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畅游天下之台湾1--台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北(Taipei),简称“北”,又称北市,是台湾省省会,市政府驻信义区 。[1]

位于台湾岛北部的台北盆地,被新北市环绕,西界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东至南港附近,南至木栅以南丘陵区,北包大屯山东南麓。

台北是台湾省 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工业、商业与传播中心,

仅次于新北市的台湾省第二大城市。

全市下辖12个区,总面积271.8平方公里,2017年台北常住人口275万人,

人口密度居台湾省第一位。2017年台北地区生产总值5412.65亿元人民币,

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6位, 人均GDP为19.682万元人民币,位列台湾省第一位 。

台北都会区面积为2,457.1253平方公里,人口约704万,包括由同台北市外的基隆市、新北市的芦洲、三重、

新庄、板桥、中和、永和、新店、汐止、树林、土城、五股、泰山、淡水

由上述2个城市都区与台北市共同组成的大型都会区,而这片区域又泛称大台北地区或双北。

台北历史悠久,历史遗迹众多,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有人类居住,

1875年(清光绪元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在此建立台北府,意为台湾之北从此有“台北”之名,

统管台湾军民政务,从此逐渐成为台湾省的政治中心 。

台北被全球最权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机构之一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 。

以台北为中心与周边市镇所连结而成台北都会区,是台湾人口最多的都会区。

其作为台北都会区的发展核心,台湾省规模最大的公司、企业、银行、商店均总部设在这里 .

依据辖内的芝山岩遗址所得到的最新考古研究,台北市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有人类居住。

也就是,当史前时代,台北仍为一个大湖泊时;仅有诸如圆山,芝山岩等高地浮现当时,

就有其人类活动。他们食后所弃乌蚬壳、蚝壳、钟螺壳及川蜷螺等半碱水性和海栖性贝壳类成为贝冢,

除此,亦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遗迹。

根据记载,台北最早为原住民中凯达格兰人(属于平埔族)的生活地,明代初期开始有汉人来到此地。

从17世纪初西班牙人占领台湾北海岸开始,历经荷治时期与郑氏王朝,到清代初期以前,

此地均荒芜而未有大规模开拓,被统治者视为化外之地。1709年,泉州人陈天章、陈逢春、赖和永、陈宪伯、

戴天枢合股立陈赖章垦号,向台湾府诸罗县申请开垦大佳腊地方,成为台北盆地开垦活动的开端。

“大佳腊”之后多写作“大加蚋堡”,源自平埔族语“tagal”。

19世纪中叶,淡水河流域的物产贸易(特别是茶叶)买买茶兴起,

先是艋舺(今万华)成为重要贸易据点,然后是大稻埕后来居上,

台湾经济重心逐渐北移,此后官方决定在艋舺与大稻埕间的田野地,兴建台北府城作为行政中心。

公元1875年(清光绪元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在此建立了台北府,统管台湾行政,从此就有“台北”之名。

1884年,台北府城城墙及5个城门正式落成。1885年台湾建省,省会位于桥孜图,但是实际上是在台北。

刘铭传担任台湾省首任巡抚,开始建设大稻埕至基隆与新竹的铁路,加强邮电、道路等基础建设,

并将台湾巡抚衙门及布政使司衙门设置于城内(现址为中山堂),台北市的雏形至此已初步建立。

1894年,继任巡抚邵友濂正式将省会由桥孜图(今台中市)移至台北,从此逐渐成为台湾的政治中心。

1895年,台湾因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2]

1900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台北府城城墙及西门,以原台北城范围内的区域(日本人称为“城内”)

作为官方厅舍集中地以及来台日人的商业活动地带。并利用拆除后的城墙原址辟筑4条3线道路,

兴建自来水及下水道系统,并分阶段进行“市街改正”计划,街道的建筑风貌略为西化;

另外也新设公园绿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筑,台北市逐渐具有现代都市的形态。


日本殖民统治初期,仍以原有的两座衙门作为台湾总督府,成为日本统治台湾的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台湾总督府新厅舍落成为止。

1920年行政区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内三市街为基础,设立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

