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熊廷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熊廷弼(1569年-1625年),末傑出將領,字飛百,號芝岡湖廣江夏(今湖北武昌)人。

生平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由推官擢御史,巡按遼東。《明史》称其“有胆知兵,善左右射”,“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熊廷弼守遼東時,指出李成梁罪可至死,並提出保衛遼東的方略——“實內固外”和“以夷攻夷”,修建七百餘里的邊牆以及城池七座、墩台一百餘座,還建糧倉十七所,三年之內屯積糧谷三十萬石。於是遼東局勢有所好轉。

明神宗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薩爾滸大敗,遼東攻守之勢從此易位。朝廷命熊廷弼為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到遼東慰問。熊廷弼上任逮捕了準備逃跑的知州李尚皓;斬殺逃將劉遇節等,以求穩定軍心。前遼東经略杨镐被熊廷弼逮解进京下狱,前遼東总兵李如柏(李成梁之子,薩爾滸大败中唯一没有被歼灭的一路总兵)被召回北京后自杀。熊廷弼当时屯兵筑城,将遼東局勢扭轉。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时明神宗方死,明光宗即位。努爾哈赤再率兵攻打瀋陽,熊廷弼親自督陣,擊退後金,於是遼東局勢初步穩定下來。九月,明光宗死,明熹宗即位。此時杨镐的叔父楊淵怪熊廷弼不肯保奏杨镐,反把他押解进京,所以联手与熊廷弼不睦的御史冯三元、大学士顾慥、尚书姚宗文等上疏彈劾熊廷弼,说熊廷弼在邊地假名增稅,勒索小民,聲言築城禦敵,實是誤國欺君。明熹宗詔下熊廷弼於獄。左輔楊漣上疏挽救,才下旨革熊廷弼職。廷弼被罷職,由袁應泰接替指揮。結果幾個月後,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瀋陽、遼陽相繼淪陷,袁應泰畏罪自殺。

明熹宗再度起用熊廷弼,任命其为辽东经略,同时任命王化贞为辽东巡抚,熊廷弼提出了“三方布置策”以守为主的战略思想,“广宁用马步列垒河上,以形势格之,缀敌全力;天津、登、莱各置舟师,乘虚入南卫,动摇其人心,敌必内顾,而辽阳可复。”。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親率五萬人馬,分三路向河西進攻。渡過遼河,攻佔西平堡王化貞調出廣甯閭陽的守兵去攻打後金軍隊,三萬大軍全軍覆沒。廣寧守军孫得功反叛,王化贞弃城而逃,途中路遇熊廷弼时,“化贞哭,廷弼微笑曰: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化贞惭,议守宁远及前屯。廷弼曰:“嘻,已晚,惟护溃民入关可耳。”廣寧失守,熊廷弼竟未率軍入城進行殊死戰,盡守土之责,只是消極退至山海關,接著王化貞也退入關內。山海關以外的整個遼東完全被努爾哈赤佔領,消息传至北京,上下大震,“京师戒严,士大夫日夜潜发其币南还,首鼠观望”。王在晋上疏:“东事一坏于清(河)、抚(顺),再坏于开(原)、铁(岭),三坏于辽(阳)、沈(阳),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则弃全辽而无局,退缩山海,再无可迟。”

天啟二年(1622年)二月,明政府將王化貞、熊廷弼逮捕聽候審理,後經刑部和大理寺的審判,二人處以死刑。楊漣左光斗等人上書冤之,反被誣以受賂,東林黨人皆入大獄。熊廷弼被殺不只是因為他丟掉遼東,也是由於魏忠賢的陷害。天啟初年東林黨人和魏黨鬥爭激烈。天啟四年(1624年)六月,東林黨人左副都禦史楊漣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魏忠賢大興黨獄,為了迫害東林黨人,就乘機誣陷東林黨人接受熊廷弼賄賂。他的黨徒又編造偽書《遼東傳》陷害熊廷弼,通過殺害熊廷弼,來打擊東林黨。天启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五更,刑前,主事张时雍见熊廷弼胸前挂一执袋,问是何物?熊廷弼答道:“此谢恩疏也。”张时雍冷笑道:“公不读《李斯传》乎?囚安得上书!”熊廷弼怒道:“此赵高语也。”张时雍一時無言。熊廷弼的長子熊兆珪,不堪受辱而自殺,人們無不為之“憤歎 ”。崇禎元年(1628年),魏忠賢伏誅,工部主事徐爾一等上疏為熊廷弼申冤,不果。第二年五月,大學士韓爌再上疏成功,熊廷弼得以歸葬故里。

崇禎元年秋徐爾一上疏

崇禎二年五月韓爌上疏

評價

《明史》:“惜乎廷弼以蓋世之材,褊性取忌,功名顯於遼,亦隳於遼。假使廷弼效死邊城,義不反顧,豈不毅然節烈丈夫哉!廣寧之失,罪由化貞,乃以門戶曲殺廷弼,化貞稽誅者且數年。”

近人閻崇年則認為熊廷弼第一次巡佐遼東有功,第二次有方,第三次則有功、有過。他雖被委以重任,其三方佈陣的構思也曾經被認同,而實際上根本無法實施,即使沒有王化貞扯後腿,廣寧(今遼寧北寧市)之失也是必然的結果。當時廣寧雖然失守,但後金軍尚未到達廣寧,僅有叛將孫得功嘩變,「守御之具甚備,即賊至城下,未必可攻而入也。」以熊廷弼在軍中威信,又有一支可靠的兵馬,應是可鎮壓亂兵。再者,即使廣寧確定已不可守,如王化貞所言,守衛寧前(宁远、前屯),後金兵力有限,無力深入,整個遼東也未必淪陷。但熊廷弼只是看王化貞鬧笑話,将物资一律燒毀,引導數十萬軍民退守山海關,卻沒有進行最後的廣寧保衛戰,於是金兵不費一兵一卒佔領遼東,成为后来魏党杀熊廷弼的一大口实[1]

