以较多的11|in与9|in主炮比起较少的12与9英吋炮更优越的看法。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以及“造舰补修署”也在1903至1905年期间各自进行相关的研究,1903年7月,美国海军在兵棋推演中的结论指出,一艘装备12门11或12英吋主炮“六角形配置”的战舰,战力可以和三艘以上的旧式战舰匹敌。

与此同时,英国皇家海军也正进行著类似的研究,1902至1903年期间正流行著装备两种口径的“全重炮”思想,如4门12英吋炮搭配12门9英吋炮,然而海军本部在1903至1904年期间决定建造三艘以上的“英王爱德华七世级战舰”战舰(具有三种口径的主炮:12英吋、9.2英吋和6英吋),到了1904至1905年建造“纳尔逊勋爵级战舰”战舰时,“全重炮”设计理念才再度复苏。由于军舰的长宽限制,舰身中部只放的下单装的9.2英吋主炮炮塔,无法装上双联装炮塔,因此设计成4门12英吋炮、10门9.2英吋炮,而没有6英吋炮。造舰设计师拿贝勒(J.H. Narbeth)提出将武装改为12门12英吋炮的改进案,但海军本部并未接受,部份原因是出自于当时日俄战争造成的国际紧张,为了加速军舰的建造速度,也不得不保留旧式的多口径主炮设计。大口径炮取代小口径炮除了使战舰火力增强外,也能提供更长的射程,而主炮口径若能统一还能带来更多后勤与作业简便的优势,如美国海军在考虑是否要以多口径全重炮舰来设计“南卡罗莱纳级”时,炮术专家威廉·西姆斯与庞德斯通就曾指出此举有利于弹药补给作业和将非交战区域的炮塔成员替换于战斗中受伤的炮手。

因为只需计算一组主炮射距,口径统一大幅提高了火控效率,一些现代的军事学者认为[12|in炮以及较小口径炮开火后溅起的多道水柱将会造成判断混淆、难以正确计算射击距离,因此强调统一主炮口径的重要性,然而1905年时的火控系统没有先进到可以大小口径的主炮都一起齐射、造成混乱的程度,且对于“全重炮”设计的提倡者来说,这种炮击造成的水柱误判问题也似乎不是关注的焦点。然而交战距离拉长使得使用最大口径的主炮为其必要,进而成了战舰的标准武装,12|in炮随即取代了10|in炮。此外,新式的12英吋炮有著相当高的发弹效率,原有此优势的小口径炮便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1895年的12英吋炮每四分钟可以开一次火,而到了1902年大多都上升到每分钟两次。

“无畏号”的诞生

费舍尔勋爵,在任职第一海军大臣期间为英国海军建造了划时代的“无畏号”战舰以及完成许多重大改革,为未来对抗迅速崛起的德国海军有重大的贡献。]]

1903年,几个海军列强国家开始摸索对战舰投以“全重炮”的设计,当年10月,义大利海军造舰师维托里欧·库尼贝蒂在《詹氏战舰年鉴》发表一篇名为《英国海军的理想战舰》(An Ideal Battleship for the British Navy)的论文,提倡建造一种排水量达17,000吨、装备12门12英吋炮、装甲厚达12英吋以及拥有24节航速的新式战舰。库尼贝蒂首先将此建议成交给本国海军——义大利皇家海军,此时正值后者大量生产新一代的高发弹效率12英吋炮、以大口径重炮汰换掉过去的小口径速射炮,但最终没有被接受,反而是日本、美国与英国成为最早的先行者。该年日本即计画要建造两艘世界上第一种采“全重炮”设计、武装为8门12|in主炮的“萨摩级”战舰,然而建造途中却研判装甲规划的太薄、要求整个大幅重新设计过,且因日俄战争庞大的财政负担以及原先从英国购入的12英寸口径主炮短缺,日本不得不改让这两艘战舰同时装备12与10|in等多重口径的主炮,当时的设计还保留了传统的三胀式蒸汽机,皆与后来的“无畏号”相差甚大。1904年5月,首舰“萨摩号”铺设龙骨。1905年7月,美国海军也计画要建造两艘“全重炮”战舰——“南卡罗来纳州级”,并于11月23日完成设计图。然而“南卡罗来纳州级”的建造速度太慢,1906年3月21日才正式交付性能要求、合同至7月21日才签订,12月才真的开工建造,最后比英军的“无畏号”更晚完工。

1905年10月,在新任第一海务大臣费舍尔勋爵的主导下,“无畏舰”的发展有了空前的突破,此人是一位崇尚新技术与改革的海军领导者,在当时对“全重炮”型战舰萌生兴趣,并随之坚定了其建造的决心费舍尔最早坚定提倡“全重炮舰”的意见始于1904年的一份文件,其中便要求战舰应装载16门的10英吋主炮,到了同年11月,则把口径的要求上升到12英吋。1902年时费舍尔也曾建议过战舰应有“全列同等的火力”,同样可视作“全重炮舰”的思想,也因此常被历史学家认定为无畏舰的缔造者、皇家海军的“无畏舰舰队之父”然而,有研究指出,费舍尔比起战舰,更关心同样也具革命性的新式战舰——“战列巡洋舰”(为一种拥有战舰级别火力,但装甲薄弱、航速高的军舰)。费舍尔上任后不久即成立设计未来新式战舰与装甲巡洋舰的委员会,而后者的第一项任务即是发展新式战舰,此舰必须拥有12英吋主炮和反鱼雷炮,但不装设中间炮,速度须达到21节(每小时39公里),比当时的战舰还要快上两到三节。最初“无畏号”的设计为12门的12英吋炮,由于在主炮布局上的困难,造舰总监在第一阶段还建议“无畏号”回归成以往4门12英吋主炮搭配16或18门9.2|in中口径炮的配置,然而经过日俄战争英方观战武官威廉·克里斯多弗·帕根汉上尉提出的对马海峡战役评估报告后,委员会将布局改为10门12英吋炮搭配22门12磅炮(76公釐)的副炮,并装上当时算是非常先进的蒸汽涡轮发动机作为其动力。无畏号是当时空前巨大的战舰,但发动机的高效能仍提供其高达21节(24英里/时,39公里/时)的航速,且无论是占用空间还是成本都比旧式的往复式发动机来的少。费舍尔在“无畏号”的建造工作上也展现了极高的效率,1905年10月2日龙骨才铺下,1906年2月10日就下水、10月3日就完工,展现了当时英国强大的造舰工业能力。

“无畏号”的出现带给世界各国海军一大冲击,以往设计的战舰与其相比完全过时,甚至以“无畏舰”的名字作为此类新舰种的分类,所有1890年代建造、不具备其拥有的“全重炮”设计、装备两种以上主炮的旧式战舰全被归为“前无畏舰”,被迫退出一线战列,改为从事沿岸炮轰与海防等次要任务。至于装备单一口径主炮、但依然保有多门大口径“中间炮”、于20世纪初开工建造的最后一代“前无畏舰”则被称作“准无畏舰”(Semi-Dreadnought),为“前无畏舰”至“无畏舰”的过渡分类,这些战舰同样因为火力完全比不上“无畏号”的标准而过时,包括英国的“英王爱德华七世级战舰”与“纳尔逊勋爵级战舰”、日本的“萨摩级”与“河内级”、美国“康乃狄克级战舰”、法国“丹东级”、义大利“伊莲娜王后级战舰”皆属此类。

参考文献

  1. 蒸汽涡轮发动机,club.x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