1938年,进一步将松山并入台北市。台北一名始见于清蓝鼎元所撰“纪竹堑埔”,

略曰:“竹堑埔宽长百里,行竟日无人烟。野番出没,行人过此,视为畏途。然郡城、淡水上下必经之地,

其地平坦,极膏腴,辟田畴,可得良田数千顷。台北民生之大利,又无以加于此。”

此文所指之台北,系指竹堑以北之台湾北部地区而言。

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当时的台北公会堂举行受降仪式,

日本殖民时代画下句点,为台湾的城市。

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台北市成为省辖市,隶属于台湾省。

台北市政府于194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市政府设于建成区长安西路。管辖区域:

东为台北市松山区中坡,位于东经121°35′16″;西为双园区加蚊子(西园町),

位于东经121°28′43″;南为大安区六张犁,位于北纬25°0′19″;北为中山区大直;

位于北纬25°5′25″。本市四境均为台北县的各乡镇毗邻。东与内湖乡接壤,西以淡水河为界,

与鹭洲乡相隔,东南与深坑乡为邻,西南隔新店溪与中和乡板桥镇相望,

北隔大直山与士林镇相接。面积为66.9872平方千米,人口328591人。

管辖大同、延平、中山、建成、古亭、龙山、松山、城中、双园、大安等10区。

1949年随着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200万军民,以及1960年代众多中南部民众北上求学、

工作的风潮,都使得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过去在美援的挹注下,道路、住宅社区、

学校等公共设施的新建工程也开始逐步进行;城市的已开发区域原先集中于旧市区西侧,

自1960年代末期起,也开始向东边的大片田野地拓展。

1967年7月1日,台北市升格为台湾地区的直辖市。次年,依地形自然形势及水源需要,

以淡水河、新店溪为界,将台北市原有辖区及台北县的南港镇、内湖乡、木栅乡、景美镇,

以及阳明山管理局所辖的士林、北投两镇一并划归台北市,分别改制为南港区、内湖区、

木栅区、景美区、士林区、北投区。(注:1968年7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

台北市除了直辖其他十四区外,士林北投两区是透过阳明山管理局管辖的。

北高两市的区一样是属于乡镇级,但阳明山管理局是属于县级,且非派出机构,真正算派出机构的是市区。)

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将原来16区调整为12区。

1990年代之后,市区铁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运、公车专用道等交通建设陆续完成,

相当程度地缓解了交通上的压力;信义计划区开始快速发展,市政府与市议会亦迁至该地;

原本渐趋没落的西区,西门町、大稻埕等地带也开始进行局部改造、更新计划。

文化

[[[File:台北图片04.jpg|缩略图|居右|300px|原图链接图片来源于随意贴网]]

