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廟街 (俄羅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廟街 (俄羅斯)
[%E4%BF%84%E7%BE%85%E6%96%AF 圖片來自easyatm]

廟街,俄語名阿穆爾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Никола́евск-на-Аму́ре),是俄羅斯遠東聯邦管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尼古拉耶夫斯克縣行政中心,鄰近黑龍江出海口俄羅斯於1850年建市,2014年的人口統計有20,774人。本市距離黑龍江口約80公里,距離伯力約977公里、共青城[1] 火車站約582公里。

歷史

該地在元朝被征服與管轄,屬遼陽行省,並在黑龍江下游設置了征東元帥府,其治所奴兒干城即與廟街相去不遠。到明朝永樂年間明廷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奴兒干地區的軍事建制機構,其駐地亦為元朝征東元帥府舊址。1413年(永樂十一年)明朝宦官亦失哈在巡視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所轄地區時,在奴兒干都司官衙所在地附近原有觀音堂的基礎上所修建的一座供奉觀世音菩薩的佛寺,名為永寧寺。後屬清朝管轄,滿語名為廟街。1689年清朝沙皇俄國簽定的《尼布楚條約》中也明確規定廟街屬清朝。不過,由於清政府在1860年代前曾長期對內地漢族封禁東北,禁止漢人進入東北開發。而同時因為滿族入關的緣故,東北滿族和通古斯土著的人口非常的低,導致東北邊防十分空虛。隨着清朝的衰落,清政府在康乾時代定下的巡視東北邊境的制度,也逐漸荒廢。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俄羅斯帝國開始重新向中國東北滲透。1850年8月13日,俄國人根納季·涅韋爾斯科伊在當地開設尼古拉耶夫斯基驛站,為俄國至當地的武裝移民提供郵政服務。他以沙皇尼古拉一世之名,將其命名為「尼古拉耶夫斯克」。其後,俄國在當地大幅殖民,並在當地興建教堂警察局賭場金庫等各種基礎建設。在1856年,俄國設立濱海邊疆州,此城就被俄國承認其城鎮的地位。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根據1858年所簽訂的《璦琿條約》及1860年所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而永久割讓予俄國。

直到1880年之前,它一直都是濱海邊疆州的行政中心,直到濱海邊疆州一分為二為止,其行政中心的地位分別被海參崴伯力所取代。直到現在,它亦一直都是俄羅斯聯邦遠東區的重要港口。1920年,此地發生日軍和日本裔移民、俄國白軍和俄羅斯裔居民被無政府主義者雅科夫·特里亞皮岑的軍隊殺害的事件,史稱廟街事件(尼港事件)。此後,廟街遭到大面積的轟炸郵電局及各種通訊設備都被完全摧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經過重建,最終回復昔日的光彩。

名稱

阿穆爾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的中國傳統名字是廟街,一作廟爾廟屯(ᠮᡳᠶᠣᠣ ᡤᠠᡧᠠᠨ)。在滿語中,「miyoo」是「」的意思,「gašan」為「村莊」的意思,因此地曾有明朝建立的永寧寺而得名。

1850年,沙俄軍隊侵入黑龍江流域,築寨於此,以沙皇尼古拉一世之名,將其命名為「尼古拉耶夫斯克」。1858年《璦琿條約》簽訂後,此地正式被清政府永久割讓予俄羅斯。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的地圖將此城標記為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根據中國國家測繪局2003年5月9日發布的《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若干規定》第十七條規定,漢語版地圖中「尼古拉耶夫斯克」之後必須括注中國名稱「廟街」,漢語拼音版地圖和外文版地圖除外。但是「廟街」之名在各地華人仍然普遍使用。日本人則稱此地為尼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