鎮守遼東反被問罪

熊廷弼鎮守遼東,居功至偉,但最終被問罪,大致有兩個原因。

黨爭之害
明末朝政腐敗,黨派林立。以原吏部郎中顧憲成為首,一批下野官吏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諷議朝政,一部分在職官吏如趙南星等也遙相應合,東林黨因此得名。與此同時,另有一批官吏士紳組成浙、齊、楚、宣、昆各黨派。這些黨派既互有矛盾,又互相利用。其中,以東林黨人勢力最為強大。

起初,只是東林黨與齊、楚、浙三黨之爭,後來則演變為東林黨與閹黨之爭。到明熹宗天啓年間,東林黨人得勢,浙、昆、宣各黨派受到排斥。於是,以魏忠賢為首的閹宦便與浙、齊、楚、宣、昆各黨中的一部分人結成聯盟,被東林黨稱為「閹黨」,形成了直接對抗。照理說,熊廷弼原為楚黨,與東林黨人並不是一路人。但是,當時的東林黨代表人物楊漣等人,曾在遼東軍事等問題上為熊廷弼說過好話,熊廷弼同後來所謂的「東林黨六君子」也有不錯的個人關係。這一切,都為其最終的殺身之罪埋下了禍根。

據《明史》記載:「天啓元年,瀋陽破,應泰死,廷臣復思廷弼。」甚至有人感嘆:「使廷弼在遼,當不至此。」於是,熊廷弼被召出山,重任遼東經略。

然而,閹黨們不放心,「搭班子」的時候,生生替他配了一個叫王化貞的巡撫。熊廷弼雖為遼東經略,卻無實質的兵權,而握有實權的王化貞卻好大喜功,盲目冒進,與熊廷弼的「防守策略」大相徑庭。王化貞自恃朝中有人,根本不把熊廷弼放在眼裡。這一切,直接造成了廣寧兵敗,致使遼東盡失。

兵敗問罪,朝廷震怒,下令處置敗軍之將,《明史》記載:「二月逮化貞,罷廷弼聽勘。」一個是逮,一個是勘。顯然,朝廷對兩人的定罪是有差別的。然而,最後的決議卻是「廷弼、化貞並論死」。

熊廷弼為保命,曾托一個叫汪文言的人向魏忠賢行賄,要四萬兩。但熊廷弼根本拿不出這筆錢,「既而背之」。於是,「魏忠賢大恨,誓速斬廷弼」。此時,正值「東林六君子」案發,楊漣等人被下獄。魏忠賢便指使人誣陷熊廷弼也曾向楊漣行過賄,將熊廷弼行賄之事與「東林黨案」硬扯在一起。「甚其罪」,「黨同伐異,招權納賄」,那就是罪加一等了。魏忠贤的党徒冯铨,还趁着陪皇帝吃饭的时候,拿出一本民间流传的《辽东传》,上面有记载熊廷弼英武善谋的言辞。冯铨挑拨说:“此廷弼所作,希脱罪耳。”于是“帝怒”。[2]

性格
《明史》說:「廷弼身長七尺,有膽知兵,善左右射。自按遼即持守邊議,至是主守御益堅。然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也就是說,熊廷弼的脾氣不太好,遇事特別容易激動,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此評價,甚為形象。

熹宗初立之時,有人「劾廷弼無謀者八、欺君者三」,也有人說他經略遼東失職。熊廷弼的反應是什麼呢?即使皇帝在場,他總是要抗辯上疏一番,從不忌諱,這就給滿朝大臣留下他根本聽不進任何意見的深刻印象。萬曆皇帝在,可以包容他,但熹宗皇帝不會。

熊廷弼同王化貞的矛盾,雖說責任在王化貞。但熊廷弼也有責任,他反對王化貞的軍事策略,又無法阻止,便上疏告狀,話說得很難聽,且不留餘地。王化貞自然心存不滿。到王化貞兵敗之時,兩人相見,「化貞哭」,熊廷弼卻微笑著說:「六萬眾一舉蕩平,竟何如?」弄得王化貞無地自容。兩人同被朝廷究責之時,熊廷弼依然故我,態度不好;相比之下,王化貞伏罪,痛哭流涕,態度倒是端正。

凡此種種,都說明熊廷弼是不諳為官之道的。恃才自傲,這在任何時候的官場都是危險的,畢竟不是每一個領導者都有胸襟。

天啓五年(1625年)八月,有「蓋世之材」的熊廷弼被處死。據說,熊廷弼臨刑之際,胸前仍掛著一個小布袋,袋中之物乃「辯冤疏」。熊廷弼辯疏了一輩子,或許至死也沒明白,官場的許多是非是辯不明道不白的。熊廷弼身首異處之後,因為朝廷追贓,其長子熊兆自殺。其老家江夏的一個小小知縣,都要來敲竹槓,索要「貂裘珍玩」,甚至將熊家兩名婢女的衣服褪去,笞打四十,「遠近莫不嗟憤」。

直到崇禎二年(1629年),熊廷弼案才得以昭雪。「傳首九邊」的熊廷弼才身首合一,得以歸葬。其墓在今武漢青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之中,並有熊公祠存世。而王化貞卻苟活到崇禎五年,才被伏法處死。[2]

參考文獻

  1. 閻崇年,《明亡清興六十年》
  2. 2.0 2.1 明末守疆大将熊廷弼为何死于非命?. 搜狐. 2018-06-21 [2019-01-0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