宗教

台湾地处传统的儒家文化圈,台北市宗教情概与台湾宗教大致上相同,基本上以传统宗教与西方宗教等为主,

以佛教与道教为例,台北佛教庙宇登记有案者为107间,道教为154间。

台北市寺庙中所祭祀的神祇大多是随着闽、粤移民由祖居地移銮请迎至。

由于具有移民社会的属性,以及台湾最大都市的地位,宗教上呈现蓬勃而多元的发展。

虽以佛教与道教为主,但也有全台湾最多的基督教人口与穆斯林。

寺庙中所祭祀的神祇大多是随闽、粤移民由故乡迎来的神佛,20 50年代之后,

许多台湾中南部居民移居至台北,亦将其神灵请至台北设分灵,

所以祭祀以妈祖、王爷、菩萨居多。台北地区的佛道教寺庙数量之多,

冠于北台湾,其教派之广,几乎涵盖各神佛,堪称台湾宗教的总汇。

早期世居台北的凯达格兰族崇尚万物有灵的泛灵信仰。16世纪西班牙会士曾传入天主教,

历经荷西战役后,被迫中断。随着17世纪汉移民带来了属于中原文化圈的香火,

逐渐改变台北原生宗教风貌。在清领时期,台湾社会普遍“重儒道轻释佛”,

民众崇尚道教与儒教三纲五常观念,佛教较不振。当时较富盛名的代表祭典属“台北迎城隍”。

清领后期西方传教士马偕博士为台北带来了西方的基督信仰的长老教会。

日据时期始,统治当局推动内地同化运动,迫民众信奉政教合一的日本神道教,

总督府于剑潭山兴建当时全台湾最大官方信仰中心台湾神宫。虽汉民传承信仰此时遭压抑,

但各地移民与地域信仰带入台北,渐促使台北宗教融汇;此时尚传入日本佛教净土宗、临济宗等,

大量僧侣传教布道,在市内兴建起日本风格的大型佛寺。

随着国民政府移鼎,大量新移民迁入台北,同时传入诸多新宗派。1

950年代之后,大规模台湾中部、南部居民移入台北,亦将其祖居地守护神分灵入城;

此时期除了本地乡土神以外,以祭祀妈祖、王爷、佛祖、菩萨等居多。

大台北地区佛道教寺庙数量之多,冠于北台湾,教派之广,几涵盖各神佛,堪称台湾宗教总汇。

不仅佛道儒,台北市有台湾唯一天主教总教区天主教台北总教区、

最多基督新教与伊斯兰穆斯林信仰人口;多元蓬勃的宗教文化,是市民们丰富的精神食粮。

音乐

台北是亚洲的流行音乐重镇,也是华语流行音乐、文化创意、娱乐产业的枢纽中心。

民主社会的多元开放风气促使台北文化活动活络的一大优势。艺术、娱乐等文化创意活动密集频繁、

艺文表演场与展览场地亦居全国之冠。除了流行音乐有国际团体、演艺人密集访台演出,

每晚也都有不同的本土舞台表演团体,同时在台北市各场地个别巡回公演。表现风格多元化

,有醒世、创作实验、冷僻、同乐、音乐、歌仔戏等剧别;主题不限政治、宗教、文化、社会,

面向跨越地域之分。未来从士林台北艺术中心、台北城市博物馆、台北之门、华山艺文特区、

松山烟厂文化园区与南港北部流行音乐中心等地标建筑,将连结成一条L型城市文化创意轴线。

游在台北

台北市是台湾北部的游览中心,除阳明山、北投风景区外,

还有岛内最大、建成最早占地8.9万平方米的台北公园和规模最大的木栅动物园。

此外,由私人经营的荣星花园规模也相当可观。剑潭、北安、福寿、双溪等公园,也都是游览的好地方。

台北市名胜古迹颇多,其中台北城门、龙山寺、保安宫、孔庙、指南宫、圆山文化遗址等处,

均为风景优美,适宜游览的好地方。循着淡水河、基隆河迤逦蜿蜒,北边囊括大屯山系、七星山系而形成的阳明山公园,

不但是自然保育的生态教室,更是大台北的后花园,四季各有不同风情韵致;

坐落在台北市中心的二二八和平公园、植物园、大安森林公园,则堪为典型的城市绿洲,

加上周遭人文、艺术活动频繁,是都市人纾解身心的好去处。南区的木栅山区,

登山健行之外,还可享受茶香四溢的品茗闲情。

台北市也拥有为数可观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庙宇、古迹等。

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是岛内外首屈一指的艺术宝库,对街而立的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

展现原住民文化样貌;圆山周边的台北市立美术馆、儿童育乐中心、大龙峒保安宫、台北孔庙、行天宫,

刻划着浓厚的人文活动轨迹。大稻埕和艋甲是汇聚台北移民血汗的历史街区,其中迪化街、霞海城隍庙、

龙山寺、华西街,是想要了解老台北不可不到之处。寸土寸金的台北都会,西门町、

东区、天母、士林、公馆等商圈林立,家具街、书店街、电脑街、婚纱街、花市、

玉市等各种专卖街、市集,也是大都会细致分工下的产物。而街头巷尾一家家咖啡厅、

泡沫红茶店、KTV、卡拉OK、PUB,华灯初上后,闪烁的霓虹妆点出不夜城的景象,让台北的夜晚展现另种风情。

台北市治辖幅员虽与台湾其他县市比起来不算宽广,却拥有许多人文景观,也存在着有别于其他国际城市的特殊风情。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博物馆外观仿北京故宫博物院,采用中国宫廷式设计,气势宏徫,美轮美奂。

