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甲骨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甲骨学(英语:oracle bone studies)是以中国上古时期甲骨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甲骨学可分为狭义甲骨学和广义甲骨学。狭义甲骨学局限于研究甲骨文字本身的研究,是一门古文字学。广义甲骨学则举凡以甲骨卜辞为承载体论述上古历史文化皆得纳入,这包括整合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历史文化学、历史文献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深入研究甲骨文所记载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甲骨卜辞的一些自身规律,这是一门多元的专门性学科[1]。甲骨文发现初期,甲骨文被称作“契文”,甲骨文的研究被称作“契学”。1930年代以来,随着学者对甲骨卜辞的更深入的认识,以及对卜辞背后的一些内在规律的认知,甲骨学与甲骨文这两个概念逐渐分开。1931年,周予同首次提出“甲骨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王宇信强调,甲骨文是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的文物和史料,但其对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价值在于文字释读学之外的甲骨学,并随着甲骨学的发展,愈益为学者所认识。甲骨学则是对甲骨文自身固有的规律的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探究,并以此为基础来窥视上古的历史、社会、习俗。不能把甲骨文与甲骨学混为一谈。

发展历史

自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至今[2],甲骨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899年至1928年10月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开始对安阳殷墟进行发掘工作之前,大部分发掘搜集工作以学者私人的方式进行,此时为甲骨学的“草创时期”;1928年10月至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间为甲骨学的“发展时期”;1937年至1949年国共内战大规模战事结束期间,甲骨学研究处于停滞状态;1950年代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政府重启安阳殷墟的发掘工作,是为甲骨学的“深入发展时期”;1966年至1969年文革时期,甲骨学的田野研究工作再度停止;1978年,邓小平等领导人批准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此后甲骨学的田野研究工作多以社科院为主办单位,甲骨学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分期

1928年,加拿大甲骨学者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在其未出版的《殷虚卜辞后篇》(后)稿本的序文当中提出以卜辞中对祭祀帝王的称谓以及甲骨文的字体[3]、书体来对甲骨卜辞进行分期处理,分出甲屉、丙屉前后二期。其后董作宾在《大龟四版考释》中提到了辨定贞人的重要性以及以贞人来对甲骨进行分期整理。1933年他又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一文提出了现今仍旧使用的“五期分法”和“十项标准”:

  • 第一期,武丁以及其前四王

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以上十项标准用来辨定甲骨卜辞的期属。1956年,陈梦家在《殷虚卜辞综述》中对董氏的五期分法加以细化修正,提出“三个标准”和“九期分法”:

一、早期

  1. 武丁卜辞
  1. 祖庚卜辞
  1. 祖甲卜辞
  1. 廪辛卜辞

二、中期

  1. 康丁卜辞
  1. 武乙卜辞
  1. 文丁卜辞

三、晚期

  1. 帝乙卜辞
  1. 帝辛卜辞

董氏早在撰写《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时,就提出“文武丁卜辞之谜”,多数文丁时期的卜辞的大小宗称谓与前后期卜辞使用的称谓不合,区分出“王族卜辞”(即直系先王及其后裔)与“多子族卜辞”(旁系先王及其后裔)。后来学者又发现不管是王族势力还是多子族势力,其内部都是由多个专司祭祀卜刻工作的贞人组成的“贞人集团”,称“X组”。王族分出五组,多子族分出五组。陈梦家进行整理后,将它们归入“㠯组”、“子组”、“午组”三组卜辞。《甲骨文合集》中称之为“甲组”、“乙组”、“丙组”。李学勤又增添到九组:“宾组”、“㠯组”、“子组”、“(几几)组”、“出组”、“历组”、“无名组”、“何组”、“黄组”。同时提出卜辞的“两大系统发展说”:一个系统是以宾组卜辞发展为出组、何组、黄组;另一个系统由㠯组发展为历组、无名组。

视频

甲骨学 相关视频

一片甲骨惊世界(甲骨文的发现)
罗振玉潜心地研究甲骨文,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甲骨学最早的权威

参考文献

  1. 甲骨学是一门世界性学科,社科网 ,2011-2-16
  2. 甲骨学研究 120年大事简表 ,搜狐网, 2019-10-29
  3.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腾讯网 , 20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