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璦琿條約

於 2019年11月21日 (四) 14:29 由 Dymh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原圖鏈接條約規定劃歸俄國的黑龍江北岸和「共管」的烏蘇里江東岸地區

璦琿條約》又稱《愛琿城和約》,大清朝廷黑龍江將軍奕山於1858年5月28日(咸豐八年四月十六日,當時俄國使用的儒略曆1858年5月16日)和俄羅斯帝國璦琿(今黑龍江省黑河)簽定的條約,該條約令中國完全失去了對黑龍江以北約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俄共管,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放棄領土所有權最多的條約。

此條約當時未經清政府批准,後來在《中俄北京條約》確認。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台灣台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

目錄

背景

正當太平天國席捲中國南方,嚴重威脅清朝政府統治之時,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占領北京火燒圓明園),而俄國則虎視眈眈,坐收漁利,出兵「調停」聲稱要「助華防英」,以此威脅中國放棄大片領土,從而成為最大贏家。

 
原圖鏈接璦琿條約:璦琿新城遺址

此外,自1847年開始,在西伯利亞總督、探險家穆拉維約夫的率領下,沙俄就重新燃起了對黑龍江中下游地區的擴張興致,在廟街等地建立多處軍事據點並移民,而清朝方面則因為邊防僵化,與曠日持久的封禁政策令東北地區人口空虛,地處更加苦寒的外東北地區更甚,這也給了俄羅斯人可乘之機。由此令《璦琿條約》簽訂之前,清朝方面事實上已經對黑龍江中下游,特別是黑龍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喪失了絕對控制權。

條約內容

 
原圖鏈接璦琿條約:俄國逼迫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

《璦琿條約》主要內容為: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即外東北6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劃歸俄國,璦琿對岸精奇里江(今俄國結雅河)上游東南一小塊地區(後稱江東六十四屯)保留中國方面的永久居住權和管轄權;烏蘇里江以東領土劃為中俄共管;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只允許中、俄兩國船隻航行。條約生效之日,於1689年簽訂的《尼布楚條約》確定的國界大幅更改。這個條約和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確定了俄國遠東現代疆界

過程

1856年10月(清朝咸豐六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1858年5月,兩國艦隊攻佔了渤海岸邊的大沽,逼近。這時,俄國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穆拉維約夫率領哥薩克部隊,聲稱要「助華防英」,在兩艘炮艦護送下來到璦琿城內與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談判,要求廢止中俄《尼布楚條約》對兩國邊界的規定。奕山最終屈服,於28日與穆拉維約夫簽訂了《璦琿條約》。

 
原圖鏈接璦琿條約:俄國侵占中國領土示意圖

《璦琿條約》條約簽訂後,俄國將璦琿北岸的海蘭泡改名為「報喜城」(即布拉戈維申斯克)以慶祝條約成功簽訂。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特頒嘉獎,以表揚「簽約有功」的尼古拉·穆拉維約夫,同時晉封他為阿穆爾斯基伯爵(即黑龍江伯爵)。

簽約方反應

  • 中國方面,在奕山簽訂條約之後,清政府不僅沒有批准《璦琿條約》,還處分了奕山等人。但因為帝俄對條約涉及領土擁有實際控制,該條約在後來的《中俄北京條約》中得到了確認(以及追加割地)。
  • 俄國方面,聖彼得堡的中央官員起初並不贊同尼古拉·穆拉維約夫逼迫中國交出黑龍江北岸的做法[1],認為外興安嶺地區人煙稀少,難以遷移和維持足夠軍隊以防守這些地區。但穆拉維約夫成功說服政府批准從環貝加爾湖地區遷移農民(經營採礦業)和哥薩克部隊,俄軍歷經艱苦守疆,最終鞏固了俄國在新占領地區的勢力。

中國方面認為該條約是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一改不承認任何不平等條約的立場,首先申明中俄之間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都是合法有效的,並且中方會作為清廷民國的繼任者嚴格遵守,所謂談判持續了半年時間後結束。俄方則聲稱俄國在該條約中收復了在《尼布楚條約》被中國領走的失地[1]

現況

參考文獻

引用

  1. 《關於中蘇邊界問題》,中文版第75-83頁,113-114頁。

來源

書籍
  • А.Прохоров: К ВОПРОСУ О СОВЕТСКО-КИТТАЙСКОЙ ГРАНИЦЕ 《關於中蘇邊界問題》,(蘇)阿·普羅霍羅夫 著,俄文版莫斯科1975年,中文版商務印書館1977年12月第一版.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