博物院收藏品共70万余件,其中以陶瓷、书画、青铜器、玉器、漆器、雕刻、织绣、买卖茶、满蒙档案文献最为丰富。

台北总统府 [3]


台北总统府建于1919年,其建筑是当时流行的文艺复兴维多利亚风格,

造型对称五层楼建筑物中央,立起一座象征权威的高塔。是台湾地区领导人接见宾客、办公的地方。

国父纪念馆

国父纪念馆为纪念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于1972年所修建,是一座仿宫殿式设计,

巍峨宏徫,内有一座可容纳3000名观众的多功能大会堂,可举办音乐、舞蹈、戏剧等活动。

另外还有藏书30万余册的孙逸仙博士图书馆及中山公园。

龙山寺


龙山寺古称艋舺的万华是台北市与大稻埕齐名开发最早的地方,

清中期与台南、鹿港并称为“一府、二鹿、三艋舺”。

而龙山寺创建于艋舺开拓之初,主祀观世音菩萨,是台北市香火最旺的寺庙之一。

阳明山国家公园

阳明山国家公园位于台北盆地的东北方,公园主要以大屯和七星火山群为中心,

因此各种特殊火山地形景观及地质构造便成为一大特色。因崁脚断层造就很多温泉如:

马糟温泉、北投温泉、行义路温泉等。每逢春季,园内各山植物开花遍野。

士林官邸

士林官邸占地5.2顷,原属日本殖民统治时代总督府园艺支所用地,

国民政府迁台后乃选是作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官邸,至1996年台北市政府收回官邸用地,

开放给市民参观。官邸内公馆为蒋中正及其夫人居住、办公、宴客地方,他俩在此共住了26年。

忠烈祠

忠烈祠位于圆山饭店东侧,占地约1600坪,气派雄伟的庙堂,奉祀牺牲的烈士,

由于景色清幽,整点并有换卫兵仪式,常吸引观光客来观看。

中正纪念堂

中正纪念堂坐落基地东边,背临杭州南路,坐东向西,遥望大陆。

三层台阶高14.5米,主体强高24米,斗拱至宝顶尖高31.5米,合共70米。

大门高16米,重75吨,为青铜铸建。建筑以蓝瓦白墙为体,象征着青天白日。

正堂分上下两层,上层平面为40米见方,四角各突出7.5米,后方居中立蒋中正坐姿铜像,以供瞻仰。

西门町

西门町是指由成都路、中华路、汉口街、昆明街卯涵盖的商业娱乐区,为台北市另类次流行文化的代表。

华西街夜市

华西街夜市位于龙山寺西边的华西街夜市,是观光客来台必到之处。夜市囊括各式风味小吃,从山产至海味,一应俱全。

士林夜市

士林夜市为台北最有名的老夜市,主要消费对象以学生为主,除各式风味小吃外,

还有很多最流行之服饰、精品等各式店铺。时髦追新族到此,绝不空手而回。

台北观音山

台北观音山是台北近郊名山,山形犹如横卧的观音像,矗立在淡水河南岸八里地区,

与北岸的淡水市镇、大屯火山群相望,为淡水河口的著名地标。观音山的海拔不高,

却相连着18座小山峰,最高的硬汉岭也不过612米,山区步道密布穿梭,为台北市西郊最热门的登山去处之一。

台北夜市

台北的夜市中,集合了各种潮流玩具、生活用品、衣服饰品、新奇发明、神算占卜、

传统游戏(如套圈、打弹珠、捞鱼、射汽球等),而夜市中的主力──各种大菜小吃

更可说是台北饮食文化具体而微的展现!以下简介全台北最热闹、出名的7大夜市。

美食推荐

上引水产(民族东路店)

位于台北鱼市旁,渔场新鲜直送。有立吞区、烧烤区、火锅区等,

也可以超市外卖坐在门口椅子上吃,性价比超高。新鲜美味绝对值回票价。

地址:台北民族东路410巷2弄18号 (捷运行天宫站)

林东芳牛肉面

店面非常不起眼,但门口总是大排长龙。

他家在一个路口转过去后十米,还没转过街角就闻到牛肉汤浓郁的清香,怪不得远近闻名。

汤底是加入中药熬煮的,浓郁却又带有药材的清甜。

牛肉炖到酥烂,面条也很弹牙,配上他家特制的辣酱更是好吃到无敌~

地址:台北八德路二段274号 (捷运忠孝复兴站)

度小月担仔面(永康街店)

小月是淡季的意思。1895年洪先生为了在淡季帮补家计,挑担叫卖,取度过淡季为意叫“度小月”。

他家担仔面以虾头熬制高汤配祖传秘方肉燥,生意火爆120年,

蔡澜满分推荐。如今店里依然保存了小炉烧着木炭来煮肉臊,看看就觉得风味无穷。

虽然就这幺小小一碗,但也直接秒杀。总店在台南,台北这家店位于永康街,所以经常排队。

地址:台北永康街9-1号 (捷运东门站)

肥前屋

深藏小巷中,但因舒国治在《台北小吃札记》中推荐而闻名,天天大排长龙。

招牌当然是鳗鱼饭,新鲜现宰的鳗鱼经过炭烤铺在米饭上,简直太诱人了。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酱汁太少,略显有点干,如果酱汁多些就完美了。

但总体来说,还是很好吃,基本要排半个小时以上。 地址:台北中山北路一段121巷13-2号 (捷运中山站)

七条通萧家鱼汤

位于肥前屋对面,本来也不知道,在肥前屋排队的半个多小时里,这家店的鱼汤香不停地飘出来,

一闻便知是上品的美味,于是第二天特地来吃。招牌是鱼汤和担仔面,没什么游客,

都是做街坊邻里生意,但很好吃,料足鲜美。鱼汤没放什么佐料却很鲜,

面很筋道也很入味,蔬菜也很清甜。非常推荐这家!

地址:台北中山区中山北路一段121巷20号 (捷运中山站)


圆环边蚵仔煎

宁夏夜市的第一推荐。蚵仔、蔬菜和半固体的鸡蛋融合在一起,

口感超好,蚵仔一粒粒大大的也很新鲜。吃完一份又叫了一份,可见受欢迎程度。

地址:台北大同区宁夏路46号 (捷运双连站)

宁夏观光夜市

推荐:刘芋仔蛋黄芋饼,猪肝荣仔的猪肝汤,豆花庄的豆花。

还有忘记名字的猪血汤猪脚饭等等,总体来说比士林好吃太多啦。

士林游客多价格贵东西一般,宁夏夜市虽然规模小很多,但家家小吃摊都很有特色。

地址:捷运双连站

金峰卤肉饭

金峰卤肉饭凭着一小碗卤肉饭广受欢迎30年,更因康熙来了推荐而名声大涨。

卤五花肉配白饭,加上几样小菜,便是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价格也如邻里般亲切。

地址:台北中正区罗斯福路一段10号 (捷运中正纪念堂站)

鼎王麻辣锅(光复店)

他家的鸭血锅底任食。环境不错,菜品新鲜,酸梅汤超级好喝。原价略微有点贵,有折扣券的话实惠好多。

地址:台北光复北路89号 (捷运南京东路站)

蓝家割包

位于陈三鼎对面。四神汤是淮山/莲子/茯苓/芡实,配上猪肚与猪肠熬成的汤,果然养身,

夜宵都这么补。割包有点像肉夹馍,太饱了所以没吃,但好多人排队买割包,

据说当年苏打绿也很喜欢吃这家的割包。大肠面线也是他家的招牌。

地址:台北中正区罗斯福路三段316巷8弄3号 (捷运公馆站)

阜杭豆浆

开了40年的"阜杭豆浆",躲在善导寺站旁华山市场二楼,不是路边店面,

但排队可以从二楼排到一楼排到路口拐弯再排到下一个路口。

地铁出来看到一个长队,不用问就是“阜杭豆浆”的队伍。

我们排了大概45分钟,好吃但也没有说惊为天人,可令人感觉到很朴素用心做好大饼油条的诚挚。

地址:忠孝东路一段108号华山市场二楼 (捷运善导寺店)


参考资料

  1. 台北(附图),百度网,
  2. 马关条约(附图),百度网,
  3. 台北总统府(附图),